1.基本形態與實踐
當組織進入成長期時,機制建立並不斷完善,組織規模擴大,業務內容增大。組織獲得較為強有力的領導層並開始提出明確的目標和方向,部門也隨著權力層級、工作分派及勞動分工而建立。
A大學基金會的第二個五年開始進入快速成長期。
第一,資產規模上發生了歷史性的突破,捐贈收入達到大學年度收入的5%以上。
第二,在捐贈業務方面,捐贈方數量激增,捐贈內容多樣,如獎學金、獎教金,院系發展基金、教學科研項目、社會公益項目捐贈等,開始出現大額捐贈,如優秀校友回饋母校的捐贈,小額網絡捐贈也深受年輕校友的歡迎。此外基金會重視公共關係維護,通過網站、公眾號、微博等媒介及時進行信息傳播。
第三,在人力資源方面,基金會員工最多時達到30餘人,少部分來自學校內部,大部分為社會招聘。第四,在組織架構方面,按照業務屬性不同,劃分為行政部、財務部、項目部、策劃部、聯絡部、校友部等具體職能部門,且根據員工的工作能力進行了層級劃分。此時基金會籌資團隊開始發揮作用,積極踐行「走出去」戰略,廣結良師益友,通過參加公益慈善、教育培訓等各領域沙龍、論壇、慈善晚宴、公益頒獎典禮等拓展網絡式的社會聯繫,籌集資金和其他資源,並且儘可能在基金會平臺上最大化發揮資源的作用、增強資源的交互、釋放資源的能量。
2.反思及借鑑
這個階段,基金會將「橋梁」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能夠通過資源連結的關係網,增進與捐贈方的信任,提升機構的社會影響力。這一時期基金會邁出校門面向社會籌募資金,意味著開啟基金會真正意義上的籌資。大學基金會積極參與社會交往、廣泛尋求資源互通、開展多渠道籌資的這一過程,就是與捐贈人發展關係、建立信任的過程。
良好的捐贈人關係一般經歷陌生階段的嘗試性信任關係、深入階段的適應性信任關係和熟悉階段的持續性信任關係。每一階段的關係強度取決於雙方的時間投入、情感強度、親密程度和互惠關係等。時間投入越多、捐贈人與大學(基金會及代表)情感越深厚、親密度越強、互惠頻率越高,雙方信任度就會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