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佳節,本臺兩岸各地的記者也為您帶來最熱鬧的在地鬧元宵盛況。
興建於1753年的臺北市松山慈祐宮是今年臺北燈節的宮廟燈區之一。今年是狗年,現場的花燈少不了狗的造型,花燈上還有國畫和書法題字,不僅華麗,更多了幾分中國文化的精緻。
現場更是發放手提小狗造型燈籠,吸引大批民眾排隊領取。有不少民眾全家出動,就為了領取花燈,祈求平安。
今年,臺北市共12間宮廟都有設置燈區,有不同形式和風格的花燈展示,為民眾的元宵佳節添姿添彩。
臺灣鬧元宵習俗多,除了北天燈、南蜂炮等等,高雄還保留著一種源自於泉州的習俗——乞龜。
相傳,乞龜源自於福建泉州,烏龜有長壽添福之意,再加上閩南語裡面烏龜的「龜」和「長長久久」的「久」諧音,因此延伸出祈求平安龜帶回家保平安的風俗文化。
在臺灣,乞龜活動相當多元,除了擲一個筊就把花燈帶回家之外,還可以選定案上的小福龜,向神明擲筊三次聖筊,把心願帶回家。
隨著時代演變,這些福龜也與時俱進,從傳統的「米龜」或「面龜」現在演變成了「金錢龜」,尤其人民幣龜最受歡迎。
臺灣意誠堂主委洪榮豐介紹說:「人民幣龜尺寸有兩尺,也有三尺,都可以打包,用空運到對岸去。」
在高雄的乞龜活動還有熱鬧的踩街遊行,民眾可以拉繩索帶著大福龜往前行。大福龜有20噸重,由4000包的大米、米粉和咖啡所組成,活動結束後,廟方將會把大福龜分送給貧戶享用,讓傳統乞龜活動更加溫暖、更有意義。
廈門同安梅山寺的元宵燈會上,有3000盞手工燈籠齊亮燈,現場市民絡繹不絕。有別於一般的燈會,這些花燈上的畫都是由梅山寺的師父與義工們一筆筆繪製出來的,歷時半年之久,每一幅花燈上的畫都有其獨特性和特殊寓意,寫滿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待。
燈會現場,還有許多漢服愛好者穿上漢服前來,在燈海中與萬千遊客不期而遇。
漢服愛好者林向真說:「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希望在這樣的一個日子裡面可以穿漢服、行古禮,將我們的漢服文化發揚光大 。」
在福州馬尾的東江濱,連續舉辦16屆的「兩馬同春鬧元宵」也是熱鬧非凡,剛登場就吸引人潮滿滿。
今年一共有五大燈區的88組花燈,其中最大的兩馬燈區,迎春燈組是兩匹馬憨態可掬,喜氣洋洋的形象,展現了元宵吉慶的氣氛。
馬祖燈區的人氣也相當旺,所有的燈組都是由馬祖製作藉由「小三通」運到這裡參加燈會,馬祖標誌性建築物也是隨處可見,像是巨型馬祖燈塔,還有久負盛名的八八坑道。
馬祖方面更為此次燈會特別製作了狗年卡通花燈,贈送給來到馬祖燈區觀燈的民眾,上面寫著「福瑞馬祖」,表達了兩岸民眾對新一年的祝願。
最後,小編代表《今日海峽》全體工作人員,祝兩岸同胞闔家幸福,平安喜樂。
(圖片出處除特別註明外,均來源於網絡,轉載誠請註明出處「今日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