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27歲守寡,關於她的私生活,野史中記載有很多緋聞。其中最主要的男主角是榮祿,他們之間的故事真假難辨,或許是有人痛恨慈禧而有意杜撰。但是讓人不解的是,當朝重臣翁同龢也在他的日記中提到了這件事,這就讓人有所懷疑了。
榮祿,字仲華,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歷經鹹、同、光三朝,發跡主要是在光緒一朝。史書記載,榮祿人長得漂亮,稱其「美丰儀,有玉人之目」,且起居豪奢,服飾華美,極重邊幅。至於榮祿和慈禧是怎麼好上的,我們已經很難得知,只憑前人的閃爍其詞。但大多數認為,讓慈禧太后四十六歲懷上孩子的男人,就是榮祿。
光緒六年二月十七日,榮祿獲處分,奉旨照例降二級,不準抵消。這個處分決定是慈安太后下的,因為這個時候,慈禧太后已經不能臨朝了。原來,慈禧得了重病。
《翁同龢日記》在翁同龢被驅逐回籍後,曾做過刪改,但關於慈禧太后的這場大病卻為後人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史料。據記載,慈禧太后「聖體違和」,是在光緒六年二月初三,病因是墮胎引起的「血崩」,來得很突然。第二日,即二月初四日,翁同龢等部院大臣,均去太醫院看了藥方,在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藥用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麥冬等物」。
中醫上稱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為「四君子湯」,御醫雖未名言,但知醫者一看便知,慈禧的病是血崩兼有潮熱。乾隆年間的名醫沈金鰲所撰的《婦科玉尺》中所列的治產後病的藥方中,首次記載了「四君子湯」。翁同龢博學多才,深通醫道,他此處所記,是暗示慈禧太后的病與產後崩漏有關。
太后身居深宮,寡居多年,如何會得這個病?慈安太后為何盛怒之下對榮祿從嚴處分,降二級並且不準抵消?那個年代,能夠自由出入宮禁的男人不多,而榮祿是唯一在宮門禁閉之後,可隨便進入慈禧寢宮的外臣。慈安太后就是再傻,也不可能不知道。
只不過這種事不好明說,一來有損祖宗臉面,二來慈禧大權在握。御醫們儘管知道慈禧的病症,但在治療上卻不能不遮遮掩掩,首鼠兩端,不敢對症下藥。這樣一來,慈禧的病就被延誤下來,一直拖到了六月,仍然不能視朝。
眼見太后病情加重,朝廷不得不採納寶廷的建議,詔令各省舉薦名醫,各省名醫陸續到京,其中最著名的兩位,一是直隸總督李鴻章舉薦的山東武臨道薛福辰,一是山西巡撫曾國荃舉薦的太原陽曲知縣汪守正,他們都是世家出身的官員,都不是職業醫生。
就是這兩個人,治好了慈禧的病。御醫請脈,向來以宮中不出「大事」,本人不招「大禍」為秘訣,處方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帝後的性命,而是自己的性命。汪薛二人卻沒有這樣的顧忌,當然也深諳諱疾之道,不會明說慈禧天后得的是「產後之疾」的,而是以治「骨蒸」的方法,隱而不露而又藥到病除。顯然,他們的這個方法比御醫要高明得多。
這兩個外省的非專業醫生竟然治好了太后的病,這聽起來也是件新鮮的事,但一點也不奇怪。所以,此二人後來都得到了慈禧的寵信,薛福辰被擢升為順天府尹,官居三品,汪守正被擢升為天津知府,官居四品。
慈禧太后與榮祿的這一段孽緣,對當時的朝局影響也很大。榮祿後來和醇親王成了親家,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他的女兒瓜爾佳氏,嫁給了光緒皇帝的弟弟小醇親王載灃。慈禧如此安排是有用心的,因為誰都知道,光緒是榮祿出賣的,醇親王和榮祿是仇人。將他們撮合為親家,不僅能化敵為友,壯大後黨力量,而且醇親王一家也從此盡在掌握之中。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榮祿病逝,慈禧恩賜陀羅尼經被,命恭親王溥偉帶領侍衛十人前往致祭,諡為「文忠」,追封太傅,入祀賢良祠。當然了,榮祿幾十年聖眷不衰,也不全是因為他和慈禧的私情,主要還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站在慈禧的一邊,給予她支持。
對於慈禧這樣一個寂寞的女人來說,是榮祿慰藉了他荒涼的內心,這一點是其他大臣可望不可及的。因此,在光緒帝去世後,慈禧作為對榮祿一生的忠誠之報,又將他的外孫溥儀,指定為皇位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