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大爺,六十多歲,他訴說自己近半年來雙腿發涼,成天就像泡在冷水裡一樣,半夜還經常腿抽筋,除此外他還有腰部怕冷疼痛的毛病,大爺說自己平時做點小生意,有時候碰上下雨,褲子都能溼到膝蓋。
考慮大爺年事已高,肝腎已有不足,在大街上作生意,風吹雨淋,風寒溼邪氣反覆侵犯機體,日久肝腎更虛,氣血兩虧,風寒溼邪氣阻滯經絡、關節、筋骨、肌肉,所以會出現雙腿發涼如泡冷水的症狀。
按原方開了獨活寄生湯。一周後這位大爺又來了,他很高興地跟我說自從吃了這藥,腿抽筋就沒犯過,但還是有腿涼的毛病。
我讓大爺按原來的方子繼續吃七副藥。再次遇見大爺的時候,他的腿涼已經明顯緩解,我叮囑大爺平時一定要多注意腿部保暖,為預防下雨溼鞋溼褲受寒,隨時準備一雙雨鞋。
獨活寄生湯,究竟是什麼靈丹妙藥?
獨活寄生湯是1400多年前唐代名醫孫思邈所創,我們知道,唐朝
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孫思邈就是一位偉大的醫藥學家,其撰著的《千金要方》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後世醫家在臨床上運用《千金方》,諸如溫膽湯、犀角地黃湯等,尤其是獨活寄生湯,在治療腰腿痛中作為首選方劑,療效卓著。
把獨活寄生湯領悟透,這個方子就能治很多疾病,特別是風溼、類風溼、腰痛、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腰間骨質增生等疾病。
【組成】 獨活9克,桑寄生,杜仲,牛膝,細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風,川芎,人參,甘草,當歸,芍藥,幹地黃,各6克。
一個中醫,嚴格地說,一個傳統的中醫,他精通的是臟腑辨證,治病用的是整體觀,所以他眼中所看的病人是沒有分別的。他不會因為你是小孩子就叫你去看兒科,不會因為你是婦人就叫你去看婦科。這就是中醫的整體觀。
古人因沒有現代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關節炎、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突出症、強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質增生等疾病的概念,故統稱為痺症,治療皆從宏觀病機分析入手。
在《內經》中即有痺證的論述:「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溼氣勝者為著痺也。」
在此明確指出,痺證的成因是風、寒、溼三種邪氣聯合侵襲人體。溼邪的特點是重著、黏滯,其致病特點是纏綿難愈。大致是由於溼邪的這種致病特點,使痺證的治療頗為棘手,病情時好時壞,反覆發作,特別是遇到即將天氣變化時,病情加重或復發。
一般認為病程日久的疾病大多出現兩個方面的變證,一是久病多虛,一是久病多瘀。
久病多虛。其虛多在氣血和臟腑。由於病程日久,同時加上久服祛風散寒除溼等溫燥之品,大多出現氣血的耗傷,從而導致氣血兩虛證,所以在治療此類疾病時,要注意有無氣血不足的情況。
再者,病程日久,由初期的病在「筋脈肉骨」累及「臟腑」。由於痺證屬於筋骨病變,而「腎主骨」「肝主筋」,其累及的臟腑必然是肝與腎。肝與腎同居下焦而同源,所以在治療痺證日久時,若見肝腎不足者,必配伍補益肝腎之品。
久病多瘀。這種理論來源於葉天士「久病入絡」的觀點。絡即經絡,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久病入絡而氣血通道受阻,故見瘀血之象。
獨活寄生湯,這個方子比較雜亂,其實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個梯隊是由獨活帶隊,全面搜風通絡、祛風除溼、通利關節。
獨活、細辛、秦艽、肉桂、防風,這些藥物可作為驅邪的先頭部隊。在祛除邪氣之後,後續部隊來不及鞏固戰場,敵人很容易再次殺個回馬槍,邪氣再次阻滯經絡,這也是很多風溼病容易復發的原因。
那麼,第二個梯隊的藥物,茯苓、川芎、幹地黃、人參、甘草、當歸、芍藥,這個組合是八珍湯去掉了白朮。八珍湯是四物湯加四君子湯,四物湯補血,四君子湯補氣,這個方子氣血雙補,在第一梯隊祛除邪氣之後,正氣迅速鞏固戰果,防止邪氣的再次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