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報導,大陸去年底實施「禁廢令」,禁止進口廢塑膠、廢紙等,致「洋垃圾」大舉轉到臺灣及東南亞各國。
環保署統計,今年一到七月廢料進口逾101萬公噸,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五十二,環署已在八月預告修法嚴管廢料進口,預定十月上路,但環團批修法慢半拍,也欠缺關鍵的「總量管制」。
環保署回應,修法後未來只有合法工廠可輸入使用,廢塑料不僅要限制來源,且要單一型態材質,廢紙也限制瓦楞紙與牛皮紙才行;以後還要在廢棄物清理書上載明這些原料將做成什麼成品,以追蹤流向。
環署指出,資源回收再利用須部分進口,否則以紙漿來說,臺灣不準砍樹、紙從何而來?
看守臺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解釋,廢塑料、廢止等廢棄物,以「產業用料」名義進口,被當成是「有價」廢棄物,環保機關通常會疏於稽查,成為管理漏洞。
在大陸實施禁廢令後,歐美等各國「洋垃圾」就可能藉由產業用料混雜進口。
謝和霖表示,廢塑料、廢紙除國內邊境須加強查驗把關,關鍵在「總量管制」。
究竟臺灣回收規模多少?所需的循環經濟規模多大?應盤點臺灣回收體系不足之處再開放進口,才不會造成環境負荷。
環團也認為,經濟部應加強管理、環保署要稽查,不能什麼項目都用業者有需求、化整為零進口,建議先處理好我國自己的垃圾回收制度,再談進口廢料。
長期關注廢棄物管理的中華醫事科大教授黃煥彰表示,臺灣一邊禁止民眾用塑膠袋,另一方面卻大量進口其他國家的廢料、廢塑料,讓人不解。
進口廢紙過多,高雄一位回收廢紙的老婦說,收了一大車賣不到廿元,連吃飯都不夠。
高市環保局表示,以紙箱為例,去年每公斤四元,今年小盤商回收價每公斤一點八元。
環保署表示,之前推動「循環經濟資收大軍」計劃,以僱用資源回收臨時工方式,補助弱勢戶每人每月工作廿五小時,會研議是否提高補助時數。
來源網際網路,目的在於傳遞更多消息,內容僅供參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