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天擇創辦,歡迎戳上面天擇雜談關注~
戰神粟裕的背後(13)
上一節我們講到, 起義軍進行了年關暴動,部隊砸開了監獄,釋放被捕的共產黨員和群眾,打開了糧倉,把糧食分給貧農,全城一片歡騰。朱、陳部正式打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的紅色軍旗。戰士紛紛撕掉國民黨帽徽,每人脖子上繫上了紅帶子,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長朱德、黨代表陳毅、參謀長王爾琢,而且還組織了宜章農民軍,起義軍的力量壯大了不少。
宜章暴動雖然規模不太大,但是卻是在革命低潮後的一屢火花,照耀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方向,因為蔣介石以為南昌起義的部隊已被徹底消滅,沒想到竟然又在宜章燃起了火花,這令蔣介石十分惱怒,將錢大鈞罵了個狗血噴頭,但是對於其他派系的軍閥卻沒有怎麼責罵,因為錢大鈞是他的嫡系。
宜章年關暴動成功後,蔣介石急令駐守湖南的許克祥率第3師共5個團直撲宜章城。此時的起義軍雖然力量有所壯大,但也就1000人左右,雖然宜章農軍有幾百人,但是一來沒有經過嚴格的訓練,二來武器裝備也差,主要以大刀和長矛為主,他們也只能站崗放哨做做外圍工作,根本無法正面禦敵。
南昌起義已經失敗了,在一路上,朱德、陳毅和王爾琢都在不斷反思失敗的原因,最後得出一個結論,不能和優勢的敵軍進行硬拼,並提出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這是遊擊戰理論的雛形,此時,雖然還沒有完整的遊擊戰理論,但是早已進行了遊擊戰的實踐。
朱德、陳毅和王爾琢一商量,認為不能硬拼,毅然撤出宜章城,隱蔽集結在宜章城西南黃沙堡、聖公壇一帶深山密林之中,視情打擊敵人。這一下子使許克祥直撲宜章落了空,他以為起義軍已潰不成軍,一面向蔣介石邀功請賞,一面又領軍直插黃沙堡,在笆籬堡、聖公壇一帶,轉了數日圈子,弄得人飢馬渴、疲憊不堪,卻連工農革命軍的影子也沒見著一個。
這裡簡單介紹一下許克祥,他於1890年出生,湖南省湘鄉縣人。許家是湘鄉縣有名的大地主,有錢有勢,因此許克祥從小就進入學校讀書,中學畢業後考入了湖南講武堂,並秘密加入了同盟會,成為一名革命黨人。
1925年,在黔軍中摸爬滾打多年的獨立旅旅長(黔軍第四師獨立旅旅長)許克祥向北伐軍投降,成為湘軍領袖唐生智手下的一名團長。許克祥自恃資歷老,為人又陰險狡詐,非常不受唐生智的待見,故而一直沒有升職,雙方矛盾很深。
為此,許克祥一不做、二不休,乾脆投奔了蔣介石,並發動了震驚全國的「馬日事變」,後來被唐生智討伐,又投靠了廣東軍閥李濟深,軍隊番號改為獨立第三師。但還是積極向蔣介石表忠心。許克祥雖然立功心切,但是確實沒有什麼軍事才能。
他帶著第3師共5個團5000餘人,在笆籬堡、聖公壇一帶進行了武裝大遊行,卻沒有收穫,搞得手下軍隊怨聲載道,於是命令幾個團原地休整以利再戰。
由於每個團的行進速度不一樣,所以每個團之間有一段距離,基本上呈一字長蛇狀排列,朱德、陳毅決定先打前面的那個團,命令胡少海率一部隊兵力截尾。起義軍在朱德的率領下,通過革命群眾的指引,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了許克祥軍前面那個團的駐地。
當時,許克祥部有5000餘眾,而朱、陳所率工農革命軍不足千人,但這是南昌起義保留下來的精華,戰鬥力極強,加上廣大人民對雙手沾滿湖南人民鮮血的許克祥無不切齒痛恨,所以朱德面對5倍的敵人,竟然敢於圍攻敵人,這也確實體現了魄力。
當朱德帶領大部隊接近許克祥前面那個團時,正是中午吃飯時間,反動軍隊正忙於吃飯,武器都放在一邊,正是攻擊的好時機,朱德下達的攻擊的命令,正所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所以一個衝鋒,就把許克祥這個團給消滅了。
許克祥沒想到起義軍竟敢主動攻擊,立即率其餘4個團向起義軍反撲,卻沒有想到胡少海率軍從背後偷襲,朱德率部往前衝,當時的地形特別有利於起義軍,而且許克祥部卻不熟悉地形,不知道起義軍有多少人。
結果,許部官兵亂作一團,四散逃命。許克祥見勢不妙,立即帶隊撤退,我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許克祥的司令部砰石鎮。許克祥連擺在桌上的酒菜也沒來得及吃,帽子、皮大衣也扔掉了,在少數馬弁護衛下逃跑了。
許的殘部如驚弓之鳥,爭相逃命,很快這5個團就被全殲了。此役,紅軍繳獲一門山炮,迫擊炮30多門,步槍1500支,彈藥和其他軍需品在鎮上堆積如山,以至於人們從街上走時都要插縫繞行。
起義軍得到這些軍需補充,壯大了自己的力量。朱老總後來回憶:「可以說,許克祥幫助我們起了家。」起義軍給許克祥取了個響亮的綽號——許送槍。
這一個一場實力相差懸殊的戰鬥,結果朱德以1000兵力圍攻5000敵人並大獲全勝,作為參戰的粟裕深受震動。後來粟裕為何敢常以劣勢兵力圍攻敵人,與這一次的戰鬥有很大的關係。
這一經典戰鬥雖然軍史記載不多,但是卻影響了很多人,比如粟裕和林彪等人。
(天擇雜談原創:本文在史實的基礎上採用了一些文學手法,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粟裕生平事跡》、《粟裕傳》、《戰神粟裕》、《名將粟裕珍聞錄》等。
下面是備用號:天擇思想匯,歡迎關注~
精品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