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看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句話時首先都會覺得這句話前後兩句是一個對自己和對別人區別對待的意思。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態度是矛盾的。可以這麼說吧,對自己和對別人的標準是不同的,是雙重標準。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這句話前後其實是高度統一的,做到其中一個方面那麼另一個方面也能自然而然地做到。大家不信的話且聽我娓娓道來。
1,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即所有的辯證統一的。世界的任何兩個事物,它們的對立是絕對的,統一則是相對的。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兩個事物才能構成統一。那麼,嚴於律己和寬以待人在什麼條件下才是統一的呢?那就是嚴於律己的「己」和寬以待人的「人」都要有至少這個意識,即都要有底線要有約束自己的意識。清楚地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的。即有為,有所不為。在此基礎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就並不是那麼知易行難的一件事了。
2,嚴於律己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跟成長有關的過程。學習,感悟,體會,認可,覺悟,知行合一。首先你能覺察到自己的不完美,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會平常心對待事物,不偏執不鑽牛角尖。寬以待人就不是一件難事了。自己尚且都不是完美的,為什麼要要求別人都是完美的呢?不管你怎麼對待別人,別人的不完美就在那裡。不寬以待人針鋒相對斤斤計較那麼為難的不是自己嗎?不放在心上自己不受影響這才是智者的行為。然而對自己這還遠遠不夠,世界不是你能改變的,能改變的只有自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後,能有所改進,這才是有效率的。一個人就應該不斷地總結才能不斷地進步。而這個過程難道就不是「嚴於律己」了嗎?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寬以待人是嚴於律己的認知的基礎。
3,寬以待人也跟一個人的性格有關。有的人的性格就是宅心仁厚,心胸開闊,胸懷寬廣,樂觀豁達。這樣的性格會被普遍認為是好的性格。這些品質都是難得的好的品質。這樣的人別人都很樂意跟他們相處。他們自帶氣場。而交往的人多了,人緣好的原因他們自然就可以從更多的角度來看別人,看事物。也更容易看到別人眼中的自己。他們也會明白若要別人寬厚待自己首先自己就要先做好。自己對自己沒有要求沒有底線的話別人也不會無原則地寬容自己。這之中都有個尺度和分寸的問題。不然寬容跟放縱就會是一個詞而並非是兩個詞了。
綜上所訴,可見嚴於律己和寬以待人是統一的,但是這份統一是建立在一定的尺度和分寸感上面的。
可見,嚴於律己和寬以待人是辯證的統一的關係。辯證統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是指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既要看到事物相互區別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相互聯繫的一面。所以,用辯證統一的眼光來看這一句話,才有了新的認識。才覺得前後兩句話兩者之間並不是完全矛盾的關係。對自己和對別人也不需要是雙重標準。
法國作家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人生不長,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該被浪費的地方。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過,「你永遠要寬恕眾生,不論他有多壞,甚至他傷害過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渡己先渡人,渡人就是渡己。能做到寬容對人,幫助別人就是提升自己了。這才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最高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