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雨花臺區市場監管局接到兩個類似的投訴:同樣是投訴經營者銷售無中文標籤的進口食品,但一個違法了,另一個卻沒有違法,這是為什麼呢?
紅酒沒有中文標籤
消費者沈先生要在家招待朋友,想買幾瓶紅酒。於是,沈先生去了某食品店,營業員熱情地向沈先生推薦了一款加拿大冰酒。沈先生當即購買了6瓶帶回家。
沈先生拿這款酒招待朋友,杯盞間,一位朋友無心說了一句:這個進口紅酒上一個中文字都沒有,很有檔次啊,不過國內銷售的進口紅酒,應該有中文標籤,好讓我們能看懂嘛。
較真的沈先生查起了相關的法律,他發現,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的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應當有中文標籤。
於是,沈先生向市場監管局進行投訴。
於是,市場監管局的執法人員對該食品店進行檢查,發現現場仍有部分進口紅酒無中文標籤,另外還發現了該食品店存在一些其他的違法行為,於是市場監管局對該食品店銷售無中文標籤的進口食品等的違法行為進行立案查處。
奶粉也沒有中文標籤
李小姐平時都自己上網給孩子海淘奶粉,沒想到最近一次海淘的奶粉遲遲不到貨,家裡的孩子快「斷糧」了,於是李小姐就去家附近的一家母嬰用品店購買。
經營業員介紹,李小姐給孩子常喝的那款奶粉,店裡是不備貨的,如果李小姐需要購買,可以先預訂,再從保稅倉發貨過來,一周之內就到貨了。李小姐當即留下了自己的身份信息,訂購兩盒奶粉。
當李小姐收到奶粉的時候,發現奶粉上沒有中文標籤,於是向市場監管局進行投訴。李小姐告訴市場監管局的執法人員,她以前自己海淘,都從國外網站上買奶粉,奶粉是海外直接寄過來的,上面沒有中文標籤是正常的,但這次奶粉是從保稅區過來的,保稅區明明就在國內,商品也應該加貼中文標籤。李小姐的投訴把執法人員也給弄糊塗了。
於是,執法人員到該商家進行調查,商家向執法人員展示了他們在天貓國際上的店鋪和從保稅區出貨的證明。商家表示,從保稅區過來的商品,他們在店內是不備貨的,顧客若有需求,可以付全款或者定金,並且一定要留下個人身份信息,可以直接寄到顧客家中,或者顧客到商家店內自取。商家表示知道進口食品需要有中文標籤的規定,店裡其他的食品上都是有中文標籤的,而且進貨的相關手續也保存完整。
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保稅區的含義。雖然保稅區位於境內,但保稅區的商品並未辦理貨物進口手續,因此並不等同於「進口商品」,仍是屬於「境外的商品」,所以無中文標籤是正常的。因此,李小姐購買的奶粉沒有中文標識並沒有什麼問題。
隨著新《食品安全法》的實施,社會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老百姓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逐步增強,食品安全問題一定會越來越少,老百姓的消費環境一定越來越好。市場監管局呼籲全社會能共同參與到食品安全監管中來,良好的食品安全環境離不開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