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這個旅客出行的高峰時期,比起平日,人們總會對交通工具多寄予一份急切的盼望,希望它們能夠順利將自己送往目的地。
然而近日,臺灣華航卻有些「掉鏈子」。由於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與資方意見未能達成共識,從大年初四(8日)起,近600名華航機師參與了罷工行動。據華航官網最新消息顯示,今日(11日)就有26班航班取消,約4000名旅客出行受到影響。
數以百計華航飛行員響應工會號召,交出飛行執照,支持這次歷史性罷工。
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8日發起罷工後,曾就疲勞航班等五大訴求與資方一連兩日進行談判,但雙方一直未能達成共識。據悉,工會要求,八小時以上長程機需有三位機師,12小時以上的航機需有四位機師。然而華航資方拒絕機師工會所提出的希望改善疲勞航班、增派人力等訴求,因為「增派人力會增加成本,影響公司競爭力」。
「我們畢竟不是機器,我們只是血肉之軀,長時間的工作下我們也會疲累」。桃園市機師職業工會發公開信指出,長程航班的機師,往往需要連續工作11到12個小時,甚至更久。過去幾年,幾乎每年都有長程航機的機師,在外站隔夜時於飯店猝逝。「我們真正擔心的是,假如哪一天,這樣的悲劇不是發生在旅館,而是發生在駕駛艙,我們不敢想像會有多麼不堪設想的後果。」
對於華航的罷工潮,不少旅客的航程計劃雖然受到影響,但依舊錶示理解支持。臺灣遊客王先生表示支持員工為爭取自己的權益發聲,認為超時工作不合理,因為疲勞駕駛對乘客安全也會造成威脅。
「今天的行程被迫取消了,可是他們(華航機師)疲憊,沒有辦法,我們也是應該支持罷工的。」與家人從臺灣來港旅行的周先生訂了三日兩夜的自由行套票來港遊玩,受到罷工影響,原定9日晚7時45分起飛往高雄的班機取消,即使更改到傍晚5時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仍須提早在中午到機場預辦登機,令最後一天行程泡湯。
不過,並非所有旅客都支持此次罷工行動。險因華航工潮無法如期返港的馮先生表示,過年前到臺灣探親及遊玩,得知華航機師罷工後曾多次致電,該公司均未有人接聽,直至10日才收到電郵其航班只是延遲而非取消,最終只是較原定行程遲兩小時返港,馮先生表示若是耽誤了返港上班,往後肯定不會再選擇華航。
不僅行程受影響的遊客對華航罷工的行為,持兩種態度。在華航內部,員工的態度也是兩極分化。10日下午3時,過百名華航地勤前往臺灣交通部大樓外示威,呼籲當局拒絕機師工會訴求,並促請華航機師儘快停止罷工。地勤代表向社會大眾致歉,強調罷工不是每個員工的心聲,並表示擔心華航若倒閉將影響1萬多個家庭生計,臺灣人們未來出行也會相當不便。
臺灣航空業第一次罷工發生在2016年6月24日,是華航空服員發動的罷工。當時工會針對華航要求員工籤署責任契約制,更改員工報到地點等提出七大訴求,而這次則是臺灣首度發生機師罷工事件。
機師為了維護自身權益進行罷工本來無可厚非,但事發在春節高峰期,著實影響了廣大旅客的出行計劃,導致很多人無法準時返家或上班。究竟該將自身還是旅客的權益擺在前面,大概是工會該反思的問題了。
工會罷工維權在西方社會存在已久,但在臺灣還是很陌生的。臺灣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邱羽凡認為,從積極意義來看,此次華航罷工能夠帶起其他工會或勞工更勇於爭取自身權益。不過,爭取權益自然是人權的一部分,但並不是漫無限制的,尤其當侵害到更多人權益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