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磊: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中的無障礙問題

2021-02-15 住房與社區規劃學委會

9月4日,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住房與社區規劃學術委員會2020年會在西安舉辦。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邵磊作題為《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中的無障礙問題》的主題報告。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很榮幸參加這個年會,希望和大家交流我近期的一些工作。

這個題目其實是談無障礙理念的,我做了一些社區的調研,結合一刻鐘服務圈建設,主要是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的可達性,跟大家做一下分享。

這張圖大家很熟悉吧,涉及到無障礙,涉及到老年人,涉及到殘障。如果讓大家投票選的話,大家會覺得哪個圖標更好看?左邊是歷史上的,右邊是新設計的。我做了很多這樣的測試,我相信大家都會投新的,因為這個設計更好看、更動感、更時尚,更有視覺衝擊力。

2014年紐約州長籤署了一個法令,要求把紐約州範圍內使用多年的無障礙設施符號全部更換成右邊的那個圖標。這一點事情在美國各州還發生了很多的不同意見,現在美國就是為數很少的幾個州在採用。在殘障人士的圈子裡,這個事也產生了很大的爭議。也許你會認為,改個圖標有這麼費勁嗎?值得花這麼多精力爭這個事情嗎?

「一個圖標就是一個動詞」, 這件事情就發生在2016年。這個新圖標的改變,背後的故事是什麼呢?為什麼這樣做?原有的圖標是北歐的設計師做的,它本身不是為無障礙設計的,就是設計了一個輪椅,然後在這個輪椅上面加了一個腦袋,下面加了一隻伸出來的腳,形成一個人坐在輪椅上。這個運動的發起人認為,這是一個後加的東西,後添上去的,改造的,這個反映出來的是不運動的,不積極的,他希望能夠把這個符號變的積極起來,變的運動起來,充滿能量。

我們理解這個事情非常關鍵,實際上到現在為止,大家可以看到對於殘障的問題,對於殘障帶來的困難,對於這個群體我們該怎麼看?其實這些運動,這些爭取權力,這些辯論,這些思考完全沒有停止。

這是前一段時間我去外地開會隨手拍的照片,這個人已經是充滿勇氣的輪椅人士了,他跑到這個歷史街區參觀,但是這五個臺階,對這個人來說,是根本上不去的一座大山。

這件事情全世界都一樣,即便在無障礙這方面反思比較早的西方發達國家。美國人的殘疾人法律也是1990年才剛剛通過的,不是一個很早的法律,為了爭取這個法律在國會山的通過,這些人採用爬行的方式,他們不是從別的通道進不去,但是這些人放棄了。這在美國殘疾人歷史上是非常經典的故事。這個右側圖片的小女孩當時很小,現在長大出了一本書,講述那一段心路歷程,講她為什麼爬上去。

講這些其實是給大家一個思考,剛才從那個符號的設計、變化來說,爭取權力和爭取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主張的這個過程一直存在。

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對於剛才這樣一個符號的變化,其實批判的聲音也是非常多。大家現在可以想一下為什麼要批評它?它錯了嗎?批評人士的意見在哪裡?當然可能有人說,沒必要花那麼多錢,因為就是一個圖標。而來自殘障人士的批評,大家提了幾個問題:第一個是我如果不坐輪椅呢?我是一個痛風病患者,我是一個關節炎患者,但是我不坐輪椅,這個符號代表什麼呢?或者我是個盲人。第二個是我是坐輪椅,但是我沒有四肢,我沒有辦法運動,可能我也不適合運動,必須有人照顧,必須人有推,這個輪椅上的人是代表我嗎?

這一切反反覆覆的辯論,其實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啟發,一個反思的機會,審視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怎麼看待自己的身體,怎麼看待自己的權力。

像在很多大商場停車很費勁,當我們有時候看到一個空位鑽進去的時候,可能是殘障人士的停車位。對於這個如果被罰2000元人民幣的話,我想多難找的車位你都不會停。這是靠法律提供的保障。為什麼要這樣?是為了救助他們,是為了幫助他們,是為了把這個群體看作我們大家需要關懷的群體,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反思,怎麼看待我們自身的身體,怎麼看待權力的變化。

其實對於殘疾來講,不管是身體殘疾還是精神殘疾,先天的還是後天的殘疾,在全世界各地,包括古代文化,對於殘疾都一直有各種各樣的制度解決。像80年代甚至更早的人,可能會知道,以前我們不叫殘疾人,而是叫殘廢人,因殘而廢。現在有的國家或者地區甚至連殘疾人都不叫,叫身心不自由的人。大家都試圖迴避一件事情,把這個殘、失能作為一個標籤貼上去。這個就是在講,實際上有些殘疾人很優秀,不是因殘而廢,更不是說他們需要人長遠的照顧。

現在新的理念是,這個少數群體在他們有能力的時候,能夠展現他們能力的時候,你給不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自主生活,讓他們有尊嚴,讓他們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這件事情不僅僅對於殘障,對於老年人也是一樣的,父母老了以後被困在家裡,孤獨的一個人在家裡空巢的時候,其實他並不自由,他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少尊嚴。

所以這一切都在回歸到一件事情,我覺得無障礙更多的是給我們一個思考,重新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知識體系,我們的權力體系,我們在這些體系下構建的環境是不是不可以變。事實上歷史證明這件事情一直推動一直發展。我們國家無障礙的政策體系發展很快,1985年4月,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北京建築設計院聯合召開了首屆「殘疾人與社會環境」研討會,提出了「為殘疾人創在便利的生活環境」倡議書。1984年3月,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的成立標誌著我國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起步。這是一個啟蒙階段。

在中國有多少個殘障人士?8500萬。美國的殘障人士有5700萬。我們是14億人,美國是3億人,美國的殘障比例怎麼那麼高?原因很簡單,就是殘障是被我們自己界定的話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於殘障範圍的界定是不同的。

我們國家的第二個階段,一個是出臺了《殘疾人保障法》,一個是《老年人權益法保障法》。從90年代開始,不光在建築環境,包括在信息、服務,對於無障礙這方面的研討多起來。裡程碑的大事件是2008年奧運會,大家經常聽到奧運會後面還有帕運會,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這個代表了我們面向國際社會,履行承諾,實現辦賽、觀賽、參賽全部無障礙。帕運會的舉行對整個環境和意識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2012年這個權益保護的法律下,國務院頒布了《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真正對於如何建設無障礙提了具體的要求。當然還不夠,最近在醞釀進一步修正法律的內容。

總體講這個速度還是很快的,從法律到條例,到行業標準,到地方性法規,應該說在這個制度體系裡面得到了充分重視,但為什麼還有問題?

社區無障礙看似一個小障礙,實際上是個大問題。大家對於引發障礙的這個問題想的太少,其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簡單,雖然它非常的微不足道。

我們做過調查,這些老年人、殘疾人、特殊群體,他們享有一刻鐘服務圈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當然是很不樂觀的。我們做了北京幾個城區的調查,我們把社區的公共設施分成很多類,簡單說一下結論。

目前中國殘障群體的情況是,老齡化程度比較大,這是有歷史原因,因為醫療條件各方面會使殘障人群比例降低,但是殘障消除不了。因為我們是人,由於遺傳因素,我們要接受在群體裡面有一定殘障的概率和比例,在殘障比例降低的情況下,有些殘障是消除不了的。

因為殘障,他們受教育的程度和收入偏低。另一方面,其實殘障是很多樣的,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這是殘障對於今天我們規模化、工業化帶來的挑戰。恰恰殘障是個性化的,是高度分化的,是需求特別不同的,因人而異,甚至穿的衣服都很複雜的。

大家看到,紅色的是剛需,今天在北京的這些殘障群體,其實他們仍然停留在極度剛需的階段。大家知道,很多群體對公交的費用和地鐵的費用仍然是很敏感的,也許收入高的群體不覺得,從回龍觀到清華大學,如果坐公交可能2塊錢,但如果坐地鐵就是6塊,交通費就是三倍的差距。

大家可以看到,公園、運動場所、棋牌室等這些地方,其實不是這些人不想去,而是因為障礙使他們不願意接觸社會或者沒有能力接觸社會,更沒有辦法享受這些休閒空間。

如果把這些人群的情況進行一些分類,不同的財富積累、教育程度、出行必要、殘疾程度,對於無障礙的出行時間、出行頻率、設施的重要性、設施滿意度是相關的,而且關聯度還比較強。這都是在情理之中的,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些結論很有思考的價值,給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們看到財富和教育程度其實對於活動的訴求,對於更大範圍,更多設施的訴求越來越大。如果我們講到要提升整個殘疾人士福祉的話,會遇到這樣的要求越來越多。

到今天為止,我們都是拿來主義,都是照抄標準,我們根本沒有解決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是怎麼樣的,學了十年的建築,幹了二十年的實踐,天天做空間的人,仍然不太懂人體的能力,人體工學和環境究竟是什麼樣的互動關係、高位截癱和普通交通事故帶來的殘障有什麼不同諸如此類的問題。經常說解決最後一公裡問題,其實對殘障來說,往往是家門口的十釐米就會造成很大影響。出行頻率越高,使用設施越頻繁,越不滿意。我相信大家在做社區調研的時候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用的越多,想法就越多,滿意的就越少。

這一切都說明了社區改造和社區治理以外,無障礙本身的觀念不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問題。所以我提的一個觀點就是,實現人人通用的無障礙,體系性和連續性是關鍵,但是體系性和連續性恰恰是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跨產品、跨產權、跨規律制度,不是把自己的事做得越好就好了。不是節點最優,而是系統最優,而系統最優在我們的環境和無障礙中的體現就是體系性和連續性,但是現實環境裡面真的做到的還是很少。

我們今天討論這件事並不是單純談無障礙問題,我們是談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是包容的問題。一個坡道和一個臺階的搭配並不是可有可無的,因為一個坡道讓殘障人士上去的同時,讓小孩子也能上去。所以我們講的排斥,我們講的爭議,我們講的整合,都取代不了包容的概念。日本今年的帕運會提了一個概念叫「心無障礙」,日本到今天別管他們在產業上,文化上發展到什麼程度,仍然在不斷反思。

中國有上億的老年人,中國有城市、鄉村巨大的差異,我們有存量和增量的完全的不同,我們還面臨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我們還面臨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挑戰,我希望大家認識到這件事和規劃是有關係的,和規劃師是有關係的,這不是一個拿來就能抄的事情,這是一個綜合的、複雜的,需要我們重新反思人是什麼、人的能力是什麼的問題,這對我們的環境、制度會產生很多的影響。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新時代文明實踐「老有倚靠」,800套「無障礙浴室安全扶手」惠民志願服務進社區
    「真是沒想到,前幾天在社區進行了登記,今天就給上門免費安裝了,非常感謝大家,也感謝弘德公益協會的志願者」剛安裝完「無障礙浴室安全扶手」的楊文則老人激動地說。當日上午,在伊金霍洛旗阿勒騰席熱鎮園林社區的廣場上,人頭攢動,許多老人上前諮詢,何時能給其安裝「無障礙浴室安全扶手」,志願者們逐一解答。
  • 醫院動態 | 辛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迎接市社區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督導檢查
    青島西海岸新區 | 辛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博學11月17日上午,中心心理健康門診迎接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工作督導組於建政一行
  • 【安徽】強調了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是社區醫院建設的重點
    作為醫改先鋒省,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積極響應並組織實施,9月23日正式發文公布了《關於印發安徽社區醫院建設工作實施方案的通知》(下文簡稱《方案》),決定全面開展社區醫院建設工作。《方案》首先明確了社區醫院建設範圍:社區醫院建設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主,條件具備的鄉鎮衛生院也可開展建設工作。
  • 大力普及「智慧社區公益健身中心」 加快實現「城市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
    將「智慧社區健身中心」納入湖南省民生實事項目,並加大建設;到「十四五」末,在全國率先實現「城市5分鐘健身圈」全覆蓋……1月25日,
  • 助殘進行時:記者調查無障礙停車位情況
    無障礙環境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標誌,《北京市進一步促進無障礙環境建設2019-2021年行動方案》去年11月正式印發,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全面啟動實施
  • 景新街社區:創新服務理念 打造美麗社區
    景新街社區位於城區中心地帶,總面積約3.6平方公裡,覆蓋35個居民小區。近年來,景新街社區創新服務理念,加大改善民生,不斷提升居民幸福指數,努力打造美麗和諧新型社區。  社區美麗了,城市才會美麗;社區居民生活幸福,城市才會文明和諧。多年來,景新街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以服務社區群眾為己任,積極發揮作用,為社區居民謀福利,為社區建設做貢獻。
  • 盲界金頭腦:從硬體、軟體道文化服務的無障礙優化大師(張金順)
    5、視障者如何在文化平權中發揮自身的作用。6、基隆海洋科技館——一個無障礙優化的實例。7、嘉賓在上個世紀與大陸各地機構的互動歷史。。。。。。聽他私底下說是一種震撼教育。。。來源:兩岸無障礙【播客介紹】「兩岸無障礙」是一檔以海峽兩岸身心障礙者為敘說主體的對話類節目,內容主要涉及障礙者的心理、教育、就業、親密關係、文化休閒和個人成長等方面。【主播介紹】朱浚溢(Joey),赴臺讀博的障礙人士,心理諮詢師。合作洽談與諮詢預約請聯繫E-mail:shilianxueying@foxmail.com。
  • 這些無障礙標識,你知道多少?
    無障礙設施離不開無障礙標識,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無障礙標識!綜合《無障礙設計規範》、無障礙傳播小天使及網絡整理什麼是無障礙標識?1、以各種符號和標誌引導肢殘者的行道路線2、以觸覺和發聲體幫助視殘者判斷行進的位置和方向3、在城市環境中應儘可能提供較多的標誌和信息源,以適合各種殘疾人的不同要求,使人們能最大範圍地感知所處環境的空間狀況,減少潛在的心理不安全因素。那麼無障礙的標誌包括哪些呢?
  • 蓮湖區桃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功創建社區醫院
    2019年初,蓮湖區桃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陝西省社區醫院試點建設要求,啟動社區醫院建設,加快轉變服務模式,著力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深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紮實開展社區醫院建設工作。       蓮湖區桃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強化組織領導,加強統籌協調,認真組織實施,加強與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的銜接,加大基礎設施投入,不斷改善服務環境和條件,以建立基層首診制度、構建連續性服務體系為目標,上引下聯,功能互補,防治並重,提升服務質量水平。
  • 「公屋建設熱」,居住正義外還有哪些問題?
    公屋不僅是一次性的硬體建設投入,還包括後期的維護。Austen在書中解釋,年久失修是加布利尼·格林的衰落的又一個原因。「屋頂每九年需要維修一次,樓道需要有人來清掃,設施需要維修,從一開始,這處公屋社區就缺乏資金,到後期維護變得越來越困難,特別當居民入不敷出時,房租佔了工資的大半,更別提維修資金了。」
  • 博樂市:社區15分鐘便民生活圈
    近日,在博樂市青得裡街道東方紅社區東方嘉苑小區採訪時,居民劉彩霞為該社區打造的「15分鐘便民生活圈」點讚。當天,記者在東方嘉苑小區門口看到一張「15分鐘便民生活圈」導向圖,圖上標明了農貿市場、超市、醫院、老年活動中心、社區廣場、社區衛生服務站、便民市場等。居民可以按圖索驥,輕鬆準確找到各處。
  • 身障者要求提供無障礙服務,是在製造麻煩嗎?
    沒有人會覺得多花幾分鐘幫助身障者會有什麼問題,今天的重點在於當事人本身的「行為」,一位處於已經是受到他人服務立場的人,卻又造成他人的損失,並發文企圖醜化社會,請問除了造成對立和反感以外有什么正面作用?公交車司機是來應徵駕駛的,不是志工,也不是服務業,沒有義務要為了服務你而被其他乘客客訴。需要人幫忙,就找一個人幫忙。不是全世界都要配合你。
  • 【有愛無礙 共建文明城】無障礙標準科普之輪椅坡道
    一個無障礙的環境,可以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社會成員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為了讓大家清楚地了解無障礙知識,我們推出【有愛無礙 共建文明城】專題,為大家詳細講解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標準,科普無障礙知識,呼籲大家關注和支持無障礙環境建設。
  • 棲仙社區開展「環境衛生大清潔」志願服務活動
    為營造乾淨整潔的居住環境,提升居民的生活幸福感,棲仙社區針對小區內存在的問題進行排查和梳理,並組織志願者開展社區環境衛生集中清理行動,讓更多的志願者成為良好社會風尚的倡導者
  • 【有愛無礙 共建文明城】無障礙標準科普之緣石坡道
    一個無障礙的環境,可以保障殘疾人、老年人、孕婦、兒童等社會成員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為了讓大家清楚地了解無障礙知識,我們推出【有愛無礙 共建文明城】專題,為大家詳細講解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標準,科普無障礙知識,呼籲大家關注和支持無障礙環境建設。
  • 湯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紮實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工作
    近年來,湯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完善醫療機構整體布局,強化醫療衛生保障服務功能,切實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推動全街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湯泉街道衛生服務中心異地新建工程正在穩步推進,目前已開始主體建設,該中心還成功將糖尿病特色專科打造成為市級特色科室。
  • Skyscanner天巡參訪研究會,捐贈助力信息無障礙
    視障員工向參訪嘉賓講解研究會的成長史、業務板塊、企業文化等相關信息,並邀請大家觀看視頻和視障工程師的演示,展示研究會在信息無障礙領域上的努力和成果,進一步加深了參訪嘉賓對信息無障礙的了解。(圖)參訪嘉賓向研究會員工分享心得參訪嘉賓表示,能夠親身走近信息無障礙研究會,接觸障礙群體從事的工作環境,切身感受到信息無障礙背後的強勁實力和偉大的使命感,收穫頗多。
  • 無障礙計程車反被拆了無障礙尾板,還爽約、延誤?強生出租回復:給駕駛員增加補貼|專家:僅有補貼不夠,還得重塑企業價值觀
    爽約、延誤、設施不全無障礙計程車障礙多上周,我們推送了周女士投訴上海強生出租汽車公司無障礙計程車難以預約
  • 【惠民中韓】足不出戶享免費兩餐,助老服務真心「贊」——中韓街道溫哥華社區慈善助老服務啟動
    一直以來,中韓街道高度重視老齡工作,把養老服務作為民生保障工程的一項重要工作。在「敬老月」來臨之際,為積極響應嶗山區老齡辦關於開展孝親敬老活動的要求,著眼社區提升扶貧、助困、助老公益氛圍,鼓勵社區居民及商家企業多元參與社區慈善事業建設,中韓街道溫哥華社區「獻愛心送溫暖」慈善助老服務於9月3日正式啟動。
  • 石排埔心社區 綜合服務中心啟用
    該中心是全市第三批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示範點之一,也是石排鎮第二個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石排鎮首批居家養老試點之一,由東莞市大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派駐團隊提供專業服務,採用「社區為本、服務居民」的服務理念,為社區居民提供多元化,多層次的綜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