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與超越》教給你的人生道理:生命的意義在於合作

2020-12-22 辛木藍

生命真正的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社會的創新與進步是個體自我價值感的最高體現。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道,個體心理學家證明,所有個體生活中的大部分問題都屬於這三個範疇:職業、社會和性。而要解決人生的這三大問題,就需要學會貢獻與合作。

職業中的合作

兒童年時代的興趣、家庭和學校都對兒童未來職業的選擇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阿德勒說,孩子在十二歲到十四歲期間,往往會對自己日後的職業有隱約的認知。

小學時代,每個人不可避免都要寫一篇作文叫:我的理想。這個就是我們對職業最初的想像。

有的時候會看見小朋友玩過家家的遊戲,每個人都會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一定程度上,這些角色也是他們對自己喜歡職業的另一種呈現。

經常會在論壇裡看到有人說,是因為喜歡某某劇裡面的醫生、法醫角色,而在大學時選擇了相同的專業,做了同樣的職業。

由此可知,孩子對職業的興趣除了榜樣作用,或者自己的天賦使然,更大部分是學校家庭的引導。

在獲知孩子對日後職業的認知時,家庭學校要做的就是做正確的指引,讓孩子知道職業的選擇要以自己的興趣和價值目標為依據,而不是以哪種職業更高尚,哪種職業更有前途,哪種職業更賺錢為標準。

當下社會,很多家長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長大後生活得更好,經常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或者彌補自己的遺憾,而讓孩子去讀一個不喜歡的專業,從事一份自己不感興趣的職業。這很容易導致孩子對工作、對生活產生無意義感。

工作不應該只是謀生的工具。當一份工作讓人感覺有價值感,他才會願意與同事溝通合作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對工作抱以最大熱情的人才能精益求精,有所貢獻。

社會中朋友與夥伴的合作

跟自己感興趣的人成為朋友,是人類歷史最悠久的奮鬥目標之一。

人是群體動物,社會生活中,我們離不開人際交往。在學校與同學的交往,在社區與鄰居的交往,在公司與同事的交往。

童年時期,母親如果過於溺愛孩子,會讓孩子對母親產生依賴,孩子長大後,就很難與母親之外的人建立關係。

像時下人人吐槽的媽寶男,什麼事都需要問媽媽的意見,導致無法與她人建立親密關係,即使有親密關係,也難以長久。

極度孤僻的人無法在社會中生活下去,比如患孤獨症的孩子,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辦法正常與人溝通合作。

關係是你來我往,互相麻煩出來的。若一個人對他人不感興趣,也就不能學會與人相處。出現問題時,就傾向於不肯麻煩別人,不肯求助,會一個人處理所有的事,一個人消化所有的悲傷與孤獨。

我們都是通過與他人的交往來消除孤獨,獲得溫暖,獲得滿足感。

愛情與婚姻的合作

愛情與婚姻是人類對伴侶最真摯的貢獻。心靈相通、身體親密接觸、合力撫養孩子等,都是愛情的體現。愛情與婚姻的關鍵在於合作,這是為了維護社會利益,而不僅僅是維護丈夫與妻子的利益。

經濟學家薛兆豐說:結婚,就是辦企業,就是籤合同,辦的是家族企業。這與阿德勒的觀點不謀而合,婚姻的前提是合作。合作代表夫妻雙方地位平等,權利義務對等。

但在傳統上,女性早付出一點,生育、撫養孩子,照顧家庭,男性比較晚,一邊播種一邊收穫,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權利義務的不對等。

很多男性他們忽略了女性在家庭上的隱形付出,輕視犧牲了自己的成長做全職主婦的女性,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她們的付出,卻沒有給予匹配的尊重。地位的失衡,導致了合作關係的破滅。居高的離婚率,這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夫妻二人對彼此的興趣應超越對自己的興趣,這樣才能建立真正平等的夫妻關係。很多走進婚姻的人並沒有這樣的意識,或者一開始抱著這樣的觀念走進圍牆,總是走著走著就忘了初心。

相愛時,把另一半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熱情褪去,一方早早轉移了感興趣的目標,或移情別戀,或變成工作狂。婚姻不再是生活的重點,配偶的喜怒哀樂已全然視若不見。

可目標雙贏才是合夥辦企業的最終目標。只有始終考慮伴侶的切身利益,本著共同成長,互相成就的信念,親密關係才能長久維繫。

因此工作上能得到領導的賞識,收穫成就感,生活中能得到朋友的傾心相待,有著愉悅感,得到配偶的關心愛慕,感受到幸福,這是阿德勒所說的合作與貢獻,也是生活真正的意義。

我是辛木藍,願陪你歷人生,閱百味,做世俗賞花人!

相關焦點

  • 人生的意義在於合作|《自卑與超越》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古往今來,很多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對於這個問題,阿德勒在他的作品《自卑與超越》中同樣作了解答。阿德勒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師承弗洛伊德,並對精神分析法進行了創新。在《自卑與超越》中,他對人生的意義予以了探討。
  • 《自卑與超越》:合作,才能讓人超越自卑,理解人生意義
    有一些人因為自卑,變得毫無鬥志,鬱鬱寡歡;而另一些人,因為自卑,發憤圖強,提升了自信心,最終獲得成功。《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就是認為有自卑心理的人,應該積極地參與到社會活動之中,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從而理解生活,超越自卑,尋求人生的意義。
  • 《自卑與超越》: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所以,這本書最重要的內容,不僅包括自卑與超越,其實還有本書的第一章-生活的意義。真正的生命意義是什麼?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每個人對於生命的意義都有著不同的理解,沒有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的生活意義,只是較好的生活意義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而較差的則缺乏這些特徵。
  • 《自卑與超越》:發現真實的自己,過有意義的人生
    基於自身體驗,阿德勒寫出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有關個體心理學研究的經典作品,這並非一本純粹討論心理學現象的書,而是一本讓大家更好的了解自我、關注生命意義的作品。 讀完之後,感觸頗深。
  • 《自卑與超越》心理學之父阿德勒:走向輝煌人生,你需要有點自卑
    在我的慣性思維裡,認為自卑是一種負能量,直到阿德勒先生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阿德勒在書中說到:「誰都不能替代你過你的人生,誰都不能幫你真正的解決問題,但是擁有了勇氣,我們就有了克服困難的活力,超越自卑的強大內心,任何時刻都能成為你人生的新開始。」
  • 好書推薦 |《自卑與超越》--阿德勒
    那天下了課就到圖書館,借了這本《自卑與超越》,還記得當時一直讀到閉館才回去。」《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是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治人阿爾弗來特·阿德勒的著作之一。在該書中,阿德勒用簡明直白的語言闡述了個體心理學上的「人生意義」,以及如何超越「自卑感」。
  • 《自卑與超越》:自卑並不是壞事,它是成就卓越的源動力
    作者反覆強調:人的自卑是與生俱來的,每個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有自卑情結,也正是因為自卑,才促使人們對自身的認知,加快對自身缺點的彌補,對自身的成長反而是有進步意義的。所以,我們說自卑並不可怕,只要能客觀地認識它,超越沒有問題。
  • 心理學|《自卑與超越》揭穿的人生真相,只有靠「協作」解決
    在《自卑與超越》中,作者阿德勒與約瑟夫·坎貝爾的觀點不謀而合: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身上發現這樣一條行動線索:自下而上,從失敗到成功,從卑微的地位上升到優越的地位。這樣的行動線是從童年開始的,將蔓延至生命的末端。
  • 好書推薦|《超越自卑》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卻因先天性駝背而一直處於自卑的陰影中。但他不想被自卑所徵服。他進入了維也納大學,並成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的核心人物。他用自己的親身實踐超越了自卑,他告訴我們,自卑是可以戰勝的。
  • 自卑心理的形成與自我超越-走出心靈陰霾重見光明世界!
    由此會形成錯誤認知和行為,而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內在心靈本底層面的軟體系統中了病毒有關。只有通過不斷的對自我內在的軟體系統進行修正,清除病毒,人的思維和意識才會保持正常運轉。這就是對自我的超越。當一個人能夠超越了自我,自信也必然升起,人生命運也會自然隨之改變。 對此,我們就如何超越自我重塑自信,提供以下幾點思路:
  • 不要被書名欺騙,這是一本為人父母必須學習的書—自卑與超越
    這本書我看到過n次,都被我選擇性忽略,《自卑與超越》這個書名,讓我感覺是上個世紀的產物吧。這是我看到這本書真實感受,終於有一天我鬧書荒,再次看到豆瓣給我推薦,我半信半疑的打開了它。這是一本關於心理的書籍,是我太無知了,這本書的偉大在於無時無刻的認同,仿佛可以穿越到童年時代,時不時得讓我熱淚盈眶。
  • 人生必須面對的三大問題 |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人可以超越自卑,創造另一個自我
  • 卿語|人生的意義就在於追尋人生的意義
    許多人終其一生,都在找尋人生的意義。可在這世上,到底什麼才是我們活下去的意義?01在判定什麼可以充當答案時,問題的本質很重要。我們甚至可以說,難就難在提出問題,而不在於尋找答案。「人生的意義」這五個字,從語義分析的角度來講,可以分成「人生」和「意義」來分別進行探討。
  • 生命的意義在於自我超越嗎?——尼採對生命的看法淺析
    尼採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論自我超越》篇中說生命的秘密在於自我超越,以下是我對此的一些淺析。生命的範圍當然很廣,我相信尼採所指的生命主要是就動物包括人類而言的,因為動物的活動較植物更為劇烈,而他的生命學說的重要一條就是變動。
  • 俞敏洪:自卑比狂妄更糟糕,心理學大師阿德勒告訴你如何自信成長
    通過追求優越感來超越自卑感,是人類一種普遍行為,但能否實現真正的超越,關鍵在於採取的途徑和方式。三、確立人生意義,實現超越人人都在努力超越自卑,追求優越。如何實現真正的超越?阿德勒認為只有賦予人生正確的意義,才能實現真正的超越。生命的意義如同一個人生故事的腳本,決定了我們的發展方向。
  • 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自卑與超越 | 邦讀書
    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這個問題,早在八十八年前就被阿德勒進行了探討和回答。今天分享的這本書《自卑與超越》,其英文原標題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意思是:生活對你意味著什麼。中文譯本從其思想中提煉出最能表達的關鍵詞,自卑與超越,作為題目,成為個體心理學經典的著作。
  • 自卑與超越:生命所有問題幾乎都可以歸納在職業、社會和性的方面
    但是很多人為了掩蓋這個自卑,就用一種自大去掩飾自己,為的當然是不讓別人發現自己在意的這個自卑產生的源頭。就那上面說的老朋友家的孩子,那你如果直接去他面前說:孩子,你沒必要自卑啊,你身高是不高,可是你其它方面很優秀啊!你看拿破崙也不高,林肯也不高,用潘長江的話說,濃縮的都是精華。
  • 那些打不倒你的,必然會使你更加強大: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作者:瓊笛如果你是一個自卑的人,那麼我建議你一定要看看這本阿弗萊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在外人的眼中似乎已經擁有了光鮮亮麗又美好的生活,人生堪稱圓滿,可是在這樣的人心中,其實還是有著自卑的一面的。
  • 人生的意義在於體驗與經歷,生命的意義在於付出與奉獻(勵志)
    它把一生的翠綠與芬芳獻給了世人與大地;它把一生的絢爛與奪目獻給了季節與人間;待到它綻放遲暮,年華殆盡,生命枯朽,它又燃盡了畢生餘熱,把溫暖留在了塵世,溫潤了人心!它一生都是個踐行者,也是個奉獻者,它不遺餘力地向我們詮釋了人生的壯美,也向我們展示了奉獻的可貴!我敬重朝陽的豁達與熱情,開闊與包容。它終其一生,把光明撒向了大地,把溫暖和力量帶給了人間。
  • 《自卑與超越》: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而不只是靈魂伴侶
    阿德勒在其經典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就單獨列出一章來講述了「愛情與婚姻」,他認為,愛情與婚姻是平等的合作關係,男女雙方承擔同等的責任。阿德勒的這個觀點,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其現實意義,特別是對很多大齡青年以及婚姻不和諧的家庭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