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趙立波
題記:漢武帝劉徹是我國古代一位非常傑出的重要歷史人物,在位長達五十四年,佔西漢統治時間的四分之一。「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使漢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成為世界文明無可爭議的中心,而漢武帝的時代,也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值得自豪和展示的偉大時代之一。」《雄 漢武帝評傳及年譜》
他的性格和愛好多面而龐雜,他是文人、是軍事家,更是大漢範式的開拓者和完善者。他雄才大略又浪漫多情,晚年陷入秦始皇式的尋仙之路不能自拔。這個「膽汁質」的男人一生精力充沛,「內多欲而外施仁義」,他橫掃匈奴,建立赫赫武功,奠定了中華後世版圖。晚年性情大變,陷入憂慮,在人生最後的歲月他幡然醒悟,盡全力彌補挽救造成的損失。公元1863年前的今天,是劉徹出生的日子,謹以此文,向這位傑出的「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的漢武大帝致敬。
一、劉徹三十八歲之前他對帝國注入了強烈的個人色彩,基本完成了全部勾畫。
建元六年,對於二十二的劉徹來說是人生的最重要一年,他的祖母竇太后去世,使得他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時代。此前他人生的最大阻力不是如何反擊匈奴,不是面對大漢的地方貴族勢力,而是她白髮蒼蒼的祖母竇太后。二人之間的本質在於年齡差異的巨大鴻溝,老年人安靜保守,青年人熱血沸騰,勇於創新。然而,在這位老太的掌控下,大漢已經顯出疲態與乏力。此後的劉徹如同擺脫了桎梏,徹底將帝國的藍圖擺放在自己的掌心之中。38歲以前,他一舉完成了影響歷史的深遠舉措,第一,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從而確立了儒家在此後二千年獨尊的地位。第二、聽從主父偃的建議允許諸侯王將封地分給王儲意外的兒子或兄弟,這種「推恩」一舉分散了諸侯實力,從此再也沒有內政上的威脅。第三、對匈奴主動出擊,從根本上扭轉了漢代開國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通過三次大舉出擊匈奴,到公元前119年為止,基本解除了自漢高祖以來一直威脅漢朝北方的最大「外患」。 這三件大事全都是因為用人正確而取得的重大成果。
影視形象
在用人上表現出了魄力和虛懷若谷禮賢下士的風度。對百官之首的丞相給予特別的尊重,輔佐他的六位丞相無一人在相位上被處死或治罪,最嚴厲的處理則是免官。其次對於敢和他說逆耳之詞的臣下非常寬容,比如汲黯曾當面批評漢武帝「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效唐虞之治乎!」當時在場的公卿都以為汲黯會被處死,可是漢武帝當場並未大發眾怒,只是在退朝之後罵道:「汲黯這白痴實在太過分了!」,事後也沒懲辦汲黯。在培養人才上,他不拘一格錄用人才,提拔才能出色人物,「漢之得人,於茲為盛。」
38歲以前通過用人和此後在權力逐漸鞏固後,開創了許多跨越歷史性的重大舉措。此後陸續改兵制,設刺史,統一貨幣,專管鹽鐵,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和創製,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而且體現著法家之「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政治制度,成了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範式。對外關係上,制訂了目光遠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二、漢武帝為何敢對匈奴接連發動十五次遠徵戰役?與霍去病聯袂打出大漢國威。「武」字,作為其身後諡號,完全表明了他的軍事方面功業最為顯赫。「仰思帝之雄才大略,正在武功。」
漢匈戰爭,是漢武帝一生中最輝煌壯烈的詩篇。自馬邑之戰到徵和三年發起最後一次燕然山遠徵,四十餘年之間,漢武帝傾全國之力,發動了對匈奴十五次遠徵。其規模之大,氣魄之雄偉,在世界軍事史上都屬於罕見。其中尤以元狩四年漢匈漠北大戰最為慘烈。
「驃姚」,意為勇敢快速敏捷,而霍去病的最大兩亮點就是千裡奔襲閃電式。在第一次出徵匈奴作戰中,霍去病運用突破重點,猛烈攻擊的戰術,率領八百勁旅,並敢於遠離主力數百裡,以迅即的動作,奔襲匈奴後方首腦部分,取得大勝。在這次閃電戰爭中,只有18歲的霍去病首次出徵,並取得了輝煌戰績。「斬首虜二千二十八級,得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捕季父羅姑比。……封去病為冠軍侯。」此後霍去病猶如一顆璀璨的將星在大漢的天空中瞬息騰空,光耀無比,成了其舅父衛青後漢朝最強勁的戰將。
衛青影視形象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任命20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統帥1萬精銳騎兵,進取河西走廊地區的匈奴,這是作為統帥的戰略家漢武帝最大的手筆,而霍去病無疑成了他手中最鋒利的刀子。此為了從根本上解除邊患,漢武帝制定了向「河西走廊」匈奴諸部落進攻的新戰略。「河西走廊」是蒙古高原和青海高原之間的一條通向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早在秦漢之交,匈奴就佔領了這一地區,由渾邪王和休屠王兩部統治,藉此控制西域各國,並與南面的羌人結合,從西部構成了對漢朝的嚴重威脅。
因此奪取河西,對漢武帝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霍去病率領一萬騎兵,西出秦隴,實行奪取河西計劃的第一步。在進軍河西的作戰中,霍去病所率領的騎兵穿山涉水,長驅直入,奪關破塞,轉戰六天,深入敵境千餘裡,如同一把匕首插入匈奴腹地,至此霍去病全面改寫了漢代騎兵每戰必潰的歷史。
此後霍去病深入到匈奴王領地,斬殺折蘭王、盧侯王、執渾邪王子、相國、都尉、獲首虜八千九百餘級,漢武帝得到捷報加封霍去病兩千戶。這年夏天,霍去病與公孫敖領數萬騎出隴西、北地(今甘肅慶陽西北)二千餘裡,過居延海、攻祁連山,得胡首虜三萬餘人,裨小王以下七十餘人。漢武帝得報加封霍去病五千四百戶,其餘人員論功行賞。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戰,霍去病兩次出奇兵,千裡奔襲,斬殺匈奴三萬八千餘人,渾邪王歸降霍去病又斬殺不願歸降者八千餘,總計四萬六千餘人;又接受歸降四萬人。至此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右部勢力被完全摧毀,打開了經營西域的通路。至此匈奴遭受到重大慘敗,丟掉了大片的牧場和祁連、焉支山。曾經猖獗狂妄的匈奴在霍去病的強勢攻擊下唱出了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番息;失我焉支善,使我婦女無顏色。」一時之間,帝國君臣二人的互相配合下,將河西走廊的戰略徹底貫徹實行,此外,霍去病的這次進軍路線,是由隴西狄道西北上,約在今蘭州西渡河,再過烏逆水,從山北麓西行,最終到達焉支山而返,這條路基本就是漢代絲綢之路東段的一部分,正因此,霍去病的功業實在堪稱壯觀,這個才只有二十歲的將帥實在打破了冷兵器的多項記錄。
衛青影視形象
三、漢武帝的遺產,一生治理創造璀璨的天漢,晚年幡然悔悟,以巨大勇氣向帝國發布《罪己詔》。
公元前86年,漢武帝劉徹明顯衰老了,與早年的精力充沛相比,這個主宰帝國浮沉半個世紀(54年)的男人,與所有老年人一樣開始喜歡追憶過去。從帝國的開始到未來不可預見的趨勢,他的一生雖然作為極多,歸根結底主要做了五件大事:一是打退了匈奴對中原的入侵,中華民族獲得了舒緩的生存空間。二是變古創製,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體現法家「以法治國,不避親貴」的體制,這種傳統,成為此後兩千多年的中華帝國制度的範式。三是將儒學提升為國家宗教,建立了一套以國為本的意識形態。四徹底廢除西周宗法制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一套新的行政官僚制度。五世設計制訂目光宏大的外交戰略,並通過文治武功使漢帝國成為當時亞洲大陸的政治和經濟軸心。
在中國歷史上,漢武帝是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從16歲即位開始,他的思維就超越了長城屏障以內的漢帝國的有限區域,將目光投向了遼闊的南海和西域。「武帝雄才大略,非不深知徵伐之勞民也,蓋欲復三代之境土。削平四夷,盡去其患,而量力度德,慨然有捨我其誰之想。」《清吳裕垂論漢武帝》
早在元朔元年的詔書中,漢武帝便表達了他的哲學觀:「朕聞天地不變,不成施化;陰陽不變,物不暢茂。」此後他又將這種理論引向帝國治理的深入「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這種發展的眼光和以變化應對變化的思想,一直讓漢武帝的精神世界表現得相當活躍而富有神採。
然而自然規律是任何人不能抵抗的,當英雄頭上生出白髮,額上堆出皺紋後,早年的壯志雄心到了晚年讓他變得有些力不從心。也正因此,他希翼長生之術和好神仙。五十多年,「是西漢王朝鼎盛時期,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蓬勃發展時期」,「同時,也耗盡了文、景以來府庫的餘財,加重了農民的困苦。」《中國史綱要》成長的路上需要付出代價,一個國家也是如此。
四、漢武帝的性格側面,文學才能罕有匹敵,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膽汁質」的男人註定不甘於寂寞,甚至排斥單一的生活方式,這種性格會讓人不斷挑戰嘗試新的目標。汲黯批評他「多欲」,生動描述了這個男人好動的性格走向,並且他的性格側面往往伴隨著高強度的追求產生了「浪漫主義」。 翦伯贊描述漢武帝說:「說到漢武帝,會令人想他他生長得怎樣一副嚴肅的面孔?實際上,漢武帝是一位比較活潑、較天真、重感情的人物。他除了喜歡窮兵黷武以外,還喜歡遊歷,喜歡音樂,喜歡文學,喜歡神仙。漢武帝,是軍隊最英明的統帥,又是海上最經常的遊客,皇家樂隊最初的創立人,文學家最親切的朋友,方士們最忠實的信使,特別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他絕不是除了好戰以外,一無所知的一個莽漢。」
漢武帝身上的「文治」相當了得。他的周圍集聚了當時一流的文士,這些人在中華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位置。雖然漢武帝的作品只保留下來七八篇,卻被歷代評論家高度推崇,稱讚其意境「壯麗鴻奇」。此外在漢武帝的情感世界中內心相當柔和細膩,從童年的「金屋藏嬌」的青梅竹馬的承諾,到他喜歡的李夫人的早亡讓他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由於思念過度,讓人畫了圖像掛在甘泉宮中,甚至他採用了所謂的「招魂」方式,以求再見一面。他將這種思念寫了《李夫人歌》,堪稱大漢版的《長恨歌》,老淚縱橫的感傷讓後來的班固感動得收入自己的《漢書》之中。後世有人認為漢武帝不但「在中國文學史上應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與同時代的詞賦家相比,其詞賦的成就僅在司馬相如一人之下,而超過其他賦家。」
他頻換更換年號,無不折射出性格與浪漫的特徵。
武帝影視形象
漢武帝曾四年用「天漢」為年號,繼承了「維天有漢」的思想,從閩粵崖直到川黔滇,從于闐阿爾泰到黑吉遼,他用了數十年勾畫出兩千年中華大地的基本輪廓,這個帝國的耀眼光線「由鹹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產成了漢文化影響覆蓋的一大文化圈」。
漢武帝到了晚年對形勢發生了許多誤判,當生命盡頭來臨時,他幡然悔悟,以巨大勇氣下發「罪己詔」,一個「悉皆罷之」,讓大漢從疲憊走向生息。為了保證他的江山不被變色,避免呂后「母壯子幼」再度出現,將心愛的鉤弋一同「帶走」,他做了他所能想像到出現一切危害的防止措施。晚年的漢武帝最大的困擾是親情關係的處理,這也導致了聽信江充的讒言,「坐而死者前後數萬人」《漢書》最終將太子迫害致死。老來喪子竟是他一手鑄成。「上憐太子無辜,乃作思子宮,為歸來望思之臺於湖。天下聞而悲之。」《漢書》
漢代疆域
情感上的刺激讓漢武帝一夜之間便衰老下去,加之各地發生小規模起義,此前他最寵愛的李夫人之兄,漢武帝一手提拔起來寄予厚望的李廣利親信將領竟然投降匈奴。這些一連串的事件,對這個暮年的漢武帝強烈精神打擊。雖然年邁多病,其精神世界依舊強大自信,公開下發《罪己詔》表示今後不再做勞民傷財的事,「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一個悉字表明了漢武帝晚年自新的勇氣。
從不再迷信神仙后,下詔書強調「力農」,恢復農業生產。這個在班固看來「下哀痛之詔,豈非仁聖旨所悔哉!」的詔書是需要強大勇氣的。與帝國的責任和交接來比,感情輕如鴻毛。為了讓他的少子劉弗陵能夠避免「母壯子幼」,他決然將心愛的女人賜死,「往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汝不聞呂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資治通鑑》
他甚至天真地要將所有的難題在生命最後一刻予以解決,以換取子孫後代的「一勞永逸」。「吾當其勞,以逸遺汝,不亦可乎!」
雖然如此構想,但他終究比秦始皇要清醒許多。漢武帝和群臣飲酒,對大家說:「漢有六七之厄,法應再受命……」群臣進曰『陛下安得亡國之言,過聽於臣妾乎?』上曰:『吾醉言耳!然自古以來,不聞一姓遂長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漢武帝對一姓江山如此豁達認識,可知其真正的智慧與超脫。漢武帝絕不是一個超俗絕世的聖者完人。他好色、 驕傲、虛榮、自私、迷信、奢侈、偏執,普通人性所具有的一切弱點他幾乎都有。這才是他的真正「偉大」之處,平凡的人性加上勇毅的作為,和幡然的悔悟,讓他最終超越歷史,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偉男子,一個機智超群的智者,一個勇武剛毅的戰士,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一個讓漢庭宮闕女人為之又恨又愛的男人。
漢代重要史記
漢武帝曾四年用「天漢」為年號,繼承了「維天有漢」的思想,從閩粵崖直到川黔滇,從于闐阿爾泰到黑吉遼,他用了數十年勾畫出兩千年中華大地的基本輪廓,這個帝國的耀眼光線「由鹹海、蔥嶺、興都庫什山脈直到朝鮮半島,由貝加爾湖到印度支那,則擴產成了漢文化影響覆蓋的一大文化圈」。《漢武大帝新傳》 「漢武帝雄才大略,開拓劉邦的業績,晚年自知奢侈,黷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詔,不失為鼎盛之世。」
他是當時可以放到世界級的偉人,他能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其一生武功成就,則足以使西方漢尼拔、亞歷山大、拿破崙等馳騁與疆場的將帥黯然失色,他的功業如同天上之銀漢燦爛,成了宇宙之間照亮華夏文明前行的路燈。偉大和天才是無法描畫的,是難以置信的,以通常普通標準衡量,更是無法用世俗尺度去評估的,如山川覆蓋積雪,如蒼穹飄蕩白雲,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歷史和英雄們的仰望。
參考資料《漢書》、《漢武帝傳》、《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