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荷蘭人相處共事一定不難發現荷蘭人凡事都愛計劃,恪守約定,日常生活的大小事都記在那手機備忘錄裡,似乎這備忘錄或 To-do list 決定了荷蘭人的日常運作。與之相比中國人則更講究隨機應變,會根據事態的發展變化而隨時調整刷新原有的計劃。
未來本來就無法預測,更談不上控制了,有時就得在特定環境下做出迅速抉擇。那麼,一個詳細的長遠計劃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導發展進程呢?像荷蘭人這樣遵守時間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有利於提高辦事效率呢?
·詳細規劃還是靈活應變
從荷蘭人的角度來看他們很理解制定計劃、預約和最後期限的必要性,因為這樣一來才會有好的社會次序和結構,減少潛伏的事態突變的可能性。然而中國的實際情況恰恰是要你用極其靈活的方式來應對不斷快速變化的社會。長遠計劃可以說是徒勞無益。在中國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有時必須做出快速決斷。安安靜靜地為明天做計劃幾乎就是一種奢侈。這樣看來我們可以說生活節奏決定了我們如何對待時間。
不過我們也不能說中國就不重視制定計劃,比如中國政府為發展經濟和民生而制定的五年計劃。可是在中國經濟的微觀層面時效性影響了許多公司、企業和組織的決策過程。在必要的快速和適當競爭行為當中對原有的規劃和時間框架做及時的調整,與此同時也不忘用冷靜和宏觀的眼光看待不久的將來。
·按部就班還是面面俱到
荷蘭人和中國人在這方面差別很大。荷蘭人喜歡按部就班,有序可循的做事方式。他們更青睞於把任務目標一一擺列到紙上,然後按原計劃逐一核實兌現。對荷蘭人來說開會的目的就是要達成共識。會上做出的決定如果沒有特殊原因也不會改變。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而在中國我們比較看重的是做決策的過程。畢竟,決策是人為的,每個關節都要考慮到,方方面面都要處理好了才能有令人滿意的結果。能重新調整就調整,也就是說中國人已經考慮到在制定決策的整個過程中會有亟待解決的其它問題產生。這對荷蘭人來說是耽誤事,可是對中國人卻意味著處理過程中的必要的關注。
·下班後應酬還是陪伴家人
荷蘭人凡事都要預約,你約荷蘭人談生意也好私下交往也好他們都不會馬上應承你,而是要先拿出備忘錄來排一排日期再答覆你。備忘錄上早就記錄了最近幾周的日程安排,想要變動一下也麻煩。荷蘭人認為做好的約定輕易不能反悔,和人約好了就一定要履約,如果有變故你要事先告之並做一個新的預約,不守約絕對是對他人的不敬。
相比之下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比在荷蘭靈活快速多了。尤其是在工作上,中國人白天工作之後晚上也為工作出去應酬。荷蘭人則不同,他們講究公私分明,下班後的時間是我的,我要回家!
·互相理解,減少誤會
其實荷蘭和中國兩國文化都很重視「時間」這個概念,只是我們在用不同的方式詮釋它。也許我們生活的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們對待時間的態度和方式,反之亦然。荷蘭人有時很欣賞中國領導人敢於決斷的魄力,經常不滿於他們自己的冗長和刻板的辦事程序。而對中國人來說偶爾減緩一下速度可能也不是什麼壞事。
無論在荷蘭還是在中國,人們對待時間的方式方法和推動我們社會發展的節奏有無可否認的關係。如果我們彼此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上約個時間或是定個計劃那就可能會減少不少誤會。
(原文發布於荷蘭在線中文網)
作者 | Lilian Kranenburg 黎漣
荷蘭漢學家、ChinaMoves公司諮詢顧問、中荷商務關係網Guanxi.nl主席,業餘時間為China2025和ChinaNu寫有關中國書籍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