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小兒保育經驗記載於歷代醫學著作中,尤以古人所倡導的「養子十法」最為全面,至今仍值得借鑑。
一、背要暖:
人體背脊部有肺俞穴,小兒肌膚嫩薄,加之肺常不足,常易為外邪所襲,傷於肺經,皮膚閉而為病。故小兒宜常令背部溫暖,以防其病。
二、肚要暖:
肚乃胃之所也,胃為水谷之海,「胃熱則消谷,谷消故善飢」。肚若冷,則物不腐化,出現腹痛、厭食、嘔吐、腹瀉等症狀。
三、足要暖:
中醫認為寒易從足下而起。小兒臟腑嬌嫩,元氣易虛,足暖,可促進手足等肢體末端的經絡運行,促進氣血循環,增進小兒健康。
四、頭要涼: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本就易熱,「腦為髓之海」,頭若過溫,則髓溢汗洩,或囟顱腫起,或頭縫開解,或頭瘡目疾,故小兒保健頭宜涼。但同時要注意避風,因頭部是人體最高處,俗話說高處不勝寒,人體也一樣,頭部最易受風著涼。因此不論在外還是在室內均要避開風口,不可當風直吹頭部。
五、心胸要涼:
心胸部血液循環旺盛,且心屬火,若外受邪熱,易致不適,輕則口乾舌燥、腮紅面赤,重則啼叫驚掣。故小兒心胸部以涼為宜,睡覺時不宜蓋太多衣被。
六、避驚嚇:
小兒臟腑未堅,神氣未定,易受外界驚嚇而引起抽搐等症狀,且心氣乘虛,易致精神中散。
七、忌寒涼:
脾胃屬土,主養人體五臟六腑。「若脾胃全固,則津液通行,氣血流轉,使表裡衝和,一身康健。」除了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寒涼,在小兒患病用藥時應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寒涼藥物。
八、啼哭勿餵乳:
小兒哭鬧時,常有空氣吸入腹內,此時立即哺乳或進食,易傷兒脾胃,輕則嘔乳,重則腹脹肚鳴。此外,哭鬧時餵食也易使乳汁、食物誤入氣管,重者易致窒息。
九、勿服輕粉硃砂:
輕粉、硃砂雖有下痰涎、鎮靜安神的作用,但其性寒、有毒,小兒忌服。
十、勿過度洗浴:
小兒皮毛、肌肉、筋骨、髓腦、五臟、六腑、榮衛、氣血皆未堅固,故不可頻頻洗浴,恐溼熱之氣鬱蒸不散或風寒外邪襲表入裡而致病。
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第408期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資訊,請長按本文標題下方帳號「國學精粹與生活藝術」並關注我們,還可以按右上角轉發給朋友。也可搜索本平臺唯一微信號:gxjhshys
【我們注重分享。文字美圖素材,來自網絡。對原文作者,深表敬意。如有版權異議,請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