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香穴:治療鼻炎的第一要穴

2021-02-22 穴位祛百病

    迎香穴取穴方法

    迎香穴的位置:迎香穴位於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在鼻翼兩旁,有一個凹陷點,按壓的時候有一些酸脹的感覺。按壓的時間一般一到兩分鐘,按摩之後鼻塞的症狀會有所緩解。

    「迎香穴」,「迎」,迎受;「香」,脾胃五穀之氣。此處穴位接受來自胃經的氣血,大腸經和胃經都屬於陽明經,故名「迎香穴」。

    側臥按揉迎香穴,輕鬆通鼻塞

    俗語云「不聞香臭取迎香」。感冒、鼻炎等病症經常引起鼻塞,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造成諸多不便,特別是夜間鼻塞,嚴重影響睡眠。

    從中醫角度看,鼻塞就是氣血運行不暢。按揉迎香穴可疏通鼻部經絡,再次打開天地之氣的通道。具體方法如下:左側鼻塞需向右側臥,再用雙手食指指腹壓住鼻翼兩側的迎香穴,按揉1~2分鐘就可立即解除鼻塞。建議按摩完後,飲一杯溫水,有通氣之功,可鞏固療效。

    點壓迎香,快速止鼻血

    中醫認為,鼻出血是內腑燥熱、血氣向上逆行所致。按壓迎香穴並配合孔最穴,可運化氣血,引血歸經,快速止鼻血。具體方法如下:先用雙手的拇指指腹按壓在孔最穴上,再用一個食指按在出血側的迎香穴上,並保持面部上揚的姿勢,1~2分鐘內,鼻血即可止住。

    按壓迎香,除牙痛

    迎香穴主治鼻炎類疾病,對感冒、牙痛、口眼歪斜亦有效,配合地倉、四白穴還可治療面部痙攣;配合四白穴還可治療膽道蛔蟲症。

    中醫學認為,牙痛多由腎氣不足、虛火上浮引起。按壓迎香可抑制胃經濁氣逆行,保證腸經陽氣順利上行,補足腎氣,從而緩解牙痛。具體方法如下:先用拇指在雙側鼻翼上下摩擦36次,再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按壓在雙側迎香穴上,共50次。

    操作方法

    端坐位,兩手的食指或中指指腹同時點揉鼻翼兩側迎香穴,用力適度,以有酸脹感為佳,每次點揉3~5分鐘,早晚各一次。


⊙版權聲明:部分內容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註: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常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焦點

  • 迎香穴:治療鼻炎,鼻塞,感冒~
    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迎香穴位於面部,在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在鼻翼外緣中點旁,當鼻唇溝中)。主治疾病:迎香穴的主治疾病為:鼻炎、鼻塞、鼻竇炎、流鼻水、鼻病、牙痛、感冒等。尤其是當您上齒牙痛時,指壓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指壓療法快速止牙痛。
  • 上迎香:屬經外奇穴.主治頭痛、鼻塞、鼻中癔肉、暴發火眼、迎風流淚、鼻炎、鼻旁竇炎等.
    上迎香穴:「迎」,是歡迎或迎接的意思;「香」,指香味。這裡指的是各種各樣的氣味,因位於手陽明大腸經迎香穴的上方,所以取名為「上迎香」。仰靠坐位。當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處,近處鼻唇溝上端處。上迎香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提上唇鼻翼肌。分布有眶下神經,滑車下神經的分支,面神經的頰支和內眥動、靜脈。上迎香穴主治鼻炎,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鼻部瘡癤,鼻竇炎,鼻塞、鼻中癔肉,過敏性鼻炎,暴發火眼,迎風流淚、感冒頭痛等。上迎香穴主治鼻淵、鼻部瘡癤。上迎香穴主治頭痛、鼻塞、鼻中癔肉、暴發火眼、迎風流淚、鼻炎、鼻旁竇炎等。
  • 隱白穴:治療婦科病的一大良穴!
    隱白穴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對於各種出血症狀都能有效的緩解,因為隱白穴為足太陰脾經脈氣所發,隱白穴對於治療女性經期太長、流量太大的毛病,有非常明顯的效果。隱白穴是足太陰脾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脾主統血,而隱白自古為治療脾不統血的要穴。《銅人》言「婦人月事過時不止,刺之立愈。」肝主藏血、脾主統血,肝不藏血取大敦可效,脾不統血取隱白可效。
  • 天府穴:過敏性鼻炎的良藥!按一按還能止鼻血!
    天府穴:
  • 委中穴:治療腰背疼痛的要穴!
    委中穴,又名郄xì中,是針灸四大要穴之一,又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合穴。
  • 睛明穴:眼睛輸送氣血的第一要穴
    睛明穴取穴方法
  • 鼻炎:感冒、頭痛、打噴嚏、流鼻涕,快來按按耳和s穴!
    1、感冒流鼻涕打噴嚏按什麼穴位1.1、印堂穴位於人體的面部,兩眉頭連線中點。當感冒頭疼時,用手指按摩,按到有酸脹感,每次可按摩30下左右,可有效緩解頭疼。1.2、迎香穴位於鼻翼旁開約一釐米皺紋中。當鼻塞不通時,用兩個手指按摩,達到酸脹的感覺效果最好,每日可多做幾次,可緩解鼻塞。
  • 頰車穴:面部美容之奇效穴位
    頰車穴取穴方法
  • 巨髎穴:冷降胃濁
    【巨髎穴位位置圖】 巨髎穴的位置:位於面部,瞳孔直下
  • 大迎穴:面部美容要穴
    專家教你簡易找穴法    大迎穴主治面頰腫痛、口角歪斜等多種面部疾病,又因其下布有豐富的面部肌肉和神經組織,所以,又是面部美容的要穴。    大迎穴又叫髓孔穴,它在人體頭部,位於側面的下頜骨前方,下巴骨的凹陷處。    位於胃經上,負責將胃經中的精微血氣傳送到頭部,具有過濾濁氣的功用。
  • 照海穴:滋陰清熱,治療咽疾要穴!
    照海穴是八脈要穴之一,通陰蹺脈,有滋腎清熱,通調三焦之功。
  • 太白穴:人體的補中益氣丸,最強健脾穴!
    該穴是脾經要穴,善於升脾陽清氣,令人有晨起頭目清爽感,以物示意,故名太白。此穴是人體健脾要穴,能治各種原因引起的脾虛如先天脾虛、肝旺脾虛、心脾兩虛、脾肺氣虛、病後脾虛等,並有雙向調節作用,如揉此穴腹瀉可止,便秘可通。
  • 每日一穴:溫溜-驅寒之要穴
    投稿郵箱:gubingzjz@163.com    我們說到了偏歷穴,它是治療下肢水腫的要穴,很多白領,尤其是女性,一到下午就會感覺腿腫,此時按摩偏歷穴有助於消除水腫。今天我們繼續沿著大腸經的循行路線前行,說說其第7個穴位--溫溜穴。
  • 顴髎穴:祛除「紅臉」有奇效
    正坐或仰臥位,於顴骨下緣水平線與目外眥角垂線之交點處,約與迎香同高。    此穴對於面部毛細血管表淺、容易出現「紅臉」的人有很好地預防和治療作用,經常按揉顴穴,能使面部氣血調和,運行通暢,解決「紅臉」帶來的煩惱。又由於,還能讓臉部滋潤有光澤,作用不亞該穴是小腸經的穴位,「小腸主液」,按揉顴於保溼面膜。
  • 溫溜穴:驅寒要穴!常年手腳冰涼的人必看~
    溫溜穴:
  • 禾髎穴:能夠處理關節無力等問題
    處理此穴的方法:用養心貼貼兩禾髎穴;如果用藥材的話,那麼,取一小塊傳統麥芽做的麥芽糖貼兩禾髎穴。>三間穴     合谷穴    陽溪穴    偏歷穴     溫溜穴     下廉穴    上廉穴    曲池穴     肘髎穴     手三裡穴
  • 太白穴:保護脾臟,祛除脾虛
    太白穴的位置:太白穴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蹠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太白穴」。「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    如果出現這些表現,人體上有特殊的穴位可以方便我們及時治療嗎?當然有了,這個穴位就是位於足部內側偏前方赤白肉際處的太白穴。對於脾虛帶來的煩惱,只要按揉太白穴,就能幫你解決。此穴集脾經的原穴與輸穴於一身,不但能治療上述脾功能異常時出現的症狀,而且還能治療身體困重疼痛,是脾經上的重要穴位。    此穴出自《靈樞·九針十二原》的「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
  • 冬季艾灸這三穴,女人年輕、漂亮很容易!
    一定要現在早早的保養自己,讓自己青春永駐大多女性都是寒性體質,所以女性非常容易因寒涼而生病,寒邪進入身體後消耗掉女性體內本就不多的陽氣,導致血液循環不暢,臟腑得不到滋潤,就容易出現衰老狀態,頭髮乾枯、面色萎黃、皮膚沒有光澤等健康問題。
  • 睛明穴:教你一招,恢復視力的奇穴!
    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蹺、陽蹺五脈交會穴。主治目赤腫痛,憎寒頭痛,目眩,迎風流淚,內眥癢痛,胬肉攀睛,目翳、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該穴主目視不明,故名睛明;用手指按在穴位上擠壓、上下移動,可以感覺到鼻粱深處有隱痛。臨床上常用按摩此穴位以解除眼睛疲勞,預防近視眼。
  • 地機穴:「脾土的機關」,治療痛經的要穴!
    該穴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隨地部經水運化到人體各部,運化過程十分巧妙。脾本身屬土,而地機穴暗含有「大地機關」之意,所以如果地機穴的氣血暢通,脾胃的功能自然就會變得強大起來。除了調理脾胃之外,地機穴還是緩解痛經的重要穴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