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寇敏芳
說到盆地,很多人會聯想到洗臉盆——四周高山,中部平坦。四川盆地是中國四大盆地之一,從小地理課本告訴我們,四川盆地是中國的四大盆地之一,四周儘是莽莽高山,近億人口都在盆子裡。這個知識,在普通人心目中,早已和大熊貓一樣,成了四川人的某一種地理標識。
實際上,從天空俯瞰,四川盆地的形狀並非一個圓形的盆,而是一隻方形的信封。這裡的山水林田就像一幅幅插圖,生活在盆地裡的人就像一個個字符,用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生息寫下了一封綿延不絕的信,裝在四川盆地這張大「信封」裡,從遠古寄給現在,又從現在寄給未來。
「信封」盆地是如何形成的?
「其實,四川盆地最早也是個盆,後來變方了。」省地礦局物探隊副總工程師、中國科普作協地質旅遊專委會副主任李忠東對四川盆地演變和地質結構頗有研究。
在億萬年前,四川盆地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約在2億年前,地殼發生劇烈運動,盆地邊緣逐步隆起成山,四川地臺整體抬升,盆沿圍了起來,被海水淹沒的地區逐步上升成陸。那時的四川盆地,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水盆」。
那麼「水盆」是如何變方的?其實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經過上億年的地殼運動,四川盆地周邊山地繼續隆起,湖泊大大縮小。大約二三百萬年前,長江終於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長江三峽,盆地之水納入長江,四川盆地從此由內流盆地轉為了外流盆地。現在的四川盆地,整體由北西方向往南東方向微微傾斜,形狀也接近長方形,
從地理坐標圈出的四川盆地,像一個右傾的信封,重慶雲陽、四川敘永、雅安、廣元形成它的東南西北角,安嶽—南充連線形成中央密封線,中心點位於遂寧。
如果從三維空間來看四川盆地,它的形狀更像一隻「歪盒子」。
北西的盆地界山——橫斷山、龍門山等要高,而南東的大婁山、七曜山則相對要低得多。盆地的底部,也是由北西向南東微微傾斜。盆地內也是「皺皺巴巴」,龍泉山、華鎣山還有川東方形丘陵,到處都是不同的地理形態,即使是很光滑的成都平原,它也是歪的——它是衝積平原,西北高,東南低。
「信封」裡藏著哪些寶貝?
都說盆地是聚寶盆,四川盆地這個方形的「外流盆地」,地下藏著什麼寶貝?
李忠東說,由於四川盆地是由「海盆」演變而來的,這也是四川盆地很多地方產鹽和天然氣的原因,鹽滷其實就是海陸轉換時期形成的上揚子蒸發海的產物。
在盆周山地隆起的過程中,封閉的盆地地形和急劇縮小的水面,使氣候逐漸變得乾熱,沉積物由海相、海陸交替逐步變為陸相,大量風化、侵蝕、剝蝕的物質在盆地堆積數千米厚,形成了紅色巖,四川盆地也得名「紅色盆地」。
如今四川盆地沉積了豐富的巖鹽和鹽滷,四川盆地因此不但成為鹽賦之重地,川內鹽井遍布,與鹽相關的地名自貢、鹽源、鹽亭、火井等等沿用至今;而且四川盆地成了恐龍化石最豐富的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