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子饃是陝西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漢族風味小吃,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
今天就請跟隨文旅君
走進陝西美食紀錄片《面面俱到》
「品嘗」關中民俗小吃石子饃
上期回顧:
雲遊西安 | 陝西美食紀錄片《面面俱到》(八)韓城羊肉胡餑
早晨八點以前,朱永就要到店裡準備當日的生意
這一卞小店是他一家人的生活依靠
朱永的店就處在十字路口
圍著這個十字路口,和他經營同樣生意的
還有其他六七家
每一家在這裡都做了十幾年的石子饃加工和銷售
頭一天臨走時,已經把第二天要用的面發好
在當下機械化程度很高
添加劑無處不在的食品行業
當地的石子饃都打出了酵頭、鹼水發麵的招牌
這也是關中地區手工制饃、做餅的習俗
人們守舊是為了挽留食物本有的自然味道
但食物的手作時代的確在漸行漸遠
朱永的工作是力氣活
要把所有和好的面揉勻搓光
揪成大小相同的面劑子
門外搭著一個半開放的臨時建築
支著三口煤氣灶,擀餅、製作都在這裡完成
石子碰撞的聲響
製作的現場感都是為了吸引顧客
石子饃是北方地區農村保留下來的
原始農耕文明的痕跡
物質匱乏的年代主要靠消耗主食增加能量
石子饃耐保存
每次製作各家都是幾大籮筐
冬日時節
點燃土灶
村裡的姐妹鄰居互相幫助
在閒談嬉笑之間就完成一天的勞作
是農村冬日最為溫馨純樸的場景
如今換成了煤氣爐
有些商家也會用電烤爐
沒有了炭火、柴火燃燒的噼啪聲響
更加衛生環保的石子饃
帶著當下的商品氣息
繼續被朱永他們所傳承延續
面劑子擀薄即可
沒有過多的技術要求
因為放進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石子裡
最終還是要讓它變成凹凸不平的模樣
石子燒熱到一百多度以上
靠近火爐旁就能感受到熱浪撲面
然後舀出一半,另一半鋪平
上面放上餅胚
再蓋上舀出來的另一半石子
上下同時加熱
三五分鐘後
餅的兩面就有了明顯的火色
這樣的技藝
讓我們看到最為原始的電餅鐺工藝
早在幾千年之前就被祖先發明使用
製作簡單 技藝卻很古老
炭火逐漸消失
人們面臨更多的食物選擇
一旦商品化
就要繼續創新、衍生
現在的石子饃多出了幾個品類
向更具有零食功能的方向發展
麵餅裡加入花生、芝麻、瓜子仁
這些傳統堅果
用五香口感的油麵混合
製作成體積更小的石頭饃
成為市場的新寵
每天開門不久
朱永的父親都會到店裡幫忙
老爺子的工作就是坐在路邊等待顧客上門
而朱永完成揉面的工作後
把餅都裝進袋子裡
裝袋的時候
還時刻關注著門口的生意
生怕走掉任何一個上門的顧客
如今和面和幾年前也有了不同
打點雞蛋 倒點油
做出來的石子饃就是這樣的
加些調料,茴香、椒葉呀
現在人的口味一直在變
必須要改進
新的做法 新的配料 新的口味
投入成本小,精打細算的經營
朱永如今也算給自己攢下來了一份小產業
全家的生計都依賴於此
「最起碼就是把良心做好就對了,把饃質量做好,用好東西。」
對未來沒有過多的設想
朱永只希望在機器代替人工的時代
靠經營這門傳統的民間食物自己還能繼續做下去
焦黃鮮亮
外酥內軟
鹹香可口
經久耐貯
咬一口,嗯!香氣四溢,滿口生香
要不你也來點?
視頻來源:西安圖書館
編輯:王舒 審核:魯雷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