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玻璃器皿行業才告別手工作坊,向機械化規模化邁進

2020-12-22 玻哥小鋪

從1911年清王朝滅亡到1949年新中國建立前,我國日用玻璃工業規模小,很多為小作坊,產量低、質量差,除個別企業為半機械化生產外,其他基本為人工生產,還受到國外產品的衝擊,面臨破產困境。

波西米亞風格

當西方日用玻璃走向機械化生產時,我國日用玻璃仍停留在手工業階段,產品以仿珠寶、寶玉石以及裝飾品、陳設品、收藏品為主,玻璃瓶罐、器皿等品種少,產量也很低。

花瓶配上鮮花十分的美麗

從20世紀初開始,重慶、上海、天津、大連等地相繼建立了器皿廠,均為坩堝窯熔化,人工挑料,人工吹制。1921年保溫瓶引入我國,1927進行生產。20世紀30年代青島建立了晶華玻璃廠,從美國引進了林取( Lynch)六模製瓶機,生產玻璃瓶,這是我國日用玻璃第一個機械化生產企業。

展會上的國外企業

一些玻璃廠也在20世紀30年代小批量生產實驗室用量杯以及藥瓶、針管等醫藥產品。新中國成立前日用玻璃產量不足十萬噸。

新中國建立後,日用玻璃科學技術與生產得到發展,基本上可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49~1980年,為恢復和發展時期;

第二階段從1980年到現在,為飛速發展時期;

展廳一角

容器玻璃方面:

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先後研製了風動六模解放20型制瓶機,四組、六組單滴料行列式制瓶機,以及相應配套的供料機,逐步實現了制瓶的機械化生產。

並在先後20年間引進了56臺(套)成型設備,其中大多數為8組、10組雙滴料行列式制瓶機,使生產效率提高了20~30倍。

水晶茶臺配水晶杯

器皿玻璃方面:

20世紀50年代研製了以滴塊式供料的10工位壓杯機,之後發展了1214工位的壓杯機。1980年,還試製了薄壁製品成型機,並引進了H-28型吹制機及連續熔化鉛晶質玻璃的電熔窯、酸拋光設備和器皿玻璃鋼化生產線,批量生產了鉛晶質玻璃製品,還採用多種表面處理和裝飾工藝,增加了器皿玻璃的花式品種。

酒不醉人,人自醉

儀器玻璃方面:

1953年上海試製了九五料,它是一種耐熱性較好的硼矽酸鹽玻璃,後來又研製了耐熱性更好的GG-17玻璃,使儀器玻璃的質量接近美國 Pyrex玻璃水平。1957年德國援建北京玻璃儀器廠,設備全部從德國引進,1980年又引進日本先進技術進行改造,使玻璃儀器製造在生產規模、生產設備、工藝技術水平又上了一個新臺階。

琳琅滿目的產品

保溫玻璃方面:

1960年試製成保溫瓶自動吹泡機,吹制瓶膽,以後又創造了臥式封口機和拉底機,提高了勞動生產率,減輕了勞動強度,並且推廣了薄層鍍銀新工藝,降低銀耗量約1.9倍。

水晶佛像

新中國後玻璃器皿生產數據:

1952年日用玻璃總產量為10萬噸;保溫瓶4522.5萬個;

1976年日用玻璃產量突破百萬大關,達到103.83萬噸。

20世紀80~90年代為日用玻璃飛速發展時期,1985年日用玻璃產量為483.89萬噸,保溫瓶19139萬個;

1995年日用玻璃產量747.60萬噸;

2005年日用玻璃產量871.75萬噸,保溫瓶產量28997.62萬個;

2010年日用玻璃及包裝容器產量1993.14萬噸,比2005年增長128.7%,年均增長18%,保溫瓶產量57065.8萬個,比2005年增長96.8%,年均增長14.5%。

2012年日用玻璃製品及玻璃包裝容器產量21887萬噸,累計同比增加6.34%;玻璃保溫容器77123萬個,累計同比增加31.13%。我國日用玻璃製品、保溫瓶的產量和增長幅度均居世界首位。

相關焦點

  • 中國玻璃器皿之都——山西祁縣將舉行玻璃茶具大賽
    據介紹,祁縣是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的「中國玻璃器皿之都」,玻璃器皿生產擁有近百年的歷史,目前已經形成行業基礎牢固、產業鏈條完整、生產布局集中、經濟結構優化、服務體系完善、市場前景廣闊的產業集群。現在全縣共有玻璃器皿生產企業43戶,從業人員2萬人,擁有專業的貿易公司、包裝、運輸、描金、手繪、模具、烤花、原輔材料供應等上下遊及深加工企業200多戶,10大類8000多種產品遠銷以歐美為主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人工吹制高腳杯佔全國的70%,並建有國家級玻璃器皿產品檢驗檢測中心,是全國最大的玻璃器皿深加工基地。
  • 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原標題:毛澤東與新中國農業機械化事業   農業機械化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一直對農業機械化事業給予高度關注,進行了深入思考和不懈探索。在他的推動下,我國農業機械化事業得到長足發展,為改革開放後農業的穩步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土庫曼斯坦手工地毯織進當代
    中亞各族人民在長期遊牧或農牧生產中形成了鮮明的民族風俗與文化,手工藝品也隨著時代變遷經歷了從產生、發展到與現代文明融合的過程。進入新時代以來,中亞地區的手工藝品逐漸從簡單的個體生產走向規模化生產,由原來的手工作坊發展成企業團體生產。中亞各國對手工業的重視程度不同。有的國家既保持了本國傳統的手工特色,還將其不斷創新發展,而有些國家的手工業則在現代機械化的衝擊下逐漸走向沒落,甚至消亡。
  • 紅薯澱粉加工行業發展困境與社會效益分析
    我國多個省市縣鄉村地區,利用國家助農政策扶持、農業合作社經營帶領下,投資創辦澱粉加工廠、粉條粉絲加工廠是一項投資回報率很高的行業。隨著現代工業技術手段的普及,農業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紅薯澱粉加工行業的加工方式、經營方式、消費結構和市場格局發生巨大改變,我國紅薯澱粉加工行業也從傳統家庭作坊手工方式為主逐漸轉變為大中型自動化澱粉加工企業,走向現代化、高效化、集約化、綠色健康化的現代農產品加工之路。
  • 大楊集團向百億級企業邁進
    中國服裝智能製造的領軍企業大楊集團日前舉行以「聚變·初心不變」為主題的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大楊集團成立40周年慶典。「大楊四十年新戰略計劃」發布,提出到2045年末大楊集團力爭躋身百億企業行列。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服裝協會會長陳大鵬在致辭中說,從小作坊到行業翹楚,從加工企業到國際知名品牌,大楊走出了一條非凡的發展之路,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服裝行業乃至經濟發展的一個鮮活的縮影與代表。
  • 祖孫三代創造的玻璃藝術王國,你確定不了解一下?
    在愛爾蘭長大的西蒙·皮爾斯(Simon Pearce),從小和哥哥史提夫(Steven Pearce)就在父親菲利普·皮爾斯(Philip Pearce)陶藝作坊中玩耍,14歲更加入父親的陶瓷作坊,協助父親製作他所設計的一種黑白陶瓷器皿。
  • 從諾貝爾獎晚宴到皇家婚禮,這些水晶器皿都是誰設計的?
    到了20世紀初,瑞典水晶界開始重視設計的價值,眾水晶作坊從與藝術家的合作中獲得了諸多益處,從此藝術與工藝的結合便成為水晶製品的靈魂,既關注設計細節,也尊重手工藝傳統,贏得了世人更多的讚譽。比如,誕生於1742年的Orrefors & Kosta Boda迄今依然保留著古老的玻璃吹制和手工切割工藝,在成品離開工廠時,至少有15個不同的人會參與到製作的流程中去,每一件水晶藝術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手工藝製品,也將成為瑞典歷史和文化的一部分。Eric女士是Orrefors & Kosta Boda品牌的重要支柱,也是瑞典現代水晶文化的締造者之一。
  • 走進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邂逅千年老手藝西域活化石
    下飛機後,達人們急不可待奔赴和田市吉亞鄉,探訪和田艾德萊斯綢手工工作坊,感受傳統手工藝人「抽絲剝繭」的過程。 和田市吉亞麗人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和田艾德萊斯綢手工作坊距離和田市區約10公裡,位於和田市吉亞鄉,被譽為「二十一世紀最後的手工業」,是廣大遊客必到景點之一。
  • 勝騰糧食種植家庭農場: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助力脫貧實現經濟增收
    自農場成立以來,勝騰家庭農場堅持走「規模化和機械化」的發展模式,建有專用糧倉及曬場,配備了旋耕機、施肥機、插秧機等60多件農業生產器械。農場重視科學種植,長期聘用專業技術人員,進行相關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並已申請註冊「皖勝騰」商標。
  • 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出口內銷共同發力 祁縣玻璃 器皿產業加速融入新...
    原標題:線上線下深度融合 出口內銷共同發力 祁縣玻璃 器皿產業加速融入新發展格局   本報訊(記者張潤平通訊員吳遵民)截至11月底,祁縣玻璃器皿行業已完成產值
  • 山西玻璃器皿企業首戰「雲端廣交會」
    山西日報記者裴雲鋒 通訊員張鈺佳報導:6月25日,記者從祁縣了解到,在剛剛結束的第127屆廣交會上,祁縣大華、宏藝、紅海、喜福來、匯亞塞爾、帝豪、經煒商貿、眾友玻璃等9家獲參展資質的玻璃器皿企業首戰「雲端廣交會」,走上雲端、直播帶貨。截至目前,已收穫銷售訂單近400萬美元。
  • 組織化規模化特色化高端化一體化 貴州生態特色食品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貴州苗西南飲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關銀說,幸虧加入了貴州省天然飲用水行業協會並依託協會打造的「多彩貴州水」公共品牌,才打破了企業原有發展瓶頸,公司全年完成產值也在近兩年實現了強勁的增長。  「貴州省天然飲用水行業協會的成立,為破解貴州天然飲用水產業發展小、散、亂及各自發展的局面提供了有效支撐。」
  • 從小作坊到資產超2億 銀銳智能的創新發展「密碼」
    安徽銀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梅健指著剛剛生產出來的設備告訴記者,這些智能化連線設備,包含130個國家專利,基本可以做到玻璃加工的無人化操作,是標準的工業4.0產品。  從2005年成立時,資產50萬元的機械設備小加工廠,到如今資產超過2億元的國內知名玻璃設加工設備供應商,公司名稱中的「科技」一詞道出了企業「魚龍變」的秘密。
  • 廈門首批十佳食品小作坊特色品牌出爐 評選標準是這樣的
    為打造集特色化、規範化、標準化為一體的小作坊品牌,讓「草根美食」通過品牌化、規模化走得更遠,在廈門市食安辦指導下,廈門市食品安全工作聯合會日前啟動了我市首批十佳食品小作坊特色品牌評選活動。綜合網友投票結果及專家評審意見,海滄區金三都土筍凍店、集美區德芳源麵製品廠等10家小作坊最終脫穎而出,成功當選「十佳」。
  • 新中國成立後,史達林看到毛澤東要來蘇聯的電報,為何心生愧疚?
    這一刻,新中國成立了。這是我們中國,第一次以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的面貌,屹立在了世界的東方。可是,這個複雜的世界真的會承認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嗎?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毛澤東的心裡並不樂觀。因為他知道,那些一直想蠶食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們,不但不會承認這個新中國,而且還會想方設法地破壞它,推翻它。
  • 孫春蘭:新中國成立後第五位女副總理
    孫春蘭:新中國成立後第五位女副總理 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3月19日 15:39 A-A+   資料圖:2015年12月,中國民主建國會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在北京舉行。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孫春蘭出席大會並代表中共中央致賀詞。
  • 古藺手工面印記
    首先麥子進入水磨的加工坊,經過磨、篩等許多道加工工序,把小麥加工成麵粉,然後才賣給麵條加工業的小作坊。在加工麵條的小作坊裡,把麵粉、食鹽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和好後,揉成柔軟的麵團,用麵杖在案板上不停的碾軋拍打,直到碾壓融合為止,再放到缸缽裡發酵。第二天,把發酵好的麵團,在案板上滾成長條,再用刀切成細一點的麵條,一條一條地搓結起來。
  • 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批國際級裁判之一王維屏老先生逝世
    中國足球裁判界的泰鬥級人物,新中國成立後的首批國際級裁判之一王維屏老先生逝世,享年104歲。王老先生為中國足球的裁判事業做出巨大貢獻,曾獲中國足協授予的「一生奉獻、綠茵功臣」的榮譽稱號。並曾任第三屆中國足協的副主席,以及亞足聯裁委會委員。
  • 百年來堅持手工製作 賓陽甘棠粉利喚起記憶中的兒時味道
    其製作原料主要採用甘棠鎮的優質稻米,製作時採取古老的手工操作方式,所以成品以細膩、嫩滑、爽口、久煮不爛而享譽區內外,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和喜愛,成為人們過年的美味食品。目前,甘棠粉利傳統製作技藝已被列入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歷史傳承悠久 寓意新年順利粉利是在米粉的製作基礎上衍生、發展而來,其生產、形成、發展之軌跡雖無文字記載,但據民間口述,最早應出現於清末。
  • 王元成:水晶玻璃製造的「大國工匠」
    這次輕工「大國工匠」評選,全國日用玻璃行業共有兩位大師入選「大國工匠」,王元成是其中之一。王元成也是全國水晶玻璃行業第一位「大國工匠」,浙江省唯一一位日用玻璃行業「大國工匠」。走進王元成的工作室,穿著粗布衣服的王元成正在畫水墨畫,牆上掛滿了一幅幅君子蘭、牡丹等畫作。一旁的桌子上,則擺滿了一個個水晶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