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主要指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是臨床常見多發病,近年來發病率雖有下降趨勢,但目前仍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
本病在全世界均常見,一般認為人群中約有10%在其一生中患過消化性潰瘍。但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其發病率有較大差異。消化性潰瘍在我國人群中的發病率尚無確切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本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以20~50歲居多,男性多於女性[(2~5):1],臨床上十二指腸潰瘍多於胃潰瘍(約為3:1)。
中上腹痛、反酸是消化性潰瘍的典型症狀,腹痛發生與進餐時間的關係是鑑別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臨床依據。
消化性潰瘍的中上腹痛呈周期性、節律性發作。
胃潰瘍腹痛,多發生於餐後0.5~1.0h;
十二指腸潰瘍腹痛,常發生於空腹時。
近年來,由於抗酸劑和抑酸劑等的廣泛使用,症狀不典型的患者日益增多。
1、幽門螺桿菌感染;
2、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的使用;
3、胃酸分泌過多;
4、吸菸、飲食因素、遺傳、應激與心理因素、胃十二指腸運動異常等。
1、非藥物治療:戒菸、戒酒、注意休息,在消化性潰瘍活動期,避免劇烈運動,避免刺激性飲食。
2、抑酸治療:是緩解消化性潰瘍症狀、癒合潰瘍的最主要措施,首選PPI(拉唑類藥物)。抑制胃酸分泌,使胃內pH值升高≥3,每天維持18-20h,則可使大多數十二指腸潰瘍在4周內癒合。消化性潰瘍治療通常採用標準劑量PPI,每日1次,早餐前0.5h服藥。治療十二指腸潰瘍的療程為4-6周,胃潰瘍為6-8周,通常胃鏡下潰瘍癒合率均>90%。
3、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推薦鉍劑+PPI+2種抗菌藥物組成的四聯療法。
4、聯合胃黏膜保護劑治療:對於老年人消化性潰瘍、難治性潰瘍、巨大潰瘍和復發性潰瘍,建議在抑酸、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同時,聯合應用胃黏膜保護劑有鉍劑(得必泰等)、硫糖鋁、米索前列醇(喜克潰)等。
參考文獻:
[1]袁耀宗,王貞貞.消化性潰瘍診斷與治療規範(2016年,西安)[J].中華消化雜誌,2016,36(08):508-513.
複方鋁酸鉍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