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曹操憤怒地殺了楊修,卻放過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

2020-12-26 騰訊網

曹操向來能用人唯才是舉,因此曹操身邊總是人才濟濟。然而,曹操有一個缺點:他太多疑,不完全信任任何人。曹操本人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非常妥帖地詮釋了他的這一性格特點——「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

曹操當年逃亡到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因為呂伯奢出去買酒招待他,卻沒有告訴他,便懷疑呂伯奢是去想告密了,所以殺死了呂伯奢一家。曹操心愛的兒子曹衝去世後,曹操下令殺死周不疑,周不疑生前與曹衝關係密切,曹操擔心之後的周不疑會沒人能控制。

同樣,楊修和司馬懿都是很有才華的青年才俊,但楊修恃才傲物,傲慢自大,司馬懿志向遠大,不甘屈服於他人。曹操雖然重視人才,但他不會讓人才威脅到自己的利益。那為什麼老謀深算的曹操要殺楊修而不是司馬懿呢?

我們逐一來進行分析。雖然楊修很有天賦,但他太自大了,認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自己。我們先來看看楊修做了什麼讓曹操厭惡。曹操在一個新建的院子的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當其他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時,楊修猜到了這是「闊」的含義,讓人們建造一堵牆來遮擋它。曹操雖然寫了一個「活」字,但他心裡必不想他人實透,而楊修恰恰是一個自己看出來了就想要告知他人,以贏得讚許的目光的人。

第二個是「一盒酥」。當時曹操把一盒酥放在桌子上。結果,楊修看到它的時候,他直接拿起來分享給其他人。他認為曹操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曹操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但同樣的,曹操並不想讓別人真的看出來,而楊修不知道的是,他這樣的行為讓曹操更厭惡他。

最後是雞肋事件。當時,曹操在戰爭焦灼的階段猶豫是放棄還是繼續的時候,把軍隊晚上通行的暗號叫做「雞肋」。但楊修從雞肋中知道曹操的猶豫,但是他認為曹操最終還是要撤退了,所以就讓軍隊開始收拾了。

曹操巡視時,見軍容不整,就命人去調查這是怎麼一回事,後來發現是楊修自作主張。這是一個擾亂軍隊士氣的重大事件,按照軍隊守則必須嚴格執行。曹操再也無法容忍楊修的所作所為,直接將他殺了。

為什麼楊修被曹操殺死?因為楊修過於自以為是,他常常不加掩飾地揣摩曹操的想法,不經允許就作出決定,並且對自己的猜測沾沾自喜。但這在曹操眼裡恰恰是不能夠容忍的。試問哪一個領袖會喜歡一個經常揣摩出自己心思下屬,更別說生性多疑的曹操了。

我們再來看司馬懿,司馬懿很有才華,但他知道低調,沒有讓曹操抓住他的把柄。司馬懿初入朝廷時,以殘疾為由拒絕做官。這表明他沒有野心,只想平靜地生活。他多次被召見去輔佐曹丕。他當謀士時,也在曹丕身後保持低調,讓曹丕為自己遮風擋雨。雖然他給曹丕提了建議,但他沒有讓別人知道,所以說司馬懿是比較懂得為人之道的。

這也是司馬懿能夠在曹操的控制下生存下來的時期。雖然曹操看到了司馬懿的野心,但他認為他的兒子曹丕有能力來控制司馬懿。因此最終沒有殺死他。之後,司馬懿被留下來幫助曹丕實現統一大業。

可惜曹操沒有料到他的兒子和孫子會英年早逝,如此一來司馬懿活到最後,在高平陵之變後,整個曹氏家族都被推翻了。

人們常說金子總會發光,但是太亮的金子不僅不會帶來幫助,還會帶來潛在的危險。楊修和司馬懿就像是閃亮的金子,但不同的是,楊修不知道如何去收斂,反而發出更耀眼的光芒,他不知道如何保持低調,所以落得悽慘的下場。

而司馬懿知道,就算是金子也需要保持低調,這樣才能夠討得歡心,便於貼身收藏。這也是司馬懿活到最後的原因。

曹操之所以殺了楊修,而放過了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比楊修在為人處事方面更加識大體,也可以說他們的性格,他們的格局間接決定了他們最後的結局。

相關焦點

  •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要殺楊修,留下司馬懿?
    如果問曹操為什麼臨死前為何斬殺楊修,而留下了司馬懿?這的確是值得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上層人物可以在曹操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成就大業!而普通人物,則可以從司馬懿和楊修的為人處世中,找到怎樣做,才能找到聰明轉型成睿智的方法!從而使自己的人生變得睿智,而更好!楊修為什麼會死曹操與楊修生活的那個時代,天下軍閥割據連年混戰。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已經17歲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司馬懿自率太尉蔣濟等勒兵出迎天子,駐紮在洛水浮橋。派人上奏章給皇帝陳述曹爽之罪。對於曹爽來說,最終放棄了抵抗。於是,曹爽請免職,隨曹芳回京。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馬懿派兵包圍。司馬懿違背諾言,以謀反的罪名殺曹爽及其黨羽何晏、丁謐、鄧颺、畢軌、李勝、桓範等,並滅三族。因此,司馬懿贏得了高平陵之變的勝利,從而掌握了曹魏大權。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曹魏老臣為何都不勤王?專家:時間太特殊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皇帝和曹爽一行人去高平陵祭奠先帝,都城裡沒人,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事變,一手掌控住了曹魏的軍政權力,自此曹魏名存實亡。司馬家的勢力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發展後日益壯大,司馬炎即位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曹操臨死前,為什麼放過司馬懿,反而將楊修斬首?原因並不簡單!
    鼺攳頪戧騖靂侷敞輅搵酙鯍怹婯厗鴼紜惛哂貨辮崪鏚銼賫眥荽褷榴鰅鼮塦拉佚嬔涏奀獉諫餛浤贑覇鵃破奄儺緂纃叄根據《魏略》相關資料記載,司馬懿非常好學,而曹操之弟曹洪自認為才疏想要請教司馬懿,不過司馬懿卻不屑於曹洪來往,最終曹洪將此事上書曹操,曹操知道後,便徵招司馬懿前去,後來曹老闆,很快便發現司馬懿有一副「狼顧之相」,從此對他特別忌諱。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像賭命
    公元249年發生一件大事,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奠定日後司馬炎竄魏的基礎,但這次政變對他來說,是一次十分兇險的冒險,不但自己勢力和曹魏大將軍曹爽的勢力懸殊,就算主動發動攻勢,直到最後一刻才能取勝。怎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如果比對一下雙方的軍事力量,就可以知道他實在贏得僥倖。
  • 曹操為何容奪權的司馬懿,卻容不得輔助曹植的楊修,這點不容忽視
    戰亂年代君主都珍惜謀士,源於這樣的原因,所以楊修和曹操的關係非常和諧,但遺憾的是楊修始終沒有參透「伴君如伴虎」這句古話。因為太自負經常當著曹操的面就炫耀自己的才學,甚至在和曹操比試的時候,也絲毫不讓步總是要表現的自己更加聰慧,於是在他人生事業最輝煌的時候,就慘遭曹操殺害,但為何曹操能夠對自己有真正威脅的司馬懿都能忍受,為何偏偏就容不下楊修,可見楊修並非是單純因為自作聰明而亡,那真實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 沒有兵權的司馬懿何以能發動高平陵政變,開創百餘年晉朝基業?
    高平陵之變中站隊司馬氏的元老——蔣濟曹爽玩弄軍事觸及司馬懿禁地司馬懿一生許多時間都在帶兵打仗,軍隊是其傳統勢力範圍。如果說曹爽把持尚書省還只是令其憤怒的話,那隨意染指軍隊則等於觸及其禁地了。然而,太后搬到安保級別相對不高的永寧宮居住,竟極大便利了司馬懿後來發動高平陵之變。這恐怕是曹爽始料未及的事情。當年的第三件大事,則是司馬懿抱病在家,不再幹預朝政。以其外寬內忌的性格,一旦借病停止溝通,也就意味著他與曹爽的關係再無修復之可能。那麼,老爺子賦閒在家幹什麼呢?按史書說法是悄悄在做準備。
  • 曹操為何要置楊修於死地?再說「楊修之死」
    曹操為何一定要殺楊修,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是曹操嫉賢妒能,加上楊修又頗為輕狂,屢屢猜破曹操的心思,所以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羅貫中之所以要這麼寫,當然是為了「黑」曹操一把,為自己的小說主旨服務,這個自然是一種藝術化的處理,並不是歷史的真實。
  • 高平陵之變時,郭太后為何支持司馬懿,而不是曹爽呢?
    就三國時期的高平陵之變來說,司馬懿之所以能擊敗曹爽,就離不開郭太后的支持。嘉平元年(249年),太傅司馬懿以郭太后名義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掌控曹魏大權。也即郭太后的支持,讓司馬懿可以名正言順的發動兵變。那麼,問題來了,高平陵之變時,郭太后為何支持司馬懿,而不是曹爽呢?一郭氏(?
  • 高平陵之變後,曹家還有奪回政權的機會嗎?
    喜歡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高平陵之變是司馬氏實現野心的開始,為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定了根基。那麼,此次政變之後,曹家還有奪回政權的機會嗎?答案很明確,沒有。除非曹操再生,他的那一批忠臣良將在世。咱們先來了解一下高平陵之變是怎麼回事兒。
  • 歷史上的今天:199期—高平陵之變
    在1772年前的今天,249年2月5日(農曆249年1月6日),司馬懿發動政變控制洛陽。魏帝曹芳和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等至高平陵(今河南洛陽東南大石山)去祭掃魏明帝曹睿的陵墓,史稱「高平陵事件,高平陵之變,高平陵政變」。249年2月5日(曹芳嘉平元年正月初六日,距今已1770年)司馬懿以皇太后的名義下令緊閉洛陽所有城門,佔據武器庫,退兵治水浮橋;命司徒高柔假節行大將軍事,佔領了曹爽的兵營;大件王觀執行中領軍事,佔據了曹懿的兵營。
  • 高平陵之變前,曹爽為何能壓制司馬懿十年之久?他靠的是什麼?
    嘉平元年(249年)正月,魏帝曹芳離開洛陽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今洛陽汝陽縣大安鄉工茹店村),大將軍曹爽、中領軍曹羲、武衛將軍曹訓均從行。面對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司馬懿乘機上奏郭太后,請廢曹爽兄弟,從而發動了高平陵之變。
  • 楊修,一個最懂曹操的人,為何卻死於非命?
    魏蜀吳三分天下,其中當屬曹操勢力最大,他不僅在官渡之戰擊敗袁紹,盡取冀、並、幽、青四州之地,還藉此一統黃河以北的土地,成為最大最強的諸侯。
  • 曹操為何討厭楊修
    要知道曹操是漢末權相,就是以善耍陰謀著稱於世,楊修在曹操面前賣弄小聰明,無異魯班面前舞大刀。真是貽笑大方。曹操一直都很有心機,不然也不會主政東漢朝局,你看他殺伏完,殺伏皇后,殺董貴妃,殺董承,一路儘是除異己,鞏固自己的統治。史稱曹操為治世之良臣,亂世之奸雄。
  • 高平陵之變,為何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你也不看看曹爽實力有多強
    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是三國後期的一件大事,由此揭開了三家歸晉的序幕,不過此次政變說到底是司馬懿的一次軍事冒險,而且是風險極大的那種,因為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司馬懿遠不是曹爽的對手,最後一刻才險勝,那麼為何說司馬懿是險中求勝?
  • 司馬懿蠶食曹氏江山時,為何曹操當年的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呢?
    談到三國最後的贏家,那便不得不提及司馬懿家族。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僅用了三千死士,幾天時間便成功擊敗曹爽,奪取了曹魏最高政權,竊取了曹操所開創的大魏江山。因此,許多人就有疑問,司馬懿發動之變時,曹操當年那些老部下呢?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誅殺曹爽,王凌討伐司馬懿,兵敗慘死
    司馬懿趁機發動高平陵政變,控制了京城洛陽。隨後,司馬懿誅殺了大將軍曹爽兄弟及其黨羽三族,當時,曹氏宗族大將曹休和曹真都已去世,無人能制衡司馬懿。司馬懿篡權後,大肆殺戮,引起王凌不滿,王凌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允就是離間呂布和董卓,唆使呂布誅殺董卓的那位。
  • 楊修究竟為什麼被殺?
    曹操怕有人暗中謀害自己,常常吩咐左右的人:「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時,你們千萬不要靠近我。」一天,曹操白天在帳中睡覺,被子掉在了地上。一個近侍慌忙地把被拿起給曹操蓋在身上。曹操突然起來拔劍就把這個近侍給殺了,然後又上床睡覺。過了好久才起來,假裝驚訝地問:「誰殺了我的近侍?」大家如實說了。曹操痛哭,命令厚葬這個近侍。
  •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高平陵之變中的曹魏元老
    但他們的不滿並沒有表現為馬上採取反抗行動,而是在高平陵之變中,他們採取了與司馬懿合作的態度。也因此,包括田餘慶在內的魏晉史專家中,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高平陵之變本質上就是汝穎文士集團在對曹魏政權控制權的爭奪中,對譙沛軍功集團的勝利。其實不然。
  • 曹操發現了司馬懿有狼顧之相,為何不派人制約,或者乾脆殺了他
    意思就是說:司馬懿是不甘心做為人臣的,一定會幹預我們的家事。曹操的言外之意就是叫曹丕防備司馬懿,但這裡有個問題,曹操為什麼不自己解決這個隱患,派人制約,或者乾脆殺了司馬懿,不就解決了,而非要讓曹丕防著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