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丨明太祖像
荒唐的五種社會形態論
從小到大,歷史教科書關於我們這個民族的幾千年歷史,給出了一些社會科學一般的總結。根據一種線性演進歷史學模型,把我們的幾千年歷史,分為五種形態,分別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等五個階段。
實際上,首先,社會科學這個說法,根本就是不科學的。其次,歷史也不是以線性演進的,更不是螺旋上升的。第三,我們現在學的歷史,從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結論看,幾乎全都是錯的。
馬克思關於社會五種形態和階段的劃分,針對的只是歐洲社會,他從來沒說過也適用於中國的歷史和社會。但是,我們的學者們,卻一廂情願地,把這套東西搬過來,削足適履、邯鄲學步了一番,食洋不化到了可笑的地步。
這背後反映的是,我們國家,以西方的思想、文化、歷史,來套中國的文化和歷史。這種現象,就是歷史虛無主義。為什麼我們會推翻並虛無化本民族的歷史呢,它背後反映的是西方中心主義。而西方中心主義的實質,站在西方的文化和歷史視角與標準,看待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切,這就是殖民地史學。
從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到建國後,我們國家的殖民地史學,出現了三次以夷變夏的浪潮。洋務運動,開始以西方的視角來打量自己,懷疑自己。它使得我們的文人們,失去了思考本民族文化的第一人稱。
新文化運動,中國的文人,完成了身份切換,以第一人稱思考西方文明,以第二人稱思考華夏文明。到了建國後,情況更糟糕,中國的文人們,打量和思考本民族的文化,開始換成了第三人稱,文化出現了徹底的斷裂。至此,殖民地學術體系的大廈竣工封頂。
本文將徹底推翻殖民地史學,以第一人稱視角,重新審視華夏文明史,和我們這個民族的興衰榮辱。
中國從無奴隸社會
首先要說明的是,中國社會從未出現過奴隸社會這種東西。把夏商周三代稱之為奴隸社會,這種觀點和結論,無恥至極。不知道我們的當代學者們,到底有沒有看過四書五經,哪怕是通讀過一遍也行。如果能通讀過一遍先秦典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夏商周三代和奴隸兩個字聯繫起來。
在儒家的思想中,三代是中國社會第二美好的時候;第一美好的時候,則是三代之前的三皇時期。而我們的當代歷史研究,則認為三皇時期,是比奴隸社會更差勁的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的定義是什麼,它是指以奴隸勞動為生產主體的社會形態。按照這個標準來說,中國社會,從未出現奴隸社會。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自耕農勞動為生產主體的社會形態。
而且,中國的自耕農為勞動者主體的社會,從伏羲開始起,最大的兩個特點,一是以血統宗族為基礎建立國家,二是在生產勞動上,以國有制和公有制為基石,建立社會倫理和生產關係。整個國家,就是一個大規模的家庭。
也就是說,孔子所懷念的那個曾經的美好社會,在《禮記》中所闡述的大同社會,並不是孔子所發明的,而是古代自古以來就有的,它的存在時期,長達幾千年。
我們民族的歷史,是從淳樸美好的大同社會開始的,而不是從愚昧的原始社會開始的,更不是從野蠻的奴隸社會開始的。
夏商周大同社會
我們來看看孔子在《禮記·禮運》一篇中,是怎麼說的。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這段話說的是,孔子的志向在於,恢復夏商周三代的大同社會。大同社會是怎麼樣的呢?孔子接著闡述了什麼是曾經的夏商周大同社會。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社會失去之後,天下就變成了小康社會。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的區別是什麼呢,在於大同社會是天下有道故而天下為公,小康社會是天下無道故而天下為家。孔子進一步闡述了什麼是小康社會。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大道隱沒,天下為私,而不復為公,小康社會,就成了天下的次優選項。但是在孔子的時代,連小康社會也成了一種奢望。因為小康社會的核心,就是禮樂文明,禮崩樂壞了,那小康社會就不復存在。
在儒家的另一本經典《公羊春秋》裡面,講了天下三世循環的思想,這三種社會形態分別是據亂世、昇平世和太平世。太平世,對應的是大同;昇平世,對應的是小康;據亂世,對應的是禮崩樂壞的天下大亂。
為什麼我們的歷史上,會出現禮崩樂壞這種演變呢。借用當前比較喜聞樂見的語彙來描述,把大同社會理解為共產主義社會的話,那麼可以認為,大同社會的終結,是因為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摧毀了共產主義社會。
困擾我國當代殖民地學術界的一個大問題是,為什麼中國近代史上,沒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為了尋找這個答案,那些蠢得跟豬一樣的殖民地學術工作者,窮經皓首地到處瞎琢磨,最後卻一無所獲。
這個答案,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春秋戰國時期,就是中國農業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超級繁榮和發達的時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都是農業資本家,因為太過於發達,以至於強大到可以篡奪王權的地步。呂不韋,可以拿很多國家做生意籌碼,把很多國家玩弄於鼓掌之間,可見當時的市場經濟有多麼發達。
為什麼孔子會在春秋時期出現,為什麼《資治通鑑》要從三家分晉開始寫,因為春秋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從那之後,中國的大同社會結束,或者說,從共產主義社會,退化到了資本主義社會。農業資本家,和呂不韋這樣的金融資本家們,控制了整個中國。
大道既隱,天下大亂。以王公貴族為代表的農業資本家,和以商賈為代表的金融資本家們,為了爭奪私利,互相討伐。整個天下,進入了人頭翻滾模式。
《華夏文明的滄桑激蕩三千年》系列,推翻殖民地史學,以第一人稱視角,重新審視華夏文明,和我們這個民族的興衰榮辱。本文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