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子刊:生物鐘紊亂和癌症發展密切相關

2021-02-15 ioncology

  有關癌症危險因素的大型研究發現,夜班工作的人會增加患癌機率。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已經發現解釋這種高風險的可能原因。

  在人類和其他生物體中,生物鐘通過光來調節人體生理學的關鍵時間,從而控制細胞新陳代謝和分裂等活動。在一項小鼠研究中,控制細胞晝夜規律的兩個基因也可對腫瘤有抑制功能。

  這兩種基因缺失或中斷正常的明暗交替周期就會導致其腫瘤抑制功能下降,使得腫瘤不斷發展。

  「不管你以什麼方式擾亂生物鐘似乎都會促進腫瘤發生。」Thales Papagiannakopoulos說。

  打破生物鐘

  人類的晝夜規律生物鐘位於大腦的視交叉上核(SCN)中,它可以接收來自視網膜光的信息。視交叉上核通過激素和其他信號分子將這一信息傳遞給體內細胞。

  在細胞內,一個稱為Bmal1的基因負責打開其它控制生理活動的基因,包括一個叫Per2的基因。通常由這些基因編碼的蛋白質會在整整一天內擺動不定,但當正常的明暗周期中斷時這些擺動就會消失。

  「細胞需要光信號,就像時鐘的重置按鈕一樣。當你失去這些信號時,你的身體每一個細胞就失去了正常的周期。」助理教授Papagiannakopoulos說。

  Papagiannakopoulos和其他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將小鼠暴露於兩種不同的明暗時間表中觀察其結果。一組小鼠進行正常時間表,它們經歷12小時的白天再經歷12小時的黑暗,而其它小鼠進行「時差」計劃表:每隔兩到三天,它們就被暴露於額外的8小時的光亮中。這種「時差表」模仿人類夜班工作或穿越多個時區的情況。

  相比正常組的小鼠,「時差表」組小鼠腫瘤的增長速度加快。

  在他們的第二次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小鼠放置在正常的明暗時間表中,但是敲除它們的Bmal1與Per2基因。這些小鼠的腫瘤增長速度與「時差表」組小鼠的狀態相似。

  Joseph Takahashi說這項研究提供了癌症和生物鐘功能障礙之間的一種重要關係。

  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分析了人類肺腫瘤樣本,他們發現相同的病人體內,相比正常肺組織,腫瘤組織中有更低水平的Bmal1 和Per2基因表達。腫瘤活性最旺盛時期這些基因的水平最低。

(來源:生物谷)

相關焦點

  • 人體第二生物鐘被發現:或與雙相障礙相關
  • PNAS: 輪班工作擾亂機體代謝是通過「大腦生物鐘」?也許答案沒有這麼簡單…
    之前大家認為,輪班工作者的代謝紊亂主要是由大腦的"主時鐘""驅動的,它通常能保持我們的身體處於晝夜循環中,並利用光信號來同步身體各器官和組織的節律。然而最近在線發表在PNAS期刊上的這項研究打消了這種觀念。該研究表明,在肝臟、腸道和胰腺中各自的生物鐘有它們自己的想法。
  • 2017諾貝爾醫學獎:控制晝夜節律(生物鐘)的分子機制
    三位美國科學家因揭示了控制晝夜節律(生物鐘)的分子機制而獲獎。官方介紹如下(節譯):地球上的生命適應了地球的自轉。多年來,我們知道,包括人類在內的活生物體有一個內部生物鐘,幫助它們預測並適應一天中的規律性節律。但是這個生物鐘是怎麼工作的呢?Jeffrey C. Hall、Michael Rosbash和Michael W.
  • 柳葉刀子刊:我國學者開發檢測口腔癌深度算法,通過手機APP檢測,準確率98%
    早期發生在口腔內的黏膜紅斑,白斑,潰瘍和糜爛等,往往因為「無痛不癢」使得患者乃至非專科醫生放鬆警惕,而這些異常徵象在口腔腫瘤專家眼裡卻釋放著「癌症」的危險信號。倘若能將口腔腫瘤專家寶貴的臨床經驗以一種快捷且成本低廉的方式「轉移」普通百姓和非專科醫生,使他們能夠快速準確地辨認口腔癌變組織,則能夠幫助更多患者儘早就醫確診。
  • Cell子刊:揭秘運動減肥真正機制,原來真正的功臣是它!
    此外,與安慰劑組相比,無論在實驗還是對照組,託吡唑單抗均能增加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LDL)膽固醇的含量。肥胖不僅影響形體美觀,更會對機體造成諸多不良影響。就在前幾天,美國癌症研究協會官方期刊《CA:Clinicians》最新研究報告指出:2012年,全球近4%的癌症(544,300例)或源於肥胖,且有充分證據表明肥胖與13種癌症風險高度相關,包括絕經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此外還有3種癌症,包括晚期前列腺癌、口腔癌和咽喉癌也可能與肥胖有關。IL-6不僅與肥胖相關,還與癌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Cell:科學家提出腫瘤細胞「幹細胞指數」概念 未來有望開發出抑制癌症進展的新療法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聖保羅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索引模式,其能為癌症患者的預後提供相關信息,同時也能幫助指導癌症患者採用更加合適的療法進行治療,並且鑑別出開發新藥的靶點。
  • 新靶點:癌症對絲氨酸上癮
    《Naturechemical biology》報導了關於癌細胞絲氨酸代謝的綜述,並對Pacold等的研究進行評述。 磷酸甘油酸脫氫酶(PHGDH)是絲氨酸生物合成途徑中的第一分支酶,並高表達於一些腫瘤中。癌細胞好比生物合成工廠,「配置」有細胞生長和繁殖相關的多種代謝途徑。絲氨酸是繼葡萄糖和穀氨酸之後的第三大癌細胞代謝相關物質。
  • 【國家癌症中心】中文版癌症綜合信息庫網站上線
    、北京佑安醫院科研處張永宏處長等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新聞發布會。此次新聞發布會標誌著「中文版癌症綜合信息庫網站」在中國正式上線,為中國的醫生和公眾獲取癌症診療信息提供了新途徑。1977年,美國NCI創建了PDQ,內容涵蓋了癌症篩查、預防、診斷、治療、支持與姑息治療、補充和替代療法、遺傳學和藥物等方面的綜合信息。
  • 腫瘤和癌症有什麼區別?醫生今天給您科普下
    比如甲狀腺癌就和結節性甲狀腺腫密切相關,所以某種情況下,一些良性結節就會變成惡性。但大部分情況下結節都不會引起癌症的,只要大家根據其大小、生長速度、性質等決定是否需要治療或密切隨訪觀察,及時做好早期治療的準備就可以了。
  • 癌症早期:皮膚長期瘙癢可能是信號
    ,讓我們防不勝防,有時候不起眼的皮膚病,卻是癌症的早期信號。1、皮膚越抓越癢皮膚頑固性的瘙癢,往往是癌症的一個徵兆。很多癌症都會表現為皮膚瘙癢,如常見的有白血病、骨髓瘤等。如果長期出現鼻孔奇癢,可能是腦腫瘤的信號,肛門奇癢則可能提示有直腸、乙狀結腸癌等病變情況。若瘙癢出現在後背,且用激素藥膏無法止癢,需要提防肺部相關腫瘤病變。皮膚瘙癢往往與我們內臟出現惡性腫瘤有關。
  • JAMA子刊:頂尖醫學機構證實,多喝咖啡能減少結直腸癌死亡,延長生存期
    癌症研究所等國際頂尖醫學研究機構合作,在頂級醫學期刊 JAMA Oncology 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通過對大型臨床試驗數據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對於晚期和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每天喝2-3杯咖啡的患者總體生存期更長,癌症惡化風險更低,每天喝4杯咖啡的患者收益更大。
  • 癌症知識:腫瘤、惡性腫瘤和癌症
    一般都把惡性腫瘤和癌症大體等同著叫,其實他們兩個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不一樣的
  • 佳沛:密切監測義大利獼猴桃果園果藤「死亡病」發展
    圖片來源:衛報(攝影:Alessio Perrone)據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一種神秘的疾病正在摧毀義大利獼猴桃產業,義大利政府已經成立了特別工作組來調查該疾病,國際奇異果營銷商佳沛(Zespri)也表示,正「密切監測情況
  • 中美意伊4國大型研究:定期吃紅辣椒能降低全因、心血管和癌症相關死亡率
    當地時間11月13日,在美國心臟協會2020年科學會議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克利夫蘭診所的研究團隊根據四項大型國際研究對飲食和死亡率數據的分析發現,定期食用紅辣椒可以顯著降低全因、心血管和癌症相關的死亡率。
  • 重大發現:癌症為什麼會轉移?
    有資料顯示,90%的癌症患者死亡都是由於癌細胞轉移所導致的。我們常說的五年生存率,最關鍵影響因素是癌細胞轉移器官部位和侵犯深度對機體造成的傷害。但是,即使癌症早期被檢測到並被移除,腫瘤細胞也可能已經在血液和淋巴管中循環,或者隱藏在身體的其他部位。轉移癌的出現,可能是在第一次治療數月後,也可能在數年之後。在這期間,人們往往不知道癌症還在「潛伏」,當發現明顯的轉移性癌症狀時,這個時候也就用到了那個能讓人驚悚的詞——晚期腫瘤。
  • 癌症基因檢測:你了解嗎?
    想了解最新基因資訊、最新醫學動態? 1基本簡介癌症發生的機制非常複雜,對於不同癌症甚至患有相同癌症的患者,導致癌症發生的分子機制和組織病理通路都不盡相同。臨床醫生在腫瘤治療中發現,人體腫瘤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個部位的腫瘤,治療效果和方法也應因人而異,這種因人、因病而採取的不同疾病治療方法稱為「個體化治療」。因此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只有同病異治,因人而異,實施個體化治療,才能針對不同類型的病人選擇合適他們的藥物。
  • Cancer cell:治療擴散性乳腺癌的新藥
    全球乳腺癌發病率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一直呈上升趨勢。美國8名婦女一生中就會有1人患乳腺癌。中國不是乳腺癌的高發國家,但不宜樂觀,近年我國乳腺癌發病率的增長速度卻高出高發國家1~2個百分點。據國家癌症中心和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發病數據顯示:全國腫瘤登記地區乳腺癌發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發病率(粗率)全國合計為42.55/10萬,城市為51.91/10萬,農村為23.12/10萬。NfkB是一類十分重要的轉錄因子,它參與調節了細胞的炎症反應,免疫應答,細胞增殖、分化以及存活等許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