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竹林雞
書院專供的竹林雞散養於平山村多處野生竹林中,竹林雞生長周期在6-9個月,在竹林裡專吃竹子裡的蟲子、草籽、綠色植物葉片、再加以飼餵小米、稻穀等雜糧餵養,綠色無汙染,營養價值很高。白切竹林雞皮色金黃、肉質鮮美,有股清香竹味,不多加額外的調料,還原了雞肉原本的味道。書院所用土豬肉是用傳統方法餵養的老品種青豬,這種青豬只餵養青飼料和煮熟的五穀雜糧,不吃含有添加劑的精飼料和潲水油,餵養時間長達2年,重量在100公斤左右。這樣飼養出來的老豬皮厚而不肥,肉質瘦而緊實,所含蛋白質比普通白毛豬高出近一倍。
書院用優質大醬經文火慢燉數個小時後,豬肉酥而不爛,紋理清晰,豬皮亮如紅玉,嚼勁十足,最重要的是,經過煮燉,土豬肉的脂肪含量會進一步降低。土豬肉富含維生素B和人體必需的血紅素、脂肪酸,可謂集口感與健康於一身,是鄉村最IN的土貨。(如上圖)
石雞非雞,其真身是一種長於山澗石縫中的麻皮青蛙。石雞又稱石蛙、赤蛙,這種蛙體呈赭色,前肢小,後肢強壯,叫聲類似雞鳴,再加上其肉質鮮嫩,肥妹如雞,故稱石雞。書院地處鄉村,周邊配套有上千畝稻田山林,所採用的食材均取自其中,石雞也不例外。另外,書院石雞煲用茶葉燻制,湯品清而不淡,鮮而不膩,尤其是夏日食用,清火滋補,實為山珍上品。去過臺灣的人都知道,臺式香腸不加蒜就失去了靈魂。書院用傳統臺式制腸手藝嚴選精品黑豬肉、高粱酒和自製大醬等佐料製成風味獨到的臺式香腸,再輔以一疊蒜片,蒜的辛辣剛好消解了香腸的油膩,濃鬱溫純的口感中生出一絲絲烈性的清爽,正式臺式香腸的精髓之處。
徑山鎮遍布竹林,有竹必有筍,筍的種類多達幾十種,其中常見的有石筍、紅筍、淡筍、冬筍、鞭筍、剛竹筍等。竹筍是綠色有機的上等食材,可以說是「山珍」中的「菜中珍品」。竹筍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胺基酸、脂肪、鈣、多種維生素和胡蘿蔔素,營養價值極高。
書院農場四季供筍,早春有春筍,四五月有毛筍,夏季有鞭筍,冬季有冬筍,其他雜竹類還有苦筍、紅筍、淡筍、篌筍、石筍等,均可入菜,味美鮮爽。書院以筍入餚,從其材、其形、其味、其保健功能生發開來,既盡享筍味,又不單調厭膩;既大快朵頤,又廣拓眼界,豈不快哉。
相關菜品:徑山油燜筍、鹹肉燉鞭筍、筍乾汪刺魚、雪菜小筍、鮮筍毛豆、筍菇四寶、冬筍蹄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