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賽季中超聯賽結束後,關於足協新政的相關話題就一直沒有停歇過。在11月25日,足協在蘇州舉行了中超投資人會議,而在那一場會議後,足協官方並沒有給出新政討論的最終方案。
今天有消息傳出,12月14日足協將在上海再度召開會議,這場會議結束後,大家關注的新政話題或將塵埃落定。
有媒體報導,足協此前原計劃於12月8日在廣州舉行第二次會議,決定新政的具體措施,但是上個周末又臨時通知會議改期,有消息稱,足協之所以會改變會議時間,是有會議相關的手續沒有完成。
足協這會為什麼這麼難開?很有可能還是因為此次新政的力度太大,涉及的內容牽涉太廣。在11月25日足協第一次召集俱樂部投資人開會後,就傳出了兩個重磅的消息,一個是將進一步限制球員薪資和俱樂部開支,另一個是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或將採取「一刀切」的方式。
根據媒體報導,足協將進一步加大球員限薪的力度。中超的國內球員頂薪將從此前的稅前1000萬人民幣,降低到稅前500萬人民幣 ,並且全隊平均年薪不得超過稅前300萬人民幣;外援頂薪仍然維持在300萬歐,但是俱樂部外援工資總額將不能超過1000萬歐;並且規定中超俱樂部全年支出不得超過6億元人民幣。中甲、中乙也將進一步縮減。
除了大家一直在討論的球員薪資問題外,這次俱樂部的總開支也將是實實在在的攔腰斬。
此前,在2018年年底,足協出臺過對俱樂部支出總額的限制:2019賽季中超俱樂部最高支出限額為12億元,並且這個限額將逐年降低,2020賽季的限額為11億元,2021賽季為9億元。
現在俱樂部總支出直接跳過了9億元這個選項,變成了6億。根據媒體報導,2019賽季中超俱樂部的平均支出是11.26億元,攔腰斬後也意味著不僅球員薪水,教練組的薪水及對其他開支也將大規模的減少,花天價請名帥的現象或將不復存在。
在此前我們的文章《 》中也提到過,進一步的限制球員薪水和球隊支出,的確能夠緩解許多中小俱樂部的壓力,也能讓低級聯賽更多關注國內本土球員。但是限薪只是一種緩痛的辦法,如何能讓球員薪資真實反應球員真實水平才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今,球員薪資和俱樂部開支的限制進一步加強,也就像把自己的門關了起來,無法請到世界級的強力外援和名帥,在亞冠等國際賽場上也將逐漸失去競爭力,對於目前的中國足球來說真的合適嗎?
另外,關於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改革或將採用「一刀切」方法的消息曝出後,也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實,中超球隊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改革早在2018年就已經提出,2019年年底,中超官方也發布了《2020賽季中超俱樂部公約》,在公約中也明確,各中超俱樂部將在2021賽季前完成名稱中性化改革。
根據此前的相關規定,如果目前俱樂部名稱原本就不是中性化的,但被俱樂部長期使用,並且已經形成俱樂部品牌和球迷文化的,例如:申花、國安、建業等,可被認定為是中性化名稱。
而此次傳出了中性化名稱的改革將「一刀切」,不僅與此前的規定有所不同,也讓許多球迷產生了不同意見。近日,申花、國安、建業、泰達和綠城五家俱樂部的球迷組織甚至還聯合發布了聲明,反對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一刀切」。
的確,俱樂部的名稱的中性化改革,有利於中國職業足球俱樂部品牌文化的發展,也有利於中國足球的職業化發展。不過中國職業足球在發展初期最缺錢的時候,就是依靠各大企業慷慨解囊,才使得中國足球能夠發展至今,俱樂部的名稱商業化,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
想要完成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改革並不容易,並且將勢必將經過一個艱難的陣痛期,但是現在真的到了需要「一刀切」 那麼急的時候嗎?
無論是此次可能發生的腰斬限薪,還是「一刀切」中性化名稱改革,都傳遞出足協是想要拿出「大刀闊斧」的信號,也看得出足協的改革決心。但是正如我們一直在說的,中國足球最缺的是耐心,走一條符合足球發展規律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而究竟這一切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一切還得等到下周足協會後,看看會拿出什麼樣的一個最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