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穴】——環跳

2021-02-12 謝錫亮灸法

主講人:謝延傑老師

謝延傑1975年生,出身中醫世家,針灸醫術已祖傳四代,澄江針灸學派再傳弟子,幼承庭訓,少衍祖學,薰陶積漸。祖父謝錫亮系山西省著名老中醫,中國灸界泰鬥,著述豐碩,成果卓著,德高術精,經祖父口傳心授,耳提面命,精心栽培12年,親炙至深,盡得真傳,以秉承祖訓,沿襲家傳絕技為己任。臨床20餘年,擅長直接灸(麥粒灸),隔物灸(隔藥灸),雷火神針(太乙神針),懸灸,新鋪灸,毫針,火針,針挑,刺血,火罐等自然療法。並將上述諸法有機結合,提高療效,隨症加減,靈活變通。撰寫論文曾在中國針灸雜誌,浙江中醫雜誌上發表,有《謝錫亮教授直接灸法舉隅》,《直接灸,火針,刺血結合的臨床應用》,新鋪灸,直接灸,火針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67例等,參編著作有《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承淡安》,《謝錫亮灸法》,《健康長壽與灸法》,《謝錫亮灸法醫案》。

謝老特別擅長用直接灸法,並多年來對灸法不遺餘力,一貫主張選穴宜準不宜繁。謝老作用直接灸法治療諸多中醫、西醫療效不佳的疾病,例如遺精、陽痿、哮喘、肺結核、消化不良、便秘、肝硬化,發表論文70餘篇,著有《灸法醫案》等著作,積累了很多經驗。比如B型肝炎,謝老經過多年的精簡提煉,採用灸肝俞、足三裡治療,一般在3個月可以改善症狀,陽性體徵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謝老用此法治療諸多難治病,皆獲良效。謝老深有感觸地說:「以我一生的經驗總結,凡是大病、難治病、古怪病,用艾絨直接灸,都可以有效。」而且凡是虛寒衰弱、免疫力低下,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都可以用灸法治療、養生和保健。

環跳 輕鬆解決腰腿疼

[huán tiào]

主治 

腰胯疼痛 下肢麻痺 大腿肌炎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偶爾碰到一不小心閃了腰,或者腰痛得讓人難受,沒有辦法伸直,走路的時候也駝著背,在躺臥的時候一定要墊棉絮,並且在床上直挺挺的絲毫也不能夠動彈,稍微轉下身就會疼得要命。遇到這種情況時,只要輕輕按揉背部痛點和環跳穴,就能夠迅速止痛。

命名

環,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溼之氣;跳,跳動的意思。「環跳」的意

思是指膽經水溼在這裡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

祛病療疾

腰痛、背痛、腿痛、坐骨神經痛、下肢麻痺、大腿肌炎、膝部肌炎、風疹、腳氣等。

部位

在人體的股外側部,側臥屈股,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的交點處。


【3秒鐘精確取穴 1分鐘學會按摩】


自我按摩

用大拇指的指腹稍用力按摩穴位,有酸痛感,用力按壓時下肢還有酸麻感,每次按揉3~5分鐘。

治療功用:祛風化溼,強健腰膝。


【配伍治病 輕鬆療疾】

下肢痺痛│配伍穴位:環跳穴、殷門穴、委中穴、陽陵泉穴、崑崙穴

疾病概述:有的以下肢末端劇痛而致活動受限;有的以肌肉(主要為腓腸肌)疼痛,久之導致肌肉萎縮而行動不便等。

按摩順序與技法:一次按壓從臀部到腳部的環跳穴、殷門穴、委中穴、陽陵泉穴和崑崙穴各3分鐘。每天堅持早晚各2次。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風疹│配伍穴位:風池穴、曲池穴、環跳穴

腳氣│配伍穴位:環跳穴、太衝穴

長按二維碼或掃一掃添加微信公眾平臺每天收到艾灸文章↓

大家好,我是高老師。如果您有艾灸疑問,可關注以上公眾號,在輸入框或評論裡給我留言,我會第一時間為大家解答。如果您想報參加艾灸培訓也可聯繫我們。

電話:15001887645 / 13346938259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之 肩髃
    肩髃穴是位於我們人體肩膀部位的一個重要的穴位。屬於手陽明大腸經,肩髃穴位於人體的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在肩膀上有個三角肌,三角肌上緣的前邊,把胳膊抬起來,明顯地出現兩個凹陷,前面的凹陷就是肩髃穴)
  • 【每日一穴】居髎穴:治療癱瘓、足痿、腿腳麻木等
    「居」即「在」處;「髎」指骨隙,又為髖關節之別名,該穴在髖關節部是處凹陷,故名。【居髎穴位位置圖】居髎穴屬於足少陽膽經,居髎穴位於人體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針刺居髎穴的方法】居髎穴斜刺1.5-2寸,局部酸脹。
  • 【每日一穴】下髎穴:主調腰痛及生殖系統疾患
    下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針灸大成》四空夾脊陷中。俯臥位。從骨盆後面髂嵴最高點向內下方骶角兩側循摸可及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後上棘,與之平齊,髂骨正中突起處是第1骶椎棘突,髂後上棘與第2骶椎棘突間即第2骶後孔,為次髎穴。
  • 【每日一穴】居髎穴:利溼化氣、舒筋活絡
    點  擊  上  方  藍  字  關  注  我  們居髎為經穴名
  • 經穴之腰痛有救了,可祛風化溼,強健腰膝的環跳穴!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簡單的穴位療法,捶打環跳穴!【環跳穴】環跳穴為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這兩條陽經的交會穴,穴內陽氣健旺,是疏導下肢膽經、膀胱經經氣的關鍵腧穴。環跳。環,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溼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陽氣健盛。環跳名意指膽經水溼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穴傳來的地部水溼,至本穴後,水溼滲入穴內豐滿的肌肉之中並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環跳。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降濁除溼
    陽陵泉為經穴名(Yánglíngquán)。出《黃帝內經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屬足少陽膽經。陽陵泉是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五行屬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溼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附註:為合穴,屬土,筋會。
  • 每日一穴之 臑會
    臑會穴位位置圖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
  • 【每日一穴】天髎穴:祛風除溼,通經止痛
    天髎為經穴名(Tiānliáo)。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天髎是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陽維脈的交會穴。天即天空,喻上為天,髎指骨隙,此穴在肩胛崗上方之骨隙中,故名天髎。【腧穴釋義】天髎。天,指穴內物質所在為天部。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三焦經吸熱上行的水氣在此散熱冷降。本穴物質為肩髎穴傳來的水溼之氣,至本穴後,水溼之氣散熱而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冷降的雨滴如從孔隙中漏落一般,故名。
  • 《每日一穴》---湧泉穴
    3、推搓摩擦湧泉穴後出現的熱感,就是一種良性的刺激。加之在推搓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的形體導引運動和身心的修養過程。4、利用刺激湧泉穴養生、保健、防病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歸結起來可分為三類:一是用藥物烘烤、燻洗;二是用灸療、膏貼;三是用各種按摩手法或其他的物理性方法。
  • 每日一穴之 消濼
    消濼穴位位置圖消濼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清冷淵穴與臑會穴連線的中點處
  • 每日一穴:上髎
    穴名解上為下之對,髎即骨隙,四對骶後孔為八髎穴所在,本穴位居第一,故名上髎。上,《說文》:「上,高也。」髎,有深空之義,在此意指骶後孔。此穴在第1骶後孔中,為骶後孔之最高者,故名上髎。特異性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的交會穴。八髎穴之一。
  • 每日一穴之 口禾髎
    別名:口禾髎穴,長頻穴,長髎穴,長頰穴。穴義:大腸經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腸經體內經脈。口禾髎:禾,細長之物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體表經水由本穴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冷降歸於地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孔隙之狀,故名。禾髎、長頻、長髎、長頰之名皆與口禾穴同。長指地部孔隙細長,頻指氣血的運行頻頻不斷,頰通挾,皆為對穴內氣血物質的運行或穴位的微觀形態的描述。
  • 【每日一穴】消濼穴:除溼降濁
    消濼為經穴名(xiāoluò)。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少陽三焦經。消即消除,濼為泊名,此穴如清涼之水,能清熱消渴,故名消濼。本穴物質為清冷淵穴傳來的滯重水溼雲氣,至本穴後,水溼雲氣消解並化雨降地,降地之雨在地之表部形成湖泊,故名。臑窌。臑,動物的前肢,前為陽、後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窌,地窖也。臑窌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在此化為地部經水。理同消濼名解。臑交。臑,動物的前肢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交,交會也。臑交名意指穴外臂部的天部陽氣交會於本穴。
  • 每日一穴|肩髃穴
    此穴在肩端部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故名。定穴:  肩髃位於肩部,鎖骨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處;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時,在肩峰鎖骨關節前緣下際出現二個凹陷,前方凹陷中是穴。  疏經利節,祛風通絡、理氣化痰。
  • 每日一穴|臑會穴
    臑會穴歸屬手少陽三焦經,有緩解治療臂痛、上肢麻痺、目疾、肩胛腫痛等作用,臑會穴的位置: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  【臑會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臂外側,當肘尖與肩髎穴的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三角肌的後下緣。   【快速取穴】抬臂屈肘,稍用力,可見上臂外側上端有一個三角形肌肉(三角肌),該肌肉下緣與肱骨的交點處,與腋後紋頭平齊,按壓有酸脹感。    【穴位解剖】在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之間;有中側副動、靜脈;布有臂背側皮神經,橈神經肌支,深層為橈神經。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 【每日一穴】陽陵泉穴
    陽陵泉定義:足少陽膽經穴。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足少陽膽經的合穴,膽的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後,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溼後沉降於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於穴周,脾土中的水溼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穴位介紹  歷代針灸醫家將之列為要穴,亦與其主治有關。
  • 【每日一穴】肘髎穴:肘臂疼痛、麻木、拘攣、瘰癧等
    【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肘筋膜、肱三頭肌。皮膚由臂後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稍厚,有少量的脂肪組織。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過肱橈肌起始部,進入肱三頭肌。該肌由橈神經肌支支配。【穴名解說】   【肘髎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陽明大腸經。
  • 神灸堂 每日一穴 臂臑穴
    定位臂臑位於上臂後外側,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距曲池穴7寸,當三角肌抵止部後緣處。   取法臂臑位於臂部,曲池上七寸,三角肌前緣處。    自然垂臂,在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橫平臑會,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取穴。    快速取穴:屈肘緊握拳,使三角肌隆起,三角肌下端偏內側,按壓有酸脹感處即是。
  •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臨證心得
    其精通針灸,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十二要穴(足三裡、內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衝、崑崙、環跳、陽陵泉、通裡、列缺),可治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各種病證。其特點是選用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療效可靠。患者,男,27歲。因失語10年,求餘進行針灸治療,於1991年4月17日就診。
  • 每日一穴解析——上髎穴!!!
    【上髎穴的準確位置圖】   【圖解上髎穴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