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學時,家裡條件不好,麥麵不夠吃。每家蒸饅頭時會往裡面摻雜大量玉米面,蒸熟之後,饅頭黃燦燦的,我們叫它黃金饅頭。
記得小學三年級的一天,父母臨時有事,早晨上學時,給我書包裡塞了兩個饅頭,叫我中午在學校吃。放學後,同學們都走了,我拿出饅頭,開始掰著吃起來。冰冷的饅頭硬邦邦的,就著涼水,難以下咽,好不容易吃完一個,第二個才咬了幾口就不想吃了。環顧四周,教室門口的花壇外面圍著一排密密的冬青樹,我迅速將吃剩的饅頭扔了進去。下午課間活動時,學校裡闖進一隻狗,大家玩性大起,攆得狗到處跑,上課鈴響了都沒有聽見,直到老師跑過來叫我們回教室。恰在這時,令我尷尬的一幕出現了:那隻狗竟然叼著我吃剩的饅頭,從樹叢中竄了出來,黃燦燦的饅頭在太陽的照射下,是那麼地刺眼!
「有人往花壇裡扔饅頭!」不知誰喊了這一聲,大家開始議論紛紛,老師的臉色也變得難看起來。那節課,老師趁機為我們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課,雖然她沒有批評任何人,但是字字句句都在拷問著我的靈魂。那節課,讓我記住了一句話:農家子弟,最不應該做的就是糟蹋糧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隨著我漸漸長大,逐步成為家庭主要勞力時,越發體會到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那時候,農業現代化還很落後,收種都要依靠人力。收麥是最辛苦的農活,麥子成熟前,先要將麥場平整碾壓得平、光、硬,不能有裂縫、塵土,並且要天天維護,灑水、撒草木灰、反覆碾場。麥子收割後,先鋪在麥場晾曬,再拉著石碾將麥粒碾出來,然後大人小孩齊上場挑麥稈堆麥垛,等自然風吹起時揚去麥殼,將顆顆飽滿的麥粒曬乾歸倉,夏收才算結束。收麥的農活雖然繁瑣又辛苦,但是人們收穫時節都異常喜悅,大家在麥場上一邊幹活,一邊說說笑笑,手捧著黃燦燦的麥粒時,喜不自勝。
如今,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黃金饅頭等粗糧成了餐桌上的稀罕物,但是,勞動的經歷提醒我不能浪費糧食,這也正符合國家「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倡議。居安思危,時刻繃緊糧食安全之弦,讓節約糧食成為永久的習慣和風氣。(姜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