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點擊標題下方「北京電影學院」關注
4月29日晚,臺灣國立藝術大學電影系主任、著名華語電影發展史及華語電影影像文化研究學者廖金鳳教授受邀到電影學院開設主題講座,題為《海角之後:臺灣電影的電視化、在地化、粉絲化與城市營銷》,闡述了臺灣電影發展在《海角七號》之後的藝術和市場發展趨勢。
這是我校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主辦的「電影教育講壇」第五講,目的在於重點探索「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亞洲電影視野的廣度思考。
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及中央戲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等相關高校的師生聽取了C樓236會議室的講座。
廖教授結合政治、經濟的時代背景,梳理了臺灣電影自日治時期以來的發展史,著重闡述了80年代出現的「臺灣新電影」,及80年代末期臺灣電影本土意識高漲的文化現象。
廖教授列舉了各個時期臺灣標誌性的電影作者及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當提到楊德昌導演的《一一》沒有在臺灣公映時,廖教授有些許哽咽,他深感這是臺灣對這樣一位偉大導演的莫大虧欠。
廖教授分析了2008年上映的電影《海角七號》的藝術特色。他指出,《海角七號》為臺灣電影樹立了歷史豐碑——其在票房上創造的神話,讓人們看到了新型的臺灣電影形式特色與營銷模式,自此臺灣主流商業電影逐步向「在地化」(本土化)、「電視化」、「粉絲化」與「城市行銷」的方向發展。
廖教授提出,臺灣電影普遍呈現出「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情色彩」正是臺灣電影「電視化」的體現,電影中的許多笑點、語言也都是由閩南語劇發展到大熒幕上的,它是對臺語電視連續劇的觀影經驗的一種召喚、再現;同時,這種「內行人的笑話」也正反映著臺灣電影的「在地化」特徵。
廖教授認為,電影相較於電視應當是層次更加豐富、深刻的藝術呈現,而時下最火熱的「粉絲電影」大多僅僅是在炒作流行文化,難登大雅之堂,還是應當鼓勵表達深刻思想的電影人進行電影創作。
廖教授的講座引發了熱烈討論。有同學提出,近年來臺灣電影與內地合作的加強是否會導致臺灣電影本土特質的流失,廖教授表示,電影是需要「走出去」的,這種文化的交流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當然他並不希望看到臺灣電影因此失去個性。來自中央戲劇學院的同學提出了臺灣電影身份表述的碎片化等問題,廖教授建議其進行脈絡梳理、總結歸納。當問及欣賞的大陸導演時,廖教授的答案是:婁燁、賈樟柯和陸川。孫健三老師提出了關於臺灣電影教育方面的問題,廖教授表示臺灣的電影教學比較注重電影理論、劇作和拍攝方面的綜合能力,很有必要加強電影教育方面的研究。
我校中國電影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科研信息化處處長劉軍教授主持了講壇。他評論道,廖金鳳教授的主題報告極具學者意識,提出了在新媒體、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對臺灣電影「片面追求在地化,而自娛自樂」的憂慮。大陸電影也應當有同樣的思考——我們應當如何在繼承傳統優勢,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逐步提升藝術水平與產業活力,與其他亞洲電影共創人類文化精品,與好萊塢相抗衡,為世界文化創造新的電影文化高峰。
編輯|黃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