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義】古茶之鄉

2021-03-01 文化興義

--溫馨提示:建議在WiFi下觀看,任性者隨意!


      翻開厚重的《興義府志》,在其卷四十三《物產志·土產》部分,就有明確記載:「油茶產興義縣,以榨油用。其子大如指頂,正圓黑色,其仁入口初甘後苦,最戟(jǐ)人喉……。苦茶,全郡皆產,味極苦。《爾雅》謂之檟(jiǎ),《爾雅》云:『檟(jiǎ),苦茶。』郭注云:樹小,冬生葉,可煮為羮飲……」以上記錄非常明確地告訴人們,興義不僅自古產茶,而且品種豐富,並分布在全市不同的海拔區域。在此,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到興義海拔最高的白龍山茶園,領略一下高山雲霧出好茶的風採。

      當茫茫大地在積雪覆蓋下緩緩甦醒,休眠一個冬天的小小茶樹就漸漸露出了生機。此時,在它們體內蓄積了一個冬季的各種營養,正慢慢地釋放到樹梢的新芽。清明節就要到來,興義七舍白龍山上,黔西南州華曦生態牧業有限公司茶廠裡最繁忙的季節,就要開始了。在白龍山上,清明節的到來,早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節氣的意義。伴隨著萬物復甦的步伐,遍山的杜鵑花盛開了,蜇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紛紛投入到春天的懷抱。而此時,山上近萬畝有機茶種植園裡,採茶的布依族少女身挎竹簍,她們臉上露出初春一樣甜蜜的笑容。一個由春茶演繹的故事,從每年的清明節前開始,都會準時在白龍山上精彩上演。

      在這裡,最受品茶人歡迎的春茶,就這樣開始了從一片片普普通通的小樹葉,升華成厚重茶文化的旅行……對於一片片小小的茶葉來說,要想獲得挑剔的品茶人認可,決非一件容易的事。剛剛採摘的茶葉到達茶廠後,第一步就要經過工作人員嚴格的驗收和分級。這還只是它們在這個特殊旅行中接受的第一次洗禮。接下來,茶藝師們開始了漫長而特殊的制茶工藝……

       站在高高的白龍山頂,向西南方向望去,地形有如斧削般急劇下降近米,臨近的雄武、布雄等村寨,仿佛一下子掉進了深深的山谷……欲窮無盡的險峻、幽深、神奇,令人遐想聯翩。目光眺過巍巍峨峨的群山,是與興義一依帶水的鄰居雲南。群山之間,一條興於唐宋盛於明清的茶馬古道,翻越千山萬水跨過黃泥河與興義緊緊相連。歷史上著名的滇茶與黔茶,就是經過這一條茶馬古道北上中原,千裡迢迢送到歷代帝王的茶杯之中,從而晉升為高貴的貢品。也是從這裡出發,翻越喜馬拉雅山脈,把中國的茶文化遠播到另外一個文明古國——印度。可見當時的滇茶與黔茶,已經有了比較繁盛的茶市。知名度已經跨過國界,享譽國際。

        然而,又有誰知道,在遠遠早於茶馬古道之前,黔茶就已經聲名遠播。從《貴州古代史》上得知,公元前135年,西漢唐蒙出使夜郎時,就發現了夜郎不僅產茶,而且還有他從未見過的繁榮茶市。特別是黔西南的茶市,不僅北上可達繁華的長安,而且隨著南北盤江的流淌,南下可造船到達遙遠的番禺,即今天的廣州。由此觀之,處於北上有陸路,南下有水路的黔西南興義茶市,古之興盛,於情於理均說得過去。

      春風搖曳著山花,白龍山經過了一天的喧囂,漸漸沉寂下來。然而,茶廠裡辛苦的制茶師傅們,卻沒有迎來一點休息的時間。他們將要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陪伴著一片片綠色的小小茶葉,走完它們的旅程……

       天亮了,白龍山壯麗的輪廓漸漸在晨曦中展現出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從採茶姑娘們頭天早晨把茶葉運送到茶廠裡開始,每一片嫩綠的葉芽都經歷了二十四小時的洗禮。制茶師傅們的臉上,蕩漾著幸福的疲憊。在經過了一炒整形、二炒整形,以及輝鍋和烘乾等工藝製作之後,白龍山上第一批春茶就做成了!但是,師傅們的工作還遠遠沒有結束。接下來,他們還要小心翼翼地把做好的茶葉裝入袋裡,再放進冷藏櫃裡進行一段時間的恆溫存放,才能完成他們最後的使命。

       成名於古夜郎時期的黔西南古茶,踏著茶馬古道上遙遠的鈴聲一路走來,終於在南北盤江兩岸廣袤的土地上,實現了一個華麗的轉身,開放成華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為黔茶文化的一個重要起源。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黔西南的興義、興仁、安龍、晴隆等縣,先後發現了數百株樹齡上千年的古茶樹林。興義七舍白龍山下那個叫紙廠的小小村莊,就是眾多古茶樹林的典型代表。

      在紙廠寨子裡,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村子中央蜿蜒流過。小溪旁邊一個緩緩的斜坡上,有近200株古茶樹在這裡安家落戶。據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它們在此已生存了1000多年,至今仍然茁壯的主幹和茂盛的枝葉,向來訪者展示著遠古延續下來的生命。人們在觀看之後,無不佩服大自然造化之神奇,發出噓唏感嘆……

       此時,再回望白龍山的茶廠裡,茶藝師傅們仍然沒有好好地休息。第二、第三批春茶,已經在制茶師傅們的巧手製作下,完成了它們從平凡走向卓越的旅程。此時,在冷櫃裡進行恆溫存放的第一批春茶,已經過去了整整6天時間。在這期間,經過精心製作與提香後的成型茶葉,它們蘊含的各種營養以及舒適的口感等各項指標,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穩定性保存。茶葉在這6天時間裡,又被賦予了第二次生命。這時的茶葉,可以大大方方地進行精包裝,可以信心滿滿地上市,或者放進主庫存,進行長期儲存了。

       1988年,這些茶籽化石的地質年限,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貴州農科所等多家權威科研機構初步認定為:一百萬年前新生代早期第三紀四球茶籽化石。最有意義的是,在該化石發現地晴隆,以及周邊的貴州省其他產茶區和鄰近的雲南省等地所產的茶籽,均沒有發現四球的,而興義市七舍鎮境內的白龍山一帶所產的茶籽中,卻發現了稀有的四球茶籽。這不能不令人產生諸多遐想……短暫的美好春天,伴隨著春茶的採摘結束而結束了。轉眼之間,白龍山上火紅的杜鵑花變成了一叢叢青翠欲滴的綠葉。

       在黔西南境內,興義萬峰林被譽為全國最美峰林,尤其是七舍白龍山以高貴雄偉的身姿,居於萬峰之巔。它時時刻刻俯瞰著山下的田野河流、花草蟲木及萬物的四季輪迴,啟迪著人們的智慧。今天,白龍山上的人民已經開闢出融旅遊觀光為一體的近萬畝有機茶園,它正在以最美麗的姿態,一步一步地變成興義市民休閒、娛樂的後花園。相信新時代下的另一條茶馬古道,不久就會在白龍山上誕生!

相關焦點

  • 文化興義,古茶之鄉
    特別是黔西南的茶市,不僅北上可達繁華的長安,而且隨著南北盤江的流淌,南下可造船到達遙遠的番禺,即今天的廣州。由此觀之,處於北上有陸路,南下有水路的黔西南興義茶市,古之興盛,於情於理均說得過去。       成名於古夜郎時期的黔西南古茶,踏著茶馬古道上遙遠的鈴聲一路走來,終於在南北盤江兩岸廣袤的土地上,實現了一個華麗的轉身,開放成華夏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為黔茶文化的一個重要起源。
  • 去古茶之鄉普安,聞一聞自然的味道
    從普安回來,已經好幾天了,卻遲遲沒有動筆,作為中國古 茶之鄉的普安,我該從哪個角度去審視與發現她的最美之處呢?第二次是今年春天我和攝友有幸參加:2016中國貴州·普安紅·古茶文化節黔茶第一春採茶制茶大賽以及第四屆「中國美麗鄉村 萬峰林峰會
  • 研學課程:傳統文化系列「七星古茶之鄉,品太極貢茶之醇」
    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的一種具體表現和中國文化而論之。
  • 貴州茶博會開幕:習水被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
    授牌 羅利飛 攝在5月28日貴州茶博會開幕式上,習水縣被授予「中國古茶樹之鄉」。枝繁葉茂 周東亞 攝習水是旅遊避暑勝地,更是茶樹生長的理想王國,茶葉自然資源豐富,地理優勢得天獨厚,山間野生茶非常常見,古茶樹資源相當豐富。古茶樹茶葉因其罕見、物質豐富、芳香味十足成為市場追捧的對象,被稱為是茶葉中的「瑰寶」。
  • 中國苦丁茶之鄉—筠連
    祖籍:四川兄弟姐妹:鹽津、彝良、威信、高縣、珙縣子女:9鎮9鄉面積:1256.06平方公裡
  • 【老包說茶】金鼎古茶山:古茶聖地 探險樂園
    這片淨土滋養出幾百年上千年的古茶樹。金鼎山共有生態茶園面積6.6萬餘畝,其中有古茶麵積近15000畝。古茶園零星分散,多在村寨邊、房前屋後種植為主,部分茶園以茶糧間作,茶園管理粗放。茶樹品種多為有性系群體種,品質混雜,有7、8個之多,樹齡大多為數百年以上。金鼎古茶山的很多茶樹成為茶商用於單株收藏。
  • 瀾滄古茶衝擊A股系列報導 普洱茶或成瀾滄古茶成長「雙刃劍」
    同時按照地理標識產品保護範圍,產自雲南省11個州639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的,才能稱為正宗的普洱茶。 不過,智研諮詢研報顯示,2018年雲南省普洱茶產量為14.3萬噸,對比來看,雲南省普洱茶在中國茶葉市場中佔比不算高。
  • 傳承古茶歷史文化 創新安康茶產業發展
    《神農本草經》有神龍在秦嶺嘗百草的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得巴蜀之師,巴蜀之茶成為周王貢品。早在西漢時期,安康就出現茶葉貿易;唐代時期,安康被列為中國八大茶區的山南茶區;宋、明時期,安康茶馬市場非常繁榮;清朝時期,「紫陽毛尖」「三裡埡毛尖」成為貢茶,「紫陽毛尖」作為貢品成為全國十大名茶之一;建國後,安康一直是「陝青茶」的主產區。
  • 「中國苦丁茶之鄉」宜賓市筠連縣將新建一幼兒園,位於高坪苗族鄉
    筠連縣是四川省宜賓市下轄縣,位於四川盆地南緣,雲貴高原北麓川滇結合部,素有「川南煤海」「中國苦丁茶之鄉」之稱。筠連縣古為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今為出川入滇的重要門戶,因縣域四山皆竹,以地產筠篁得名,高坪苗族鄉居筠連最南端,人民政府駐地落木祥北距縣城71千米,政府駐地海拔1040米。全鄉幅員面積33.6平方千米。
  • 茶是故鄉濃|新豐:「廣東香格裡拉」,有機茶之鄉
    有「廣東香格裡拉」之稱,佔韶關市總面積的十分之一,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新豐縣,東南臨新豐江水庫,與河源市東源縣相望,東北與連平縣毗鄰,南連從化市和龍門縣,北接翁源縣,西靠英德市,西南與佛岡縣接壤,交通便利。新豐茶葉資源豐富,種植歷史悠久,全縣茶葉產量常年保持在150噸左右。
  • 瑞昌市花園鄉:做好生態大文章 打造秀美茶旅之鄉
    花園鄉為茶農提供全方位服務築牢茶產業發展基礎「爸,今年在家裡流轉一些山地種植茶葉吧。」遠在江蘇省的徐瑞豐在電話裡同父親說道。徐瑞豐是花園鄉茅竹村人,有濃厚家鄉情懷,他雖然在外工作,但一直關心著家鄉的發展變化。花園鄉茶產業的良好發展態勢吸引了許多人的關注和加入。
  • 古茶籠賞析
    古茶籠賞析竹編「古茶籠」作為茶道家的視覺象徵,大概在於其獨一無二的韻味,傳承的歷史賦予了它包糨裡應有的茶道精神,當然,它的手工精緻度高度契合了某種茶道空寂的背景
  • 福建的這個小鎮,盛產水仙茶聞名遐邇,素有「水仙茶之鄉」美譽
    整個南洋南北長的窄,呈不規則的形狀,國內多為低山和丘陵, 全鎮平均海拔209米,國內千米高峰只有3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89%, 農副產品盛產優質雜交秈稻、烤菸、甘蔗、青椒,特色農產品有水仙茶、山茶實油、白茶、鴨子、川魚、天然野生香菇等,轉眼離開家鄉十多年了,家鄉一轉眼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村走水泥路,建立了溼地公園,舉辦了家鄉的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
  • 鳳山柏林古茶區紀事
    十月的柏林古茶區,依然青山昂揚,樹木蔥蘢,山花爛漫,野果滿枝。茶農雖不富裕,但神情淡定從容,幸福安祥。我儘可能攝錄下茶區的真實生活風景。    近十年來在電視臺做記者和在《普洱》雜誌社的工作經歷,使我也見識了一些古樹茶區,但像鳳山柏林村這樣如此成片森林相間又自成規模的古茶地,實屬少見
  • 滇紅之鄉鳳慶吃喝玩樂行購指南
    這芬芳來自雲南滇西南小城,滇紅之鄉——鳳慶。▲鳳慶茶山,朱嚴仁拍攝在古樹、古法、手工橫行的今天,很多人為了配合市場的營銷,往往會推出一些所謂的古法手工紅茶,滇紅研製出來的時間是1939年,而同年馮紹裘先生即在順寧茶廠親自設計並大力推廣機械揉茶,所以古法手工紅茶這個概念不過是一場營銷噱頭
  • 重慶特產傳說(22)| 遺失的古茶:老鷹茶
    後來大西南的很多山民都知道了「老鷹茶」故事,也都將這種樹葉用來煎茶健身!傳說二:傳說,山鷹專門尋找生長著老鷹茶樹的高山峭崖築巢搭窩,建立營盤。山鷹們孵出兒女後,每天要頻頻外出狩獵以哺育子女。而這個空檔正是毒蛇、老鼠以及蒼蠅偷窺鷹巢的時候。好在「友鄰」老鷹茶的枝葉平時散發出一種淡淡香氣,這種氣體能使蛇、鼠之輩嗅而卻步。
  • 冰島郊區茶之南美古樹茶的特點
    南美古樹茶,第一次聽到可能以為是南美洲的茶?其實它是臨滄茶區的一個拉祜族山頭。因為離冰島近,也被稱做冰島的郊區茶。1、為什麼說南美是冰島郊區茶南美古樹茶,位於臨滄臨翔區西南部,南美拉祜族鄉,距市中心約48公裡。而冰島屬於雙江縣勐庫鎮,但是離南美不遠,就在南美村以南10公裡處。冰島古樹茶這幾年是太火了,所有臨滄茶都想蹭她的熱度,南美也例外。
  • 貴州望謨縣—布依美人八步古茶
    貴州望謨縣—布依美人八步古茶我很早曾去過貴州,那裡真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盡平」,但那裡的環境非常好,到處是綠水青山,很適合茶樹的生長。地處望謨縣東北角的郊納鎮有4個村有古茶樹。「八步茶」有茶質上乘、茶香濃鬱、清涼可口的特點,但因為茶樹高大,不易採摘,農戶要爬八步梯上樹採茶,「八步茶」名由此而來。因茶樹產地望謨縣曾是神話傳說中王母娘娘的故鄉,又稱「王母紫鵑」,茶葉泡水後顯現為棕紅色,也稱「八步紅茶」。
  • 最茶之茶
    宜興和顧渚陽羨茶和顧渚紫筍茶,自古以來就是一對冤家。兩地本一嶺之隔,宜興(古稱陽羨、義興)屬常州轄制,長興(顧渚)卻屬湖州。如今仍沿舊制分屬江蘇、浙江。後世的茶人,只能從古書的隻字上,揣摩尋味,比如宜興曾產「金字末茶」和「離墨紅筋」,前者是在元代既有的一種紅茶散茶,後者可能是一種發酵茶抑或半發酵茶,推測僅止於此,茶味再無人知,大概再也沒有比這種空留字眼而製法失傳更加悲愴的故事了。晚明《長物志》中列為天下之首、在虎丘龍井之上的「岕茶」,是另一樁神秘的紙上茶事。
  • 古鄉公陽,那些歷經歲月的古宅!
    公陽,據《瑞安縣誌》記載:「民國二十年(公元一九三一年)調查,街長150丈、寬7尺、房屋45座、商業10戶。」公陽之富裕程度可想而知。以前,公陽還屬於瑞安管轄之期,瑞安、大嶨一帶的人們,自詡以嫁女到公陽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