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點30分,支隊同學們來到了位於名古屋東郊的豐田博物館,了解日本汽車產業在上一個百年的發展歷程。
步入博物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歷史上第一輛汽車「奔馳一號」。「奔馳一號」是1885年卡爾·奔馳製造出的世界上第一輛以汽油為動力的三輪汽車。此時,德國、法國、美國開始進入工業化歷程,汽車生產逐漸形成產業。
「奔馳一號」汽車(左);豐田AA(右)
圖中汽車均為複製品
1886年,大洋彼岸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工業化道路,汽車很快就引入了日本。汽車產業在日本的發展經歷了兩大轉折。
第一個轉折是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這次地震使得日本原有的交通系統癱瘓,汽車逐漸成為人們出行最方便的交通工具。
為了振興國內汽車產業的發展,日本政府在1936年頒布了汽車製造產業法規,日本汽車產業發展的「春天「開始到來。政府在對外資汽車品牌限制進口、抬高關稅、限制本地產量的同時,日本政府對本土汽車工業通過稅收優惠等政策進行了保護和扶植。五六十年代起,日本自主汽車技術日漸強大、國內民用車市場徹底打開,日本車基本實現了對本土市場的壟斷。
但是,由於缺乏技術競爭的能力,這一時期的日本汽車就是「粗製濫造」和「抄襲」的代名詞,主要依靠政府政策保護才獲得巨大的市場。
日本戰敗後受到美國的援助,日本汽車企業紛紛與美國企業結盟,日本政府對這種合作設立了從1955年到1965年的十年保護期,從此日本汽車在技術上才走上正軌,逐漸擺脫「抄襲」與「粗製濫造」的標籤。與此同時,日本的鋪裝路面比例也越來越高,汽車產業真正開始蓬勃發展。
20世紀70年代,隨著日本汽車產業日益壯大,開拓海外市場成為日本汽車產業重要的發展策略。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爆發為日本汽車大規模進軍國際市場提供了契機。日本汽車憑藉其精湛的製造工藝、本地化的產品策略、優秀的產品力在國際市場上很快確立了聲名。
豐田博物館的參觀經歷,讓支隊成員感受到了日本汽車工業發展過程中從模仿到原創、用市場換技術、從跟隨到超越的歷史進程。日本這種穩紮穩打、成功逆襲成為全世界領先的汽車產業大國背後的「穩中求進」的精神,讓隊員們感到新鮮又熟悉。支隊成員湯凱敬認為:「中國汽車製造產業經歷了漫長的「製造大國」階段,如今也在傳承優秀傳統的同時穩步探索、開拓創新,相信中國製造產業也會在今後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讓『made in China』成為先進位造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