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康縣縣城,燕子河碧波蕩漾,南北兩山絢爛如畫,市民扶老攜幼徜徉其中。
「朝陽初升或者華燈初上,在公園跳廣場舞,或是漫步在河堤公園,聽著鳥叫,聞著花香,一天都會心情舒暢。」市民劉蒙萌切實感受到,城區的綠化美化在近年來得到了明顯改善。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劉蒙萌的感受,久居康縣的張女士體會更加深刻。
張女士今年退休後,在漢中工作的兒子買了房,本想接她過去享享清福。可張女士卻表示,哪兒也不去。「這裡環境這麼好,平時和老姐妹們去跳跳廣場舞,周末爬爬白雲山,挺好。」
生態的改善市民有目共睹,綠色成為市民的「幸福色」。
在白雲山公園的入口處,有一棵栽植於1983年的紫藤古樹,已有近40年樹齡,是目前西北地區最大的紫藤,多年來僅靠兩根廢舊的照明燈架支撐,經風吹日曬,早已鏽跡斑斑,逐漸傾斜已幾近倒塌。
為及時補救,今年3月,康縣建設完成了鋼筋混凝土仿木紋結構的紫藤花架,其古樸蒼勁,即便是在近處看,也沒有一點違和感。
從入口處到公園拾級而上,2100多米人行登山步道全部維修,一路可看見新打造的森林衛士園等節點,仿古樹根結構的「小憩觀景臺」也都是惟妙惟肖,和大自然融為一體。
「看到城市環境越來越好,我們環衛工人也更加多了自豪感和責任感。」在這裡負責清潔的環衛工人陳長順說。
佔地6000多畝的白雲山森林公園西環線生態示範園更是市民常常光顧的「後花園」,這裡原先的荒坡已經被櫻花林、桃花林、梅花林、松柏林覆蓋,已經成為一道花石相依、林路相嵌的綠色生態景觀走廊,
康縣園林局局長苟彥春介紹,康縣150多個鄉鎮、單位都在這裡有自己的「責任田」,3000多名幹部職工在這裡持續開展精細化管理管護工作,及時開展補植補造和除草鬆土管護。
不僅是白雲山公園,放眼整個康縣縣城,該縣在城市「雙修」中,從細節入手進行「生態修補」,因地制宜建設新公園,推廣老舊公園提質改造。
走到街道上,新補植的廣玉蘭、桂花等行道樹鬱鬱蔥蔥,城區主街道擺放了310組花箱,裡面栽植了茶梅球、樹月季和時令花卉,基本實現了城市和自然園林的相互融合。
在人口集中的市政廣場、和諧廣場和西出口廣場等地,也都通過開展補植補造、設施維護,實施了改造提升工程。
記者看到,這些地方栽植了麥冬草、金葉女貞、龍柏、紅葉石楠等,綠化樹池外沿統一刷漆,並安裝了合金鐵藝圍欄,對景觀水池外沿的大理石也進行了維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城區面貌變化非常大,特別是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讓我們老年人鍛鍊更舒心。」群眾在「城市雙修」中得到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正在市政廣場鍛鍊的市民劉曉莉深有感觸地說。
生態的破壞,不是一日之事,城市的更新,更不是一日之功。推進「城市雙修」註定是一場持久戰、攻堅戰。
我們期許,不久的將來,康縣「城市雙修」必將結出更加美麗的城市之花,成為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