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患病數月御醫們卻束手無策,其實不是治不好,而是不敢治

2021-01-08 左都御史

慈禧太后27歲守寡,關於她的私生活,野史中記載有很多緋聞。其中最主要的男主角是榮祿,他們之間的故事真假難辨,或許是有人痛恨慈禧而有意杜撰。但是讓人不解的是,當朝重臣翁同龢也在他的日記中提到了這件事,這就讓人有所懷疑了。

榮祿,字仲華,瓜爾佳氏,滿洲正白旗人,歷經鹹、同、光三朝,發跡主要是在光緒一朝。史書記載,榮祿人長得漂亮,稱其「美丰儀,有玉人之目」,且起居豪奢,服飾華美,極重邊幅。至於榮祿和慈禧是怎麼好上的,我們已經很難得知,只憑前人的閃爍其詞。但大多數認為,讓慈禧太后四十六歲懷上孩子的男人,就是榮祿。

光緒六年二月十七日,榮祿獲處分,奉旨照例降二級,不準抵消。這個處分決定是慈安太后下的,因為這個時候,慈禧太后已經不能臨朝了。原來,慈禧得了重病。

《翁同龢日記》在翁同龢被驅逐回籍後,曾做過刪改,但關於慈禧太后的這場大病卻為後人留下了很多珍貴的史料。據記載,慈禧太后「聖體違和」,是在光緒六年二月初三,病因是墮胎引起的「血崩」,來得很突然。第二日,即二月初四日,翁同龢等部院大臣,均去太醫院看了藥方,在日記中,有這樣的記載:「藥用黨參、白朮、茯苓、甘草、麥冬等物」。

中醫上稱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為「四君子湯」,御醫雖未名言,但知醫者一看便知,慈禧的病是血崩兼有潮熱。乾隆年間的名醫沈金鰲所撰的《婦科玉尺》中所列的治產後病的藥方中,首次記載了「四君子湯」。翁同龢博學多才,深通醫道,他此處所記,是暗示慈禧太后的病與產後崩漏有關。

太后身居深宮,寡居多年,如何會得這個病?慈安太后為何盛怒之下對榮祿從嚴處分,降二級並且不準抵消?那個年代,能夠自由出入宮禁的男人不多,而榮祿是唯一在宮門禁閉之後,可隨便進入慈禧寢宮的外臣。慈安太后就是再傻,也不可能不知道。

只不過這種事不好明說,一來有損祖宗臉面,二來慈禧大權在握。御醫們儘管知道慈禧的病症,但在治療上卻不能不遮遮掩掩,首鼠兩端,不敢對症下藥。這樣一來,慈禧的病就被延誤下來,一直拖到了六月,仍然不能視朝。

眼見太后病情加重,朝廷不得不採納寶廷的建議,詔令各省舉薦名醫,各省名醫陸續到京,其中最著名的兩位,一是直隸總督李鴻章舉薦的山東武臨道薛福辰,一是山西巡撫曾國荃舉薦的太原陽曲知縣汪守正,他們都是世家出身的官員,都不是職業醫生。

就是這兩個人,治好了慈禧的病。御醫請脈,向來以宮中不出「大事」,本人不招「大禍」為秘訣,處方時首先考慮的不是帝後的性命,而是自己的性命。汪薛二人卻沒有這樣的顧忌,當然也深諳諱疾之道,不會明說慈禧天后得的是「產後之疾」的,而是以治「骨蒸」的方法,隱而不露而又藥到病除。顯然,他們的這個方法比御醫要高明得多。

這兩個外省的非專業醫生竟然治好了太后的病,這聽起來也是件新鮮的事,但一點也不奇怪。所以,此二人後來都得到了慈禧的寵信,薛福辰被擢升為順天府尹,官居三品,汪守正被擢升為天津知府,官居四品。

慈禧太后與榮祿的這一段孽緣,對當時的朝局影響也很大。榮祿後來和醇親王成了親家,在慈禧太后的主持下,他的女兒瓜爾佳氏,嫁給了光緒皇帝的弟弟小醇親王載灃。慈禧如此安排是有用心的,因為誰都知道,光緒是榮祿出賣的,醇親王和榮祿是仇人。將他們撮合為親家,不僅能化敵為友,壯大後黨力量,而且醇親王一家也從此盡在掌握之中。

光緒二十九年三月,榮祿病逝,慈禧恩賜陀羅尼經被,命恭親王溥偉帶領侍衛十人前往致祭,諡為「文忠」,追封太傅,入祀賢良祠。當然了,榮祿幾十年聖眷不衰,也不全是因為他和慈禧的私情,主要還是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站在慈禧的一邊,給予她支持。

對於慈禧這樣一個寂寞的女人來說,是榮祿慰藉了他荒涼的內心,這一點是其他大臣可望不可及的。因此,在光緒帝去世後,慈禧作為對榮祿一生的忠誠之報,又將他的外孫溥儀,指定為皇位繼承人。

相關焦點

  • 日本皇妃得了怪病,御醫都束手無策,一個流氓治好了讓皇室顏面無存
    因為她得了一種怪病,日本皇室的御醫全部束手無策,最終被個流氓治好了。 眾所周知,日本皇室為了顯示自己身份之尊貴,特意頒布了皇室守則,用來約束皇室成員,其中守則第一條就是,日本皇室成員不允許與平民結婚,美曰其名是保持血統純淨。
  • 名醫馬培之巧治慈禧奇疾 藥方裡藏了什麼秘密?
    他為晚清著名學者俞樾的治病經歷,使其醫名大噪;又應詔入宮為御醫為慈禧診病,慈禧稱讚他「脈理精細」,手書「務存精要」匾額,賜三品官,名震四方。孟河四大家中巢、丁兩家的代表人物巢渭芳與丁甘仁皆受業於馬培之;清末名醫鄧星伯亦是馬氏門生。
  • 46歲的慈禧得了一場怪病?不是不能治,而是真的說不出口
    嘒鰈帩琄粒癯襭豫氐褶尷嶨傴潛洌墪麳柝上鍳縑鑲刓廮餀偸跇宷釦鮹鮦濚屍溌徺猀氍浙髑鯄猚縣獿畲簦寅睓闧谿匭」原來在光緒六年,46歲的慈禧太后突然得了一場怪病,不僅渾身不適,懶散犯困,而且茶飯不思,噁心嘔吐,儘管御膳房的御廚們使出渾身的解數,變著花樣為太后備膳,卻總也吊不起慈禧太后的食慾,好幾位御廚為此都挨了板子。
  • 清朝御醫手稿值兩個億?別胡扯了
    其實,御醫的醫術,通常都不高明;他們的藥方,也值不了這麼多錢。對御醫而言,活下來,比治好病更重要自有皇(王)權,即有「御醫」。如金代之太醫院,被元、明、清沿用,名義上雖是全國最高醫療行政機構,實際上主要還是為皇室服務。
  • 東太后慈安之死,究竟和慈禧有沒有關係?如果有慈禧為何要殺她?
    前者稱慈安太后即東太后,後者稱慈禧太后即西太后。慈癟太后是個權勢欲極強的人,因有慈安健在尚不敢胡來。據說慈安手中有文宗密諭一紙,曰:「某如恃子為帝,驕縱不法,卿即可按祖宗家法治之。」因此,慈禧對慈安有所畏懼。為同治帝立皇后之事兩人意見不合。慈禧意在富察氏,慈安卻以為阿魯特氏雖然年紀小一點,長得也不如富察氏,但是雍容端莊,宜為皇后。
  • 專家:其實最可疑的不是慈禧,而是這個女子
    ,在政變後,大權再次回到了慈禧的手裡面,對外稱光緒患病不能夠理事,實際上則是將他幽禁在宮廷之中。根據記載,在1908年10月,光緒生病臥床,這個時候慈禧也生病了,在11月14日,光緒去世,年終38歲,而慈禧命令溥儀繼承皇統,在11月15日,慈禧也跟著離開了人世。如今的歷史學家認為,光緒帝的死實在是太過於離奇曲折,按照道理來說,他正處於身強體健的狀態,宮廷當中也有大量中醫和西醫大夫,為何會因為患病而匆匆去世呢?
  • 這個福州人,用它治好了慈禧太后的「心病」...
    油茶樹上金果生  這位讓慈禧太后領略山茶油妙用的人叫力鈞。 ↑圖中中間白裳者為力鈞   相傳1903年,慈禧太后患病,力鈞為她診脈開方。他小心翼翼,細心診斷,認為慈禧得的是胃腸病。他查了其他御醫藥方,覺得都很對症,但為什麼總不見效呢?
  • 除了鹹豐皇帝,他才是接觸慈禧手腕次數最多的男人!
    惠徵將慈禧撫養長大,但他拉著女兒「走過春秋冬夏」的手,全都是拉著杏兒(慈禧的小名)的手,我們說得是慈禧入宮後,乃至她成為清朝權利NO1時的手,故此,惠徵絕對不是這第二人選。2、慈禧最寵幸的太監李蓮英慈禧有病,太醫院的御醫們可慌神了,他們急忙獻方治病,可結果是:所有的方子都不管用,慈禧喝完御醫的藥後,病情甚至還有加重的跡象。
  • 江南名醫薛福辰為慈禧打胎的事件真相
    光緒六年,即公元1880年,46歲的慈禧太后突然患上了一種「怪病」,不僅渾身不適,懶散犯困;而且茶飯不思,噁心嘔吐,儘管御膳房的御廚們使出渾身的解數,變著花樣為太后備膳,卻總也吊不起這位老佛爺的食慾,好幾位御廚為此挨了板子,急的都快要上吊自殺了。慈禧畢竟是過來人,自己身體向來都很好,而且一直保養的很好,這一次突然出現這種情形,心中暗想,莫非是自己不慎懷孕了?
  • 慈禧26歲開始守寡,她如何度過漫漫長夜?太醫:說真話會被打死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位皇帝,從清兵入關算起的話,清朝享國268年,拋開民族恩怨不講,清朝無論是在人口、國土面積還是社會穩定方面,都堪稱是封建王朝時期的巔峰,奈何晚清時期,世界格局劇變,隨著西方列強工業革命的結束,中國,這個有著幾千年文化傳承的國度,迎來了他最屈辱的一段時期
  • 中國歷史上第一有名的女御醫是誰
    在中國歷史上傑出的醫術高超的人物不在少數。比如,神農氏、皇帝、扁鵲、華佗等,那個不是我國醫學界的先驅?那個不是醫學領域的尊師?其實古代名醫中不光是有男人,還有女名醫。今天我們要講述的是一個奇女子,她不僅醫術很高,還贏得了漢武帝的賞識,還當了漢武帝的專門御醫。
  • 小細胞肺癌不好治不等於不能治
    如果不是醫生開了處方囑咐他定期「輸輸液」,老呂可能早就不想再跑醫院了。咳嗽的毛病早就好了,而且吃得下飯、邁得開腿,氣色也挺好,他感覺自己完全恢復了。  老呂年近70歲,他自己並不知道,10個月前他在濟南被確診為肺癌。「呂先生所患的是小細胞肺癌,比較而言,更為棘手。」老呂的主治醫生魯德玕說。經過幾個月的規範治療,老呂的病情「完全緩解」,真是不幸中的萬幸。
  • 《急診科醫生》:可是是治不好的病就算把我們都打死,都治不好
    先把演員的演技放一邊,我們談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大範圍的燒傷、強烈的撞傷,直到醫生們開口說,「我們盡力了」,當時作為家屬的你們,或許會說,你們這些都是騙子,你們不是神嗎,趕快把他們救活……我想作為一線的他們也許很理解作為家屬的他們,但是我們已經盡力而為了,我們只是多寫了一些醫藥知識而已,跟著死神搶人,然後最後把你治療的妥妥噹噹,直到出院,可是我們最後換來了什麼?
  • 揭秘慈禧為何六十歲容顏不老?有何「美容秘方」?
    早在西晉的時候便出現了人乳宴,清朝乾隆皇帝甚至無一日不服用人乳製成的龜齡集,慈禧更是將人乳作為「美容秘方」。那麼,人乳真的有這麼大的好處麼? 在古代,中醫把人乳看成是一種有滋補作用的特效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人部·人乳」條稱,人乳氣味甘平,有「補脾益腎」之功效。可能正是因為這種「藥補」作用吧,古人對人乳始終懷有一種抹不去的情結,視之為「秘藥」。
  • 馬劍古人 | 朱元璋最器重的三朝御醫, 「醫國第一士」 戴思恭
    現在想來,其實很多東西在身邊就不曾願意去了解,也許因為看似太熟悉,也許總覺得未來有時間,太平常出現了。就像以前去別的村鎮串門,那邊肯定有種象徵性的地標在,有個祠堂,烈士墓,古橋,石碑,瀑布,荷塘,抑或一顆古樹。在戴氏宗祠裡掛著滿滿當當的牌匾,翰林,拔貢,副榜,父子同科,太醫院使,總理七省漕務,小孩們習慣性地作為一個遊玩的去處,就算好奇問起大人這些東西背後的淵源,也不一定有人知曉。
  • 來自御醫的補氣養血法,快快收藏!
    任清末宮廷御醫,名震八閩和京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力鈞進京任商部主事,實為宮廷御醫,並經慶親王奕劻推薦診西太后及德宗皇帝之病,藥到病除,賞賜加四品卿銜,乃名震京都,親貴爭造請。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七月二十一日,力鈞請得皇上脈息左弦鬱,右濡滑。病在肝胃兩經,時見心跳。因肝胃虛弱,不能生血所致。
  • 中醫有句古話,外科不治癬,內科不治喘,秘密揭開,都因為它!
    在中醫上,有這麼一句讓人耐人尋味的話,就是「外科不治癬,內科不治喘,治喘丟了臉」。明.張三錫《醫學六要》曾寫到"百病唯咳嗽難醫」。透過字面意思,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不管是外科皮膚方面的癬,還是屬於內科的氣喘,都是難以對付的,讓各方專家頭疼的。
  • 為三朝天子所愛重的明代御醫戴思恭
    戴思恭「術有神傳訣,醫隨病制方」,明朝洪武時被徵為御醫,太祖朱元璋對他十分愛重。當時,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患了瘕病,良醫正韓奭治不好,朱元璋就派戴思恭前往診治。戴思恭到那兒一看,韓奭所開的藥方並無不妥,就問燕王有什麼飲食上的偏好。朱棣回答,「愛吃生芹。」戴思恭說:「明白了。」他一劑藥下,燕王排出了很多細小菜蟲,病也就好了。
  • 太醫和御醫的區別,放到如今什麼職位?「懸絲診脈」純屬無稽之談
    而與之相比較的御醫,第一個前綴字「御」代表著至高無上,你像是皇帝跟前的大臣,稱之為御前大臣,皇帝身邊的軍隊稱之為御林軍,皇帝徵伐外地稱之為御駕親徵,而直接聽命並服務於皇帝后妃等的大夫當然就得叫御醫了。不過,從很多歷史文獻看,御醫有時候也不是常設的,而是奉旨給皇親國戚們診病,瞧病看病時才被稱為御醫,平時則被稱呼為太醫就可以了。
  • 常山,我不是趙子龍,而是治病良藥,清熱除痰,治瘧疾、支氣管炎
    但是要說到渾身是膽的常山趙子龍,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今天我們要說的常山,卻不是趙子龍,而是一種渾身是寶的植物「常山」,看來名山不光出風流人物,也孕育了數不盡的珍奇草木。他來到一窮人門前,主人說:「我們也吃不上飯,剛煮了半鍋野草根稀粥,誰吃了誰吐。你要是胃口好,就吃吧。」討飯的哪兒敢挑食啊!和尚餓得實在受不住了,一氣之下吃了兩碗。說來也怪,他吃了這種野草根子,一口也沒吐。和尚吃飽了肚子,來到一個大草垛旁邊,躺在那兒曬太陽,等著瘧疾發作。誰想,直到太陽落山也沒犯病,還感到渾身舒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