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向來能用人唯才是舉,因此曹操身邊總是人才濟濟。然而,曹操有一個缺點:他太多疑,不完全信任任何人。曹操本人有這樣一句話,可以說非常妥帖地詮釋了他的這一性格特點——「寧叫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
曹操當年逃亡到呂伯奢家裡的時候,因為呂伯奢出去買酒招待他,卻沒有告訴他,便懷疑呂伯奢是去想告密了,所以殺死了呂伯奢一家。曹操心愛的兒子曹衝去世後,曹操下令殺死周不疑,周不疑生前與曹衝關係密切,曹操擔心之後的周不疑會沒人能控制。
同樣,楊修和司馬懿都是很有才華的青年才俊,但楊修恃才傲物,傲慢自大,司馬懿志向遠大,不甘屈服於他人。曹操雖然重視人才,但他不會讓人才威脅到自己的利益。那為什麼老謀深算的曹操要殺楊修而不是司馬懿呢?
我們逐一來進行分析。雖然楊修很有天賦,但他太自大了,認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自己。我們先來看看楊修做了什麼讓曹操厭惡。曹操在一個新建的院子的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當其他人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時,楊修猜到了這是「闊」的含義,讓人們建造一堵牆來遮擋它。曹操雖然寫了一個「活」字,但他心裡必不想他人實透,而楊修恰恰是一個自己看出來了就想要告知他人,以贏得讚許的目光的人。
第二個是「一盒酥」。當時曹操把一盒酥放在桌子上。結果,楊修看到它的時候,他直接拿起來分享給其他人。他認為曹操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曹操確實有這樣的想法,但同樣的,曹操並不想讓別人真的看出來,而楊修不知道的是,他這樣的行為讓曹操更厭惡他。
最後是雞肋事件。當時,曹操在戰爭焦灼的階段猶豫是放棄還是繼續的時候,把軍隊晚上通行的暗號叫做「雞肋」。但楊修從雞肋中知道曹操的猶豫,但是他認為曹操最終還是要撤退了,所以就讓軍隊開始收拾了。
曹操巡視時,見軍容不整,就命人去調查這是怎麼一回事,後來發現是楊修自作主張。這是一個擾亂軍隊士氣的重大事件,按照軍隊守則必須嚴格執行。曹操再也無法容忍楊修的所作所為,直接將他殺了。
為什麼楊修被曹操殺死?因為楊修過於自以為是,他常常不加掩飾地揣摩曹操的想法,不經允許就作出決定,並且對自己的猜測沾沾自喜。但這在曹操眼裡恰恰是不能夠容忍的。試問哪一個領袖會喜歡一個經常揣摩出自己心思下屬,更別說生性多疑的曹操了。
我們再來看司馬懿,司馬懿很有才華,但他知道低調,沒有讓曹操抓住他的把柄。司馬懿初入朝廷時,以殘疾為由拒絕做官。這表明他沒有野心,只想平靜地生活。他多次被召見去輔佐曹丕。他當謀士時,也在曹丕身後保持低調,讓曹丕為自己遮風擋雨。雖然他給曹丕提了建議,但他沒有讓別人知道,所以說司馬懿是比較懂得為人之道的。
這也是司馬懿能夠在曹操的控制下生存下來的時期。雖然曹操看到了司馬懿的野心,但他認為他的兒子曹丕有能力來控制司馬懿。因此最終沒有殺死他。之後,司馬懿被留下來幫助曹丕實現統一大業。
可惜曹操沒有料到他的兒子和孫子會英年早逝,如此一來司馬懿活到最後,在高平陵之變後,整個曹氏家族都被推翻了。
人們常說金子總會發光,但是太亮的金子不僅不會帶來幫助,還會帶來潛在的危險。楊修和司馬懿就像是閃亮的金子,但不同的是,楊修不知道如何去收斂,反而發出更耀眼的光芒,他不知道如何保持低調,所以落得悽慘的下場。
而司馬懿知道,就算是金子也需要保持低調,這樣才能夠討得歡心,便於貼身收藏。這也是司馬懿活到最後的原因。
曹操之所以殺了楊修,而放過了最後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比楊修在為人處事方面更加識大體,也可以說他們的性格,他們的格局間接決定了他們最後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