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回顧上田文人的三部作品時,我們必須承認在強烈的風格一致之中,它們各自也有不同的特點。《旺達與巨像》或許並不是其中被提及最多的一部,但不可否認的是,僅僅與十六巨像的搏鬥這個設定在減法與突出兩個方面都做到極致。哪怕不喜歡情感體驗這個詞語的玩家在史詩一般的參與感之中也會體會到氣勢澎湃。
在這部作品之中,上田文人向來關注的角色之間的情感聯結更多由駿馬 Argo 承擔,而且遊戲更多著力於表現它的靈性,正如在其後的作品《最後的守護者》之中對於大鷲的勾畫那樣。在最後一個巨像之前駿馬的勉力支撐與自我犧牲令人悸動,成為了整個悲劇故事之中的重要一筆。
但這個故事的起源仍舊與一個著墨不多的女孩 Mono 有關,為了復活這一犧牲的女孩,旺達踏上徵程。如果去注意的話,旺達(Wander),Argo 與 Mono 的名字原本都有許多象徵含義,這與整個故事的脈絡有關,譬如 Argo 是希臘神話中的忒薩利亞王子奪取金羊毛所乘之船,但金羊毛本身就是一個騙局。長角的形象似乎與乖離有關,這讓人很難不聯想到前作 ICO,不少玩家做出一些劇情之間相互關聯的善意猜測,就算兩部作品的故事並不那麼清晰。上田文人則直接否定了它們之間的直接聯繫,對於潛在關聯則保持默許。
如題目揭示的那樣,我們經常談論與回味的也是遊戲立刻進入主題那撲面而來的與巨像的戰鬥。不能忘記的是在巨大的平原之上揮舞利刃對焦日光的那一刻,在繁複地形之間繞過障礙的行走與找尋,汲取能量與駿馬一起並肩作戰,即使數倍之高的巨像也有其弱點。《旺達與巨像》把搏鬥一詞具象化為種種過程,最後成為玩家生命經歷的一個部分。
2011:《地牢守護者》(北美,PC)《地牢守護者(Dungeon Defenders)》是最早(2010 年 12 月 15 日)發行於智慧型手機平臺的塔防 + ARPG 遊戲,由 Trendy 開發。歷史上的今天是這款遊戲登上 Steam 的日子(2011 年 10 月 18 日,北美)。
遊戲支持 4 人合作模式以及 15 個不同崗位進行戰術策略防禦,擊敗敵人獲得的獎勵可以用戶升級自己的武器和防禦力。玩家還可以自由在不同職業之間切換,以使用不同職業對應的技能。另外遊戲還支持跨平臺的多人遊玩。當時塔防遊戲還是很受歡迎的,而遊戲又設計有自己獨特的玩法,讓不少玩家沉迷。
這款遊戲除了玩法混搭很新鮮以外,它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地位,那就是它是智慧型手機上首款使用了 UE3 引擎的遊戲。在當時看來,如此「專業」的引擎開始能跑在智慧型手機平臺上,無疑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同時,也代表智慧型手機上的遊戲將迎來新的高峰。而且由於採用 UE 引擎,遊戲畫面表現可圈可點,令人驚豔——在遊戲的開發過程中,EPIC 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地牢守護者》發售後獲得了普遍的好評。在 MC 上,PC 版本獲得了 81 分的高分。遊戲在發行的頭兩周內就賣出了超過 25 萬份,到 2011 年底超過 60 萬份,等到了 2012 年 2 月,全平臺加在一起銷量超過了 100 萬份。
遊戲後續的作品也一直有持續推出,形成了一個產品系列。
歷史上今天發行的其它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