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洋過海而來的假石榴
正如番木瓜不是木瓜、番荔枝不是荔枝,番石榴也不是石榴。石榴屬於石榴科,而番石榴是桃金孃科番石榴屬的植物,它的老家在中美洲,後來逐漸擴散到了加勒比海周邊的廣大區域。番石榴的花朵是典型的桃金孃科植物的花朵—眾多花蕊簇擁在花朵中央,幾片潔白的花瓣圍繞在花蕊周圍。花朵成功授粉、花瓣凋謝之後,花萼會繼續留在果實頂端,最終長成的模樣就像是一個個袖珍版本的石榴,番石榴這個名字也因此而來。
番石榴是在地理大發現之後才被歐洲人帶到世界各地。它的適應性超強,從美洲到非洲,從東南亞到澳洲,都能種植。而擁有適宜氣候的我國臺灣,成為了番石榴的重要產地和育種場所。
這種果樹雖原產熱帶,但並不像很多熱帶植物那麼嬌氣,它們甚至能忍受-4℃的低溫,並且能一生都生活在室內花盆之中,所以栽種起來並不需要太費心。
更難能可貴的是,番石榴很容易掛果。從小苗開始栽種,兩年之後就能掛果。只要管理得當,40年後番石榴還能貢獻果實。如果不是因為種子帶來的彆扭口感,番石榴肯定早已稱霸水果市場了。
擰巴的果子
我第一次吃番石榴是在西雙版納的菜市場裡,水果攤上這些石榴模樣的果實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大口咬開一個番石榴,一種熱帶水果特有的芳香氣息在口腔裡彌散開來,清甜的汁水在口腔中充盈。但是,這種美好的感覺沒有持續超過3秒鐘,我的牙齒就提出了抗議—似乎在咀嚼一大堆碎石子兒,那就是種子帶來的特殊感覺。這應該也是很多人吃番石榴的第一感覺。這與吃石榴的感覺完全不同。石榴的汁水很容易與硬硬的種子完全分離,只要用舌頭配合牙齒擠壓石榴籽粒就好。但是,我們卻很難用舌頭和牙齒把番石榴的果肉從種子裡面分離出來,或者說很難把種子剔除出去,結果就只能混著嚼了。
那麼,為什麼石榴和番石榴的口感差異如此之大?簡單來說,它們的可食用部位是完全不同的植物器官。
石榴,我們吃的其實是它的肉質外層種皮,石榴籽硬質的外殼則是內種皮。為了食用方便,人們培育出了軟籽石榴這樣的特殊品種,實際上是內種皮發育不全的畸形個體。吃石榴的時候也有一個麻煩事,那就是籽粒之間會有很多薄薄的皮,如果剝不乾淨,澀澀的很影響口感。這些皮其實是「心皮」之間的隔膜,就像不同房間之間的圍牆。石榴的心皮很多,並且會分成兩層,所以不管橫著剝還是豎著剝,都沒有一個輕易清除它們的方法。
至於番石榴的吃法,除了榨汁,就是直接啃。我們吃的番石榴的主要部位是肉質的果皮,以及豐滿多汁的胎座(其中混雜了很多果實)。好在番石榴勝在單寧含量低,即便嚼碎了種子也不會像石榴的心皮那樣讓嘴裡充滿澀味。
番石榴有紅心和白心之分,白心番石榴有「水晶芭樂」之稱。大體上,白心的更甜,而紅心的香氣更足。
維生素C的王者
除了口味,大家也很關注水果的營養,而番石榴在營養含量上沒有讓人失望。番石榴的維生素C含量高達228毫克/100克,是檸檬的5~6倍,普通獼猴桃的2~3倍,青椒的2倍。常見的水果中,只有鮮冬棗與之相當。
實際上,過多的關於維生素C重要性的宣傳給不少人帶來了新的心理負擔—如果維生素C的攝入量不足怎麼辦?有兩天沒有吃蔬菜水果,會不會生病?其實大可不必擔心,因為人體早有應對短時間缺乏維生素的方法。人體中有很多部位都蓄積了大量的維生素C來執行一些生理功能,這些維生素C儲備可以被人體用來應急。研究人員還發現,只要有少量的維生素C供給,就可以滿足人體的需求,特殊情況下,每天補充10毫克的維生素C也是可以接受的,這基本上是一個國光小蘋果中的維生素C含量。所以,有條件的時候自然是要多補充維生素C,但是如果短時間缺乏,其實也沒有大礙。
相對來說,番石榴中的膳食纖維倒是更值得我們關注。膳食纖維並不是人體可以儲備的營養,相反,這些物質會被我們的腸道識別為「無用物質」,於是加快蠕動來將其排出。這樣一來,極大促進了腸道蠕動,反倒是維護了胃腸道正常運轉。從這個角度講,番石榴提供的這種「無營養」的營養物質,在今天的特殊生活環境下,倒成了維護健康的好東西。
本文節選自《科學世界》2020年第12期
更多訂閱優惠
2021年《科學世界》全年訂閱
持續進行中!
單冊定價25元,全年12期
限時優惠:270元/年 原價:300元/年
點擊下方圖片 直達訂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