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聽力練習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本文作者用自己的經驗告訴你怎樣練習。(讀完本文約需20分鐘)
聊 點 經 驗 給 你 聽:
怎 樣 練 習 聽 力(三)
蝦有蝦路,蟹有蟹道。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來制訂聽力練習計劃,不必拘泥,但目標是一定要清晰的,計劃是一定要完成的。
一般情況下,我建議制訂兩種每日練習計劃:Pre-A計劃和A計劃。兩種計劃的練習方法是不同的。我自己的計劃則只有A計劃一種。Pre-A是一個熱身的視聽計劃,目的是讓自己找到聽音辨音的感覺,在腦子裡儲存一定單詞的標準發音,A計劃則是一個完整的按部就班的練習計劃。
Pre-A計劃適合0基礎以上DF1以下的水平,時間可長可短,由自己決定,如果你自覺基礎尚可,如能達到DF1或以上,你也可以省掉它;如果你從零入門,那還是從ABC和國際音標開始吧,本經驗不合適。
其實,我自己還有一個B計劃,是閱讀計劃,是為了配合完成A計劃的。不過,閱讀計劃不屬於這個討論範圍。
每日計劃 - Pre-A計劃:
每日計劃 - A計劃:
每周計劃:
每月計劃:
可有可無,沒有必要列出來了,因為每周計劃就已經包含了它的內容。作為實操檢測,每個月只要安排一天聽聽以前(三周前)練習過的任何內容就可以確認自己的效果了,相當於你自己考一下自己。這樣做,就是為了儘量減少遺忘,延長記憶。
這個計劃看起來好像挺忙,每天都有練習可做,其實它很簡單,每天大約需要30到60分鐘,每周只安排不到30個小時的練習,全年才不到350個小時的練習,不會太累,也不會太枯燥。
記住,是你自己想學好英語的,那你就要刻苦,就要騰出時間來,騰不出時間,神仙也幫不了。
在此重申一遍,高頻率的練習是掌握英語聽力的必要條件。每天一小時,一年才365個小時。其實,按照這個速度練習,離《異類》(Outliers)裡所說的一萬小時學習時間要求還相差很遠呢。每天學習一小時,我早就超過一萬小時了,但還在練習著呢,你才練了多少個小時啊。接著練!
要精聽就要做聽寫。認真對待聽寫。
我不提倡聽寫時記下每一個單詞和每一句話。如果你的聽寫要記下每個單詞的話,那很可能會被某些小詞折磨死,效率很可能打折扣,因為有時候說話人的音量、聲調、口音可能確實是模糊的,省略的,甚至到了母語人士也沒法辨音,我們就要用前後文來理解其意思,死摳每個單詞還有什麼意義呢?
聽寫應該在聽的過程中記錄關鍵詞。
研究表明,當我們的水平還處於「翻譯階段」時,以正常的語速,句子超過四個詞,頭腦中的翻譯就很難跟上,會有選擇地翻譯,在句子中選擇那些我們認為是關鍵的單詞或詞組,只有這樣做才能提高翻譯的速度。
如果我們用同樣的方式來考慮聽寫,當你做聽寫時,也只能有選擇性地記錄那些關鍵詞或詞組,這樣才能練習你的反應速度。
在每句話裡摘出關鍵詞是個小技能,可以考驗你的辨音能力。做完練習後,看自己的聽寫記錄有點像詞彙表。準備好一個筆記本,用手寫的方式最好。我的聽寫本示意如下(在PC上聽音視頻的內容時):
如果是在手機上聽,也一樣用筆記本作記錄:
在Pre-A計劃裡,「看圖識音」的就是對著圖片聽音頻(不是「看圖識字」),然後在筆記本上做聽寫(下面附的文字稿中用紅色標出來的單詞是關鍵詞):
This is a piechart that shows two differrent answers to the problem: why you don't text back. The majority of the pie is teal - you don't want to - and a small sliver of the pie is purple - you aren't near your phone. There's no real statistical math to this piechart, but it suggests that for most people, when they don't want to text someone back, they just ignore it and pretend they were busy but they're actually not.
關鍵詞主要是名詞,動詞,掌握關鍵的時間、數字、人名、地名等在較高的練習階段時作用會更大些,等你對快語速的英語不發怵以後,人名和地名可能會是你的攔路虎,不過,那些生詞可能與你的教育背景和人生經驗相關聯了,在初始階段別太在意。
不光要挑名詞動詞,也要抓住出現頻率高、可能對聽懂整句話整個段落有嚴重影響的形容詞、副詞、介詞等。如果聽起來處於磨稜兩可的時候,你就猜。
在聽慢速英語時,辨音如果不確定,你還有時間來猜、來寫,待到進入更高的階段語速開始加快時,如果不猜,可能就沒時間反應了,手跟不上,所以最好在慢速英語階段就養成習慣。當然,如果有時間,猜完後你就應該儘快查出其意思來,有時候一個單詞有幾個意思,應該弄清楚。
說點題外話,其實,在閱讀時這種猜的技巧也可以解決問題。我自己在讀Dan Brown的小說時印象最深的一個關鍵詞是frown(皺眉頭),Dan Brown喜歡在描寫主人公的表情時用這個單詞,剛開始讀到時我對這個單詞的熟悉度處於模糊的狀態,不認識單詞,但猜測那是一種遇到困難時思索的表情,讀書時不想查詞典(那時要搬一厚本詞書來查,不像現在手機或電子書那麼方便),總是猜,隨著繼續讀下去時看到這個單詞出現次數太多了,心裡有點犯嘀咕,不知道自己猜對了沒有,終於還是去查了,Bingo!給我猜對了。像這樣的動詞出現次數多了,必須要查。
聽也一樣,當某些吃不準意思的單詞出現頻率高了,你一定要查出來。
有時候猜了,但拼寫不出來怎麼辦?我就先寫個符號代替,在第二次聽寫時再補上。你如果三番幾次還是不會拼寫,那就到谷歌、百度或搜狗等搜尋引擎上去試運氣吧,在搜索框裡打上你認為讀音相近的英語單詞來,搜索有聯想功能,會出現若干個相近的單詞,你一一對照,看看哪個更像些。這樣做當然不精準,但是也是辦法之一。如果還是不行,那就暫時放棄吧,待到以後你從前後文裡猜出其意思來再說,或者待到你的聽力真正進步以後再回來尿它。
一般說來,YouTube裡的大多數視頻都有英文字幕,英文文本,有的甚至還可以自動翻譯,需要你自己手動選擇,至於怎樣選擇,我就不詳加介紹了,你到網上一搜就知道了。但是要注意,自動生成的英文字幕有很多英文單詞是錯誤的,意思甚至可能南轅北轍,令人啼笑皆非。視頻字幕上的關鍵詞僅僅作參考好了。
在複習的時候,如果能完全聽懂了,就不需要再聽寫關鍵詞了,在什麼階段就解決什麼階段的問題,待發展到一定程度後,聽寫也完全不需要了,如果到這個時候還在強調聽寫,那就可能會養成一種機械地聽慢速英語的習慣,聽常速英語或者有口音英語的時候就會抓不住意群,或者對常速和快速英語有恐懼感,進階效果會變小。人是有惰性的,習慣於呆在舒適區。這個話題我們以後還會再聊。
我們說完了練習計劃的時間安排。下面我們來聊聊內容,也就是選材。
如果能滿足我的上述「六條要求」,選材就基本上可以落實了,這裡不贅述。
全部的材料可以從網上下載。不要用教科書作練習材料,教科書主要是用來傳授知識的。再者,因為你會比較熟悉教科書,練習完後會很自然地覺得自己水平很高,形成錯覺,影響真正的效果。還有,教科書的音頻都很標準,語音多樣性差,如果老是耳對「教科書般」的語音,改天遇到像菲律賓或印度人的口音時,就會感到有些心裡沒底。
網上內容最好選擇YouTube上的內容,因為那上面有全世界最好的英語學習資源。關於如何科學上網和到YouTube裡找,請你搜索一下百度,也可以直接在知乎或今日頭條上搜尋介紹怎樣查找和下載YouTube音視頻(以視頻為主)的文章。
花一兩天的時間整理從YouTube下載的音視頻,就可以基本上將一個階段(如2-3個月)的練習材料準備好了。
有一點要注意,那就是你搜到的音視頻,按照我的標準,可能都太長了,比如都會超過3-5分鐘。我的選材以2-3分鐘為多,不能超過5分鐘,否則練習會使人吃力,感覺疲勞,效果就會打折扣。也別去過多地找YouTube裡edu板塊的內容,因為它們一般都很長。當然,如果有合適的,長的也可以切短,切短到3、5分鐘,如果不會切,那就每次用材料用到3、5分鐘打止。
YouTube上有許多專門教英語的視頻,內容講授也相當好,但那些視頻總的來說比較煩悶,是學習英語知識的好材料,不是練習聽力的好材料。
還可以用關鍵詞在YouTube站內搜索,它會直接把內容全部排列好,讓你挑選。
說到這裡,你也許會感到奇怪,問,為什麼需要自己到YouTube上去搜尋相關練習材料呢?原因很簡單,當你開始動手搜集資料時,你會開動腦筋,動用全部能量來思考、準備和選擇,你就會對練習上心。我看到太多搜集大量資料然後將之束之高閣這樣的例子了。
當然,你也可以讓別人來為你找到你所需要的全部練習材料,但問題是,誰會為你來做這些事呢?沒有人知道你真實的水平和需求啊,除非你的老師或培訓機構。
其實,整理練習資料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你對自己說哪些材料有用或無用時,你就是在以一個「老師」的心態對待另外一個學生——真實的你自己。不信你試試。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學習法(確定目標、模擬教學學習法、回顧、簡化)就是這樣幹的。
你也許還會問,我一點都不知道怎樣練習,你讓我怎麼「模擬老師」呢。我的回答是,你怎麼不知道呢,我不是在前面都告訴你了嗎!你就模擬我好了。
當然,如果你處於剛剛從ABC入門的水平,那就別忙乎了,還是先找個培訓班學點0基礎的英語知識吧。
以下是選材的三項基本原則:
第一、 要突破現今同學用的國內視聽材料寬度和廣度上的局限。現有材料大都內容單一,話題不夠廣泛,不適合於大量個性化訓練。
具體操作:在一張紙上寫下你現階段(!)有興趣聽的話題,如體育、健康、旅遊、娛樂、新聞、科技、商業、藝術、飲食等,列個表,想寫多少寫多少。
第二、 要儘可能地兼顧所選材料的不同背景知識、不同性別、不同口音。
具體操作:在一張紙上寫上自己有興趣聽的:大眾的、學術的、男的、女的、英國的、澳洲的、印度的、日本的、菲律賓的等。標準的播音腔沒有對辨音方面的挑戰,成年人的辨音訓練就是要對各種不同的口音進行對比,對比之後標準的口音才能聽出來。關於不同口音的材料要等到水平較高階段對標準語音語調基本把控以後再進行操作吧,要不然你會被各種口音虐心的。
第三、 要克服現有材料在難度取捨上的缺陷。現有的材料難度不是太低就是太高,那意味著不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是拉慢練習速度。
具體操作:凡是能聽起來好像能聽懂一些(50%)的材料就是備選材料。這個百分比也只是一種「大約」,千萬別計算。
選好練習材料後,在PC或筆記本電腦上創建不同的文件夾,每個文件夾要標上難度節點,內容,時間,便於你自己以後在需要時檢索。
我自己則會用Exile表格填好內容和標題,做一個總目錄,然後在手提電腦上開出各個文件夾的名稱,將所選材料存儲到相應的文件夾中。Exile表格(2個月的練習材料)看起來是這樣的:
比如說,我準備在2個月之內完成這些音視頻的練習,我的小目標就是要達到熟悉體育和旅遊方面的內容(關於新聞裡的體育報導和關於旅遊的vlog,不要非常專業的內容),在B節點上有所上升。目標定好了,我的選材和練習資料就要向這個目標靠攏,在檢測效果時就專門上網找到同類型的音視頻,然後考自己,達到了「基本聽懂」或「完全聽懂」,那就是達成了小目標,就可以對自己「放行」了,走向下一個。
第一、聽懂了(80%?)是第一標準,先別管是英語思維還是在腦海裡把英文翻譯成中文。
第二、「越聽越順」,「好像聽過」,都是練習後效果對你的獎賞。
第三、快速猜測,是實用的方法,也是正確的方法。
第四、如果聽了好多遍還基本上聽不懂,放棄這個材料是最理智的做法,不要死摳,每個材料一定要能聽懂一些,希望第一次聽就能聽懂50%以上。如果需要,那就螺旋轉回到下一級節點去吧。
其實,看聽力檢測標準,也就是看我們的目標怎麼定。
整理材料是必要的功力,其一是自己選材練習,上面的關於選材部分已經提到了;其二是用完的練習材料自己整理。
用完的材料就變成自己練習過的歷史資料,一定要分門別類地保存好。這也是最終檢測自己練習效果的重要環節。
對練習過的材料不要隨便轉移,以免搞亂,只要在Exile表格相應內容後面的標註欄裡簡單註上練習後的心得和時間就可以了。每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看。
我自己的感覺是,整理自己的練習材料就是在喚醒正在消失的記憶,是一個複習的過程,也正好檢測了自己的練習效果,你可以看到一個月、兩個月、甚至更久以前自己的實際水平,重要性不言而喻。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