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真正的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社會的創新與進步是個體自我價值感的最高體現。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道,個體心理學家證明,所有個體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都屬於這三個範疇:職業、社會和性。而要解決人生的這三大問題,就需要學會貢獻與合作。
職業中的合作
兒童年時代的興趣、家庭和學校都對兒童未來職業的選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阿德勒說,孩子在十二歲到十四歲期間,往往會對自己日後的職業有隱約的認知。
小學時代,每個人不可避免都要寫一篇作文叫:我的理想。這個就是我們對職業最初的想像。
有的時候會看見小朋友玩過家家的遊戲,每個人都會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一定程度上,這些角色也是他們對自己喜歡職業的另一種呈現。
經常會在論壇裡看到有人說,是因為喜歡某某劇裡面的醫生、法醫角色,而在大學時選擇了相同的專業,做了同樣的職業。
由此可知,孩子對職業的興趣除了榜樣作用,或者自己的天賦使然,更大部分是學校家庭的引導。
在獲知孩子對日後職業的認知時,家庭學校要做的就是做正確的指引,讓孩子知道職業的選擇要以自己的興趣和價值目標為依據,而不是以哪種職業更高尚,哪種職業更有前途,哪種職業更賺錢為標準。
當下社會,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長大後生活得更好,經常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彌補自己的遺憾,而讓孩子去讀一個不喜歡的專業,從事一份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這很容易導致孩子對工作、對生活產生無意義感。
工作不應該只是謀生的工具。當一份工作讓人感覺有價值感,他才會願意與同事溝通合作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對工作抱以最大熱情的人才能精益求精,有所貢獻。
社會中朋友與夥伴的合作
跟自己感興趣的人成為朋友,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奮鬥目標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社會生活中,我們離不開人際交往。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在社區與鄰居的交往,在公司與同事的交往。
童年時期,母親如果過於溺愛孩子,會讓孩子對母親產生依賴,孩子長大後,就很難與母親之外的人建立關係。
像時下人人吐槽的媽寶男,什麼事都需要問媽媽的意見,導致無法與她人建立親密關係,即使有親密關係,也難以長久。
極度孤僻的人無法在社會中生活下去,比如患孤獨症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辦法正常與人溝通合作。
關係是你來我往,互相麻煩出來的。若一個人對他人不感興趣,也就不能學會與人相處。出現問題時,就傾向於不肯麻煩別人,不肯求助,會一個人處理所有的事,一個人消化所有的悲傷與孤獨。
我們都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來消除孤獨,獲得溫暖,獲得滿足感。
愛情與婚姻的合作
愛情與婚姻是人類對伴侶最真摯的貢獻。心靈相通、身體親密接觸、合力撫養孩子等,都是愛情的體現。愛情與婚姻的關鍵在於合作,這是為了維護社會利益,而不僅僅是維護丈夫與妻子的利益。
經濟學家薛兆豐說:結婚,就是辦企業,就是籤合同,辦的是家族企業。這與阿德勒的觀點不謀而合,婚姻的前提是合作。合作代表夫妻雙方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對等。
但在傳統上,女性早付出一點,生育、撫養孩子,照顧家庭,男性比較晚,一邊播種一邊收穫,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權利義務的不對等。
很多男性他們忽略了女性在家庭上的隱形付出,輕視犧牲了自己的成長做全職主婦的女性,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她們的付出,卻沒有給予匹配的尊重。地位的失衡,導致了合作關係的破滅。居高的離婚率,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夫妻二人對彼此的興趣應超越對自己的興趣,這樣才能建立真正平等的夫妻關係。很多走進婚姻的人並沒有這樣的意識,或者一開始抱著這樣的觀念走進圍牆,總是走著走著就忘了初心。
相愛時,把另一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熱情褪去,一方早早轉移了感興趣的目標,或移情別戀,或變成工作狂。婚姻不再是生活的重點,配偶的喜怒哀樂已全然視若不見。
可目標雙贏才是合夥辦企業的最終目標。只有始終考慮伴侶的切身利益,本著共同成長,互相成就的信念,親密關係才能長久維繫。
因此工作上能得到領導的賞識,收穫成就感,生活中能得到朋友的傾心相待,有著愉悅感,得到配偶的關心愛慕,感受到幸福,這是阿德勒所說的合作與貢獻,也是生活真正的意義。
我是辛木藍,願陪你歷人生,閱百味,做世俗賞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