蠍子基因組圖譜繪就

2021-01-08 科學網

 

昨日(11月2日),武漢大學傳出消息:由該校領銜並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全球生物量最大的蠍種——馬氏正鉗蠍(俗稱東亞鉗蠍)的基因組測序,由此揭示了蠍子這種獨特的節肢動物適應模式。

 

該研究成果10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國際權威雜誌《自然》子刊之一),武大李文鑫教授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李亦學研究員、李軒研究員是共同通訊作者。

 

蠍子是一類特殊的節肢動物,歷經了4億多年的生存與進化。它的毒液中,包含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毒素組分,全世界每年被蠍子蟄傷的人約有120萬左右,其中部分致死。

 

此次完成的馬氏正鉗蠍基因組測序,預測了32016個蛋白質編碼基因,並分析闡明了蠍子的捕食、夜間行為、感光與解毒等重要遺傳特徵的分子基礎,從而揭示了蠍子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環境的適應性機制。

 

馬氏正鉗蠍在我國已有2000餘年的藥用史,被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中風、癲癇症和慢性疼痛等疾病。蠍子毒液中的許多活性成分,已成為現代生物藥物開發的重要資源。該成果揭開了蠍毒素的多樣性「面紗」,有助於開發利用。 (來源:楚天金報 韓曉玲 楊欣欣)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斜紋夜蛾精細基因圖譜繪出
    斜紋夜蛾精細基因圖譜繪出 2017-09-29 科技日報 雍黎 【字體:大 中 小】 該研究成果揭示了斜紋夜蛾的高質量基因組精細圖譜,以及群體變異圖譜和基因表達圖譜,可為其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據論文第一作者、西南大學家蠶基因組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程廷才副教授介紹,斜紋夜蛾又稱東方夜蛾,是一種多食性和暴食性的農業害蟲,危害近100科的300餘種植物,主要分布於亞洲和大洋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 武大首繪蠍子基因圖譜 揭蠍毒神秘面紗
    日前,由武漢大學領銜,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對全世界生物量最大的蠍種——馬氏正鉗蠍(俗稱東亞鉗蠍)的基因組測序。由此在國際上第一個揭示了蠍子這一種獨特的節肢動物適應模式,並為尋找新的蠍毒功能分子甚至藥物開發提供了可靠依據。
  • 科學網—高質量核桃基因組圖譜繪製成功
    核桃基因組圖譜   裴東供圖 本報訊 核桃是世界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珍貴用材樹種,核桃堅果位居世界「四大堅果」之首。 近日,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研究所聯合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和西藏農牧科學院開展了核桃基因組深入研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植物生物技術雜誌》(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 武漢大學領銜完成首個蠍子基因組測序
    昨日獲悉,美國《科學》雜誌及其國際性非營利出版機構AAAS(美國科學促進會)剛剛評選出2013年度「具有重要意義的基因組學研究」,由武漢大學領銜完成的「馬氏正鉗蠍基因組測序」入選。對該項研究的評價指出:蠍子是眾所周知的活化石。馬氏正鉗蠍基因組含有3.2萬多個蛋白編碼基因,比人類多1萬個基因。
  • 港中大破解鼻咽癌全基因組圖譜
    據新華社香港3月7日電 香港中文大學7日宣布,該校醫學院研究人員成功破解鼻咽癌的全基因組圖譜,這一突破性發現有助評估鼻咽癌病人的預後情況,並向鼻咽癌的個人化治療邁出一大步。 鼻咽癌是華南地區常見的癌症,也是一種極具侵略性的頭頸癌。據介紹,鼻咽癌大多與感染EB病毒相關。由於缺乏早期病徵,60%至70%患者於確診時已屆晚期,治療效果較差。
  •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7 13:39:49 德國哥廷根大學Nils Stein等研究人員合作繪製出大麥的泛基因組圖譜。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聞—科學網
    (左)雄性雉雞,(右)雌性雉雞,雉雞外形具有明顯的性別差異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孟和團隊採用多平臺策略成功地構建了染色體層級的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同時,雉雞基因組數據也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上公開。   雉雞也稱環頸雉,俗名野雞或山雞。雉雞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狩獵用鳥,也是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養殖量最高的特種珍禽。雉雞屬於性二態鳥類,常作為性選擇研究的重要模型。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完成了大口黑鱸染色體水平基因組精細圖譜的繪製和遺傳解析,研究論文正式發表於國際重要學術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圖1)。
  • 諾禾致源項目組:第一個中國前列腺癌隊列的基因組及表觀組圖譜
    伴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對前列腺癌展開了多項深入研究,確定了前列腺癌的基因組圖譜特徵,鑑別出了許多潛在的驅動事件。但目前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基於西方人群。考慮到東西方人群在前列腺癌上潛在的差異,研究團隊從多組學層面揭示了中國人群前列腺癌特有的分子特徵,為中國前列腺癌人群個性化治療提供數據支撐和理論依據。該研究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中國人群前列腺癌隊列研究。
  • 苦蕎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苦蕎如何傳向世界
    近日,記者從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獲悉,該所特色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牽頭聯合國內外10餘家科研單位,對來自14個國家的510份苦蕎核心資源的全基因組進行重測序,構建了苦蕎基因組變異圖譜,揭示了苦蕎的起源和傳播馴化路徑,明確了我國西南地區作為全世界苦蕎多樣性中心和栽培苦蕎起源馴化中心的獨特地位。
  • 中國破譯深紋核桃全基因組
    本文轉自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科技日報雲南楚雄2月2日電 (記者馬波)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副主任李唯奇博士2日在雲南楚雄摩爾農莊生物科技開發公司向媒體發布:由他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與廣州基迪奧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完成了我國首個深紋核桃全基因組測序,繪製出核桃基因組圖譜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在我國啟動,將在三年內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這一計劃將在3年內,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 Cell Stem Cell:人類基因組3D圖譜的大作用
    圖片來源:www.msu.edu2015年12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Cell Stem Cell上的一項研究論文中,來自懷特黑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的DNA環的圖譜
  • 華大海洋聯合發表匙吻鱘基因組染色體圖譜
    近日,華大海洋聯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次成功破譯了鱘形目、匙吻鱘科、現存唯一物種匙吻鱘(Polyodon spathula)的全基因組序列,構建了首個匙吻鱘高質量染色體圖譜,揭示了鱘魚特有的全基因組複製事件、早期脊椎動物的染色體進化和骨骼礦化機制
  • Nature重磅 I 諾禾致源項目組:第一個中國前列腺癌隊列的基因組及...
    伴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對前列腺癌展開了多項深入研究,確定了前列腺癌的基因組圖譜特徵,鑑別出了許多潛在的驅動事件。但目前幾乎所有的研究都是基於西方人群進行的,考慮到東西方人群在前列腺癌上潛在的差異,開展大規模的中國人群隊列研究,進一步揭示中西方不同人種基因組特徵顯得尤為重要。
  • 決戰基因組內幕:克雷格·文特爾的傳奇 - 東方網
    文特爾有剽竊之嫌隨著6月26日柯林頓在白宮宣布人類基因組草圖完成,克雷格·文特爾簡直成了很多美國人心目中的上帝,一些敬慕者和他的股東也把他看成是破譯基因之謎的科學怪才。兩年前,文特爾宣布成立塞萊拉基因組公司,並親任公司總裁和首席科技官。正是得益於他的遠見卓識,塞萊拉公司才有膽量宣稱他們在人類基因組破譯方面走在了其他組織的前面。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在小白菜基因組及其重要形態性狀進化分子基礎...
    該研究發布了不結球白菜(小白菜)的高質量基因組,首次揭示了基因組結構變異在白菜類蔬菜重要性狀進化和選擇中的重要作用。  白菜類蔬菜包括結球白菜(大白菜)、小白菜、菜心、蕪菁和油用白菜等,其中大白菜和小白菜是我國傳統的重要蔬菜作物,約佔蔬菜種植面積的15%,是名副其實的「當家菜」。
  • 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首次發布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何業華帶領的李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研究團隊首次正式發布了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基因組圖譜,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Gigascience上。研究團隊綜合利用PacBio和Illumina測序及Hi-C技術,在國際上首次獲得了達到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中國李參考基因組序列。組裝後的中國李基因組大小約284.2 Mb,其中274.4Mb的序列被錨定在8條染色體上,scaffold N50 為32.3Mb,contig N50為1.8Mb,BUSCO分析結果為95.70%。
  • 中國「十大名花」基因組研究的最新進展(上)
    研究者通過101×二代數據和光學圖譜數據,組裝的梅花基因組大小為280Mb(Contig N50=31.77Kb),並將83.9%的序列錨定在8條染色體上。結合現有數據,研究者成功構建了薔薇科的9條原始染色體,並描繪了3個主要亞科的染色體融合、分裂及部分複製等。結合轉錄組數據與比較基因組研究,研究者進一步揭示了梅花寒冬開花機制、細菌感染免疫應答、花香生物合成等特性的分子機制。
  • 夏慶友教授團隊構建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
    該研究首次構建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篩選平臺,並運用該平臺建立了家蠶全基因組編輯細胞文庫,篩選鑑定出家蠶具有代表性的必需基因等。這一研究對於功能基因組學和動植物品種改良具有重要價值。該研究團隊成員馬三垣副教授說,學校於2004年在全世界率先完成家蠶基因組圖譜解析,使家蠶成為較早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一。隨後又相繼建立了一系列家蠶功能基因組研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