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的播出,讓泰興銀杏砧板一下子「火」了起來。那抑揚頓挫的解說,讓眾多家庭主婦都恨不得人手一塊!
元竹鎮成莊村的成建華告訴小編,節目播出當晚,他的網店就「炸開」了,全國各地的訂單紛至沓來。雖然賣價幾乎漲了一倍,但庫存基本已被搶光。眼下,成建華正忙著擴大產能,以適應市場需求。
銀杏砧板的「火」,既在預期之中,也在預料之外。
銀杏木材質地優良,具有特殊的藥香味,耐腐蝕、防蟲蛀,不易變形,銀杏砧板比普通砧板更耐用,真正是「刀不傷板,板不滑刀」,加上《舌尖3》這部大IP的宣傳支持,銀杏砧板不火反倒有點奇怪。
作為地方特色,能如此受歡迎,作為本地人的小編不由得心生自豪。但是,卻也有不少網友表示了擔憂:
用銀杏樹做砧板,直徑至少要30公分,一棵樹齡30年的銀杏樹椴最多做二十幾塊砧板。
銀杏樹生長緩慢,自然條件下從栽種到結銀杏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後才能大量結果,有「公孫樹」之稱。如此難得難長的樹木,砍了做成砧板,是不是有點「大材小用」了?
其實在小編眼裡,泰興銀杏始終像是一個不得志的才子,空有一身本領,卻無展示的舞臺,泰興銀杏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之路總是那樣遙遙無期。
而現在,既然《舌尖3》帶火了銀杏砧板,那是不是可以順勢推廣泰興銀杏呢?都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不要千軍萬馬擁上獨木橋。我們是否可以把目光從砧板擴大到銀杏上,甚至可以覆蓋整個和銀杏有關的產業?
泰興人都知道:「銀杏渾身都是寶」,葉可入藥,果可食補。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銀杏果最高價可賣到50元/斤;就算在銀杏果不景氣的情況下,聰明的泰興人更是發展林下經濟,發展銀杏苗木、銀杏盆景等,發展銀杏深加工產業。古銀杏森林公園、銀杏黃酮膠囊、銀杏酒、銀杏晶、銀杏茶、銀杏盆景等遠近聞名。
想像一下:
喝著養生銀杏酒,漫步十裡古銀杏鋪就的「片片黃金毯」,呼吸著空氣中的獨特銀杏香,靜待花開,靜賞葉落,何嘗不是一種自在的意境。
銀杏樹,古老而古樸,有聲而有息。
全媒體記者: 蔡 豔
編 輯:耿渭華 大 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