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稱,歐洲宇航官員指出,過去各國在太空領域互相競爭,但耗資巨大的航天事業如今越發依賴國際間的合作,而中國是歐洲最喜歡的合作對象。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0月8日報導,據歐洲空間局局長沃納稱,目前參與航天事業的國家有70多個,除了美國、俄羅斯、中國、日本、印度等傳統航天大國,南非、奈及利亞、越南、阿聯、紐西蘭、澳大利亞、以色列、土耳其、伊朗等也在積極開展航天計劃。他認為,參與的國家越多,取得成就的概率就越大。
報導稱,儘管中國在航天上的投入仍未超過美國或歐洲,但隨著中國航天產業快速發展,整個中國的科技行業都會被帶動。德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愛恩方德指出,中國正在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太空國家,而「中國人正在開闢太空新時代」。他說:「中國有自己的航天計劃,正按照自己的時間表推進,同時也對國際合作持開放態度。而且,中歐之間已有不少航天合作項目,包括即將在年底發射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
德國航空航天中心柏林住址
報導指出,在載人航天領域,中歐之間也同樣存在著廣闊的合作前景。如果國際空間站按時在幾年後退役,中國空間站也按時升空,屆時歐洲太空人只能藉助中國人的力量去執行長期太空任務。沃納甚至希望,未來中國進行載人登月、載人探索火星時,也能與歐洲開展合作。
另據德國之聲電臺網站10月7日報導,冷戰的年代,太空是美蘇之間的較量舞臺,如今,耗資巨大的航天事業越發依賴國際間的合作。不論是探索遙遠的火星,還是「近在咫尺」的月球。
太空人出身的歐空局太空人中心主任德維尼坦承,如今,美、中、俄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競爭,「但是我們歐洲人可不這樣看問題,歐洲認為,太空探索必須在合作的框架下實施。」他表示,太空是一個「開放的領域」,自然會帶來合作,「即便是在冷戰年代,美國的阿波羅飛船也曾與蘇聯的聯盟號飛船開展過對接任務。」
報導稱,對於歐洲年輕太空人而言,這意味著激動人心的前景,他們進入太空的機會將大大增加。而對於已經48歲、但還從來沒有獲得上天機會的德國太空人毛雷爾而言,時間已然不多了。他與義大利太空人克里斯多福萊蒂已經在歐空局太空人中心學習了好幾年的中文,就在去年兩人還與中國航天員進行了幾次共同訓練任務。他想過去中國空間站,還想過和中國同事一起登月。
德維尼說:「我們想看看我們歐洲的太空人是否能夠與中國同行一起執行航天務。」
沃納也強調,登月不應該像上世紀60年代那樣成為一場國家間的競賽,「我們正在尋求一種多方合作的開放式登月理念,它將跨越國界、跨越地球上的一切危機。」
資料來源:中國經濟網,2018年10月9日,記者 沈敏,圖片來源於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