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授權自公號:借宿(ID:jiesu1228)
阿樹的公路咖啡車,經營了4年時間,阿樹已經探索出一整套屬於自己的經營模式,值得借鑑。
1.房車改裝合法性
為了保證合法改裝上路,買車的時候需要選擇帶公告出廠的流動服務車的底盤(也就是房車)。然後找合法房車廠改造,再自己去上牌即可。
2. 經營合法性
公路咖啡2.0版本長期在廣州,平時定點駐紮在甜櫻桃咖啡實驗室附近,利用店面的營業執照獲得合法售賣的權限;其餘的不定點出攤,則是通過場地方的邀請,用快閃店的方式進行場地審批,合法經營。
3. 供電模式
2.0版本主要靠發電機以及外接電源供電;3.0版本則是通過車上的大功率電池供電,外加車頂的太陽能板充電。
4.收益問題
長期駐紮在廣州的咖啡車,每天平均能賣出一兩百杯咖啡;參加快閃店活動時,有時候一天能賣出三四百杯咖啡,這些都能用來以補貼3.0版本的旅行成本。同時,不定期參加商業活動,每周抽出兩天參加商業活動,獲得額外收益。甜櫻桃咖啡實驗室、以及合作經營的咖啡館,也有培訓咖啡課程和售賣咖啡、咖啡豆的收益。
有了大後方的支持,咖啡旅行才能走得更遠。在路上的咖啡分享也都不會收取費用。不過無形之中,在遠方的咖啡車也反過來為廣州的咖啡車帶去了更多的客源。
一路上,不管是遇見好看的風景,還是有趣的人,都忍不住停下車來。只需請路人喝上一杯手衝咖啡,便能開始分享彼此的故事。
「公路咖啡」3.0版本的外觀沿用2.0版本的經典色——橙色,並用黑色點綴,車後面的空間都應該留給咖啡。
側面的咖啡操作臺一如既往地在室外製作咖啡,車後面可伸展出長桌,供客人自己體驗咖啡製作。
對阿樹而言,開著咖啡車旅行不僅僅是一次短暫的冒險,更是一種長久的生活方式。但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的同時,就意味著需要接受新鮮感過後的枯燥和乏味。
2020年6月,阿樹和一個會攝影的小夥伴再次上路。這一次,他們最終的目標是到達——新疆的獨庫公路。 獨庫公路沿途有1/3是懸崖峭壁,1/5地段是高山永凍層,還跨越了天山近10條主要河流,翻閱了4個終年積雪的冰達阪,沿途風景非常壯觀。這一次,阿樹和夥伴開著咖啡車走完了1000多公裡的國道,又從青海海西開到了庫爾勒。沒想到,在距離獨庫公路的起點只剩下幾百公裡時,卻因為疫情被當地的警察勸返。由於已經沒有繼續前進的動力,攝影小哥在到達拉薩之後,便先行回家。
這時候的阿樹,也開始開始出現視覺疲勞感。在路上還陷車好幾次,最慘的一次因為找不到當地人幫忙,只能徒手挖沙6小時······不過,阿樹依舊沒有選擇直接踏上回程,而是選擇繼續走完阿里南線,橫穿新疆。
在平均海拔4000以上的高原,他遇到了「為愛奔跑」的大哥,從青海的東大門跑去拉薩,還要翻個海拔5010米的風火山。
在去青藏高原的路上,他遇見一家六口朝聖者,五步一拜,十步一跪,朝著信仰的方向前進。
在敦煌,他遇到了侶行夫婦,和他們一起體驗79℃的高溫挑戰。
一年內兩次自駕進入西藏,沿途都是上次自駕來西藏已經看膩的風景,但阿樹慢慢體會到:「最好的風景不是終點,而是在路上;比路上風景更好的是,路上遇到的人。」
咖啡旅行的故事,阿樹已經講了4年,還將繼續講下去。今年1月,阿樹即將再次出發,到雲南去分享咖啡。
正如傑克·凱魯亞克在《在路上》裡說的那樣:
我還年輕
我還渴望上路
帶著最初的激情
追尋著最初的夢想
感受著最初的體驗
我們,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