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1月2日),武漢大學傳出消息:由該校領銜並與上海生物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完成了全球生物量最大的蠍種——馬氏正鉗蠍(俗稱東亞鉗蠍)的基因組測序,由此揭示了蠍子這種獨特的節肢動物適應模式。
該研究成果10月1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國際權威雜誌《自然》子刊之一),武大李文鑫教授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李亦學研究員、李軒研究員是共同通訊作者。
蠍子是一類特殊的節肢動物,歷經了4億多年的生存與進化。它的毒液中,包含有各種不同類型的毒素組分,全世界每年被蠍子蟄傷的人約有120萬左右,其中部分致死。
此次完成的馬氏正鉗蠍基因組測序,預測了32016個蛋白質編碼基因,並分析闡明了蠍子的捕食、夜間行為、感光與解毒等重要遺傳特徵的分子基礎,從而揭示了蠍子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對環境的適應性機制。
馬氏正鉗蠍在我國已有2000餘年的藥用史,被用於治療類風溼關節炎、中風、癲癇症和慢性疼痛等疾病。蠍子毒液中的許多活性成分,已成為現代生物藥物開發的重要資源。該成果揭開了蠍毒素的多樣性「面紗」,有助於開發利用。 (來源:楚天金報 韓曉玲 楊欣欣)
更多閱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