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帶回地月系以外土石樣本
日本「隼鳥2號」回收艙成功返回地球
中文導報訊 在發射六年之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在12月6日宣布,日本小行星探測器「隼鳥2號」回收艙當天在澳大利亞南部著陸,中午前後完成回收任務。
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在5日向地面釋放裝滿小行星「龍宮」沙石的密封艙,於6日凌晨2點47至57分降落在澳大利亞南部伍默拉付近的沙漠——這是2014年發射升空後長達6年之旅的高潮一幕。「隼鳥2號」總飛行距離為52億公裡。根據計劃,它投下密封艙後,機體留在太空,用剩餘燃料飛往小行星「1998KY26」,踏上長達11年總計100億公裡的新旅程。
繼第一代「隼鳥」之後,這是第二次完成「取樣返回」任務,即把地球以外天體的樣本成功帶回。這些被帶回的碎石樣本,或有助探索太陽系起源——這也是人類首次將地月系以外的石塊帶回地球。此舉有助於獲取宇宙中沉睡的寶貴資源,帶動改變會撞擊地球的隕石軌道的技術。
據公開資料,隼鳥2號於2014年12月從日本鹿兒島縣種子島宇宙中心發射升空,2018年6月飛抵距離地球約3億公裡的目標小行星「龍宮」附近,並對「龍宮」進行了全面信息採集。隼鳥2號兩次短暫著陸在小行星「龍宮」表面,並首次在小行星上製造了人造撞擊坑,採集了小行星地表和地下巖石樣本。「龍宮」直徑約1公裡,它被認為含水和有機物,與約46億年前地球誕生時的狀態相近。
2019年2月,「隼鳥2號」採集小行星地表的物質,之後射出金屬彈製作人造隕石坑,同年7月採集地下物質,在全球首次拿出了這一成果。據稱,順利完成任務是源於踏實的準備工作。考慮到「隼鳥2號」出發後就不能再修改機體,因此設想了機體可能發生的所有情況進行了充分準備。
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小行星採樣探測器,是由日本在 2003年日本發射的隼鳥號,它於2010年成功將「絲川」小行星的物質微粒送回地球。
初代「隼鳥號」因密封艙分離工作失敗,日本方面決定以回收樣本為優先,使其整個機體進入大氣層,第一代「隼鳥號」的機體因此燃燒殆盡。目前的「隼鳥2號」是「隼鳥號」的後繼探測器。
在全球範圍內,對該事件的關注度空前高漲,尤其是JAXA還在推特和油管上用日英雙語文字 + 圖片 + 視頻直播。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召開記者會時,該計劃負責人津田雄一教授表示「探測器非常順利」,並強調「取得了超出預想的成果」。
JAXA將對回收艙帶回的微量小行星樣本進行研究,而隼鳥2號探測器在釋放出回收艙後繼續其小行星探測之旅,目標是另一顆小行星 「1998KY26」。
除隼鳥2號外,被稱為「美國版隼鳥」的探測器「OSIRIS-REx」10月在小行星「貝努」上著陸,可能採集了60克以上的巖石,預計2023年將樣本送回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