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南方的朋友說,到了十月,滿城都是桂花香,連空氣都香香甜甜的。
桂花不僅好看,還好吃,桂花糯米藕、桂花糕、酒釀桂花小圓子……樣樣能打。
桂花是常綠喬木,葉對生,長圓形,原產於我國西南部。桂花一般都小小的,呈白色、淡黃色、黃色或橙紅色,香味撲鼻。
有人按照花色不同,將桂花分為銀桂、金桂、丹桂等品種。還有一個品種名叫「四季桂」,一年四季都會不斷開花,舊花一掉落,新花又長出來了,南方北方都適合栽種。
桂花果實為橢圓形,未熟透時是綠色的,開花後第二年春季成熟,變為紫黑色掉落。
再來說說桂花的名字。實際上,桂花的名字和花無關,而是來自樹木的材質紋理。
南宋學者範成大認為,一般樹木的內心只有一條縱向紋理,而桂樹卻有兩條紋理,形似古時祭祀所用的玉器圭,由此得名。
又因為它的木質紋理像犀角一樣,所以稱之為「木犀」,也寫作「木樨」。所以,桂花的中文正式名就叫木犀。
圭也看了,犀角也知道長啥樣,是不是還不知道桂花樹的木質紋理是什麼樣的?砍個樹枝看看就知道了。(不是)
聊桂花,就必須得聊聊桂花的文化意蘊。聞香而知秋意,每到中秋節桂花飄香,於是就有了很多桂花和明月相互映襯的傳說。
白居易曾寫下「山寺月中尋桂子」的佳句。明清時《杭州府志》更是記載,武林山中的僧人,可以在中秋之夜拾到天宮掉落的桂子。
天宮的桂樹,不就是吳剛在砍的那棵桂花樹嘛。
吳剛伐桂的故事,大家都聽過吧?傳說,吳剛受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但桂樹怎麼砍都砍不斷,而且還會自己癒合!(不愧是神樹)
《西遊記》中沙僧使用的降妖寶杖寶杖,就是用月宮桂樹製作的。
《西遊記》中還介紹過,「寶杖原來名譽大,本是月裡梭羅派。吳剛伐下一枝來,魯班製造工夫蓋。」
因為桂花的香氣為人喜愛,先秦《呂氏春秋》就寫道:「物之美者,招搖之桂。」如果哪一年「芳桂常生」,也被認為是君王有德行的吉兆。
西漢的淮南王劉安曾讓門客作《招隱士》之歌,用桂樹叢生的地方,比喻賢才隱居的住所,所以此後桂樹、桂花也常被暗指賢良才俊。
北宋名士黃庭堅曾經被桂花點化。他曾經和祖心禪師論道《論語》中的「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黃庭堅認為,這是孔門弟子以為老師在學問上有所保留,孔子說他一直在言傳身教。祖心禪師卻不這麼認為,正好禪房中飄來了桂花的濃香,禪師說:「這就是『吾無隱乎爾』的禪意!」
聽不懂?不重要!反正後來黃庭堅悟到了:他與禪師並沒有看見桂花,但聞著花香就知道花開了滿樹,一如孔子的教導不在言傳身教,而在其真心……
這長長的文化意蘊終於講完了,聽不懂沒關係,接下來這部分你肯定能懂——講點吃的。
桂花很早就被納入人類飲食了,明清兩代比較流行的有廣寒糕、桂花湯、桂花茶等。
宋代林洪《山家清供· 廣寒糕》記載了廣寒糕的製作方法:桂花去掉青蒂,灑上甘草水,拌和米粉蒸成糕。
桂花湯採桂花陰乾,用乾花泡入溫水為湯。至於桂花茶,則是以幹桂花「點茶」,使其香氣混入茶香中。
撰文、攝影 | 王辰
圖片 | 部分圖片來自123rf
微信編輯 | 謝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