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11年清王朝滅亡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我國日用玻璃工業規模小,很多為小作坊,產量低、質量差,除個別企業為半機械化生產外,其他基本為人工生產,還受到國外產品的衝擊,面臨破產困境。
當西方日用玻璃走向機械化生產時,我國日用玻璃仍停留在手工業階段,產品以仿珠寶、寶玉石以及裝飾品、陳設品、收藏品為主,玻璃瓶罐、器皿等品種少,產量也很低。
從20世紀初開始,重慶、上海、天津、大連等地相繼建立了器皿廠,均為坩堝窯熔化,人工挑料,人工吹制。1921年保溫瓶引入我國,1927進行生產。20世紀30年代青島建立了晶華玻璃廠,從美國引進了林取( Lynch)六模製瓶機,生產玻璃瓶,這是我國日用玻璃第一個機械化生產企業。
一些玻璃廠也在20世紀30年代小批量生產實驗室用量杯以及藥瓶、針管等醫藥產品。新中國成立前日用玻璃產量不足十萬噸。
新中國建立後,日用玻璃科學技術與生產得到發展,基本上可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1980年,為恢復和發展時期;
第二階段從1980年到現在,為飛速發展時期;
容器玻璃方面:
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先後研製了風動六模解放20型制瓶機,四組、六組單滴料行列式制瓶機,以及相應配套的供料機,逐步實現了制瓶的機械化生產。
並在先後20年間引進了56臺(套)成型設備,其中大多數為8組、10組雙滴料行列式制瓶機,使生產效率提高了20~30倍。
器皿玻璃方面:
20世紀50年代研製了以滴塊式供料的10工位壓杯機,之後發展了1214工位的壓杯機。1980年,還試製了薄壁製品成型機,並引進了H-28型吹制機及連續熔化鉛晶質玻璃的電熔窯、酸拋光設備和器皿玻璃鋼化生產線,批量生產了鉛晶質玻璃製品,還採用多種表面處理和裝飾工藝,增加了器皿玻璃的花式品種。
儀器玻璃方面:
1953年上海試製了九五料,它是一種耐熱性較好的硼矽酸鹽玻璃,後來又研製了耐熱性更好的GG-17玻璃,使儀器玻璃的質量接近美國 Pyrex玻璃水平。1957年德國援建北京玻璃儀器廠,設備全部從德國引進,1980年又引進日本先進技術進行改造,使玻璃儀器製造在生產規模、生產設備、工藝技術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保溫玻璃方面:
1960年試製成保溫瓶自動吹泡機,吹制瓶膽,以後又創造了臥式封口機和拉底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減輕了勞動強度,並且推廣了薄層鍍銀新工藝,降低銀耗量約1.9倍。
新中國後玻璃器皿生產數據:
1952年日用玻璃總產量為10萬噸;保溫瓶4522.5萬個;
1976年日用玻璃產量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03.83萬噸。
20世紀80~90年代為日用玻璃飛速發展時期,1985年日用玻璃產量為483.89萬噸,保溫瓶19139萬個;
1995年日用玻璃產量747.60萬噸;
2005年日用玻璃產量871.75萬噸,保溫瓶產量28997.62萬個;
2010年日用玻璃及包裝容器產量1993.14萬噸,比2005年增長128.7%,年均增長18%,保溫瓶產量57065.8萬個,比2005年增長96.8%,年均增長14.5%。
2012年日用玻璃製品及玻璃包裝容器產量21887萬噸,累計同比增加6.34%;玻璃保溫容器77123萬個,累計同比增加31.13%。我國日用玻璃製品、保溫瓶的產量和增長幅度均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