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讀佛經都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無論是佛經的原文,還是後人的釋文,都是非常晦澀難懂,感覺彎來繞去的,看得人云裡霧裡。所以常人很難對佛經產生興趣,普通人對佛經的了解,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這句話出自佛教的《心經》,佛教的千經萬典中,唯有《心經》最為特殊,它全稱是《摩訶he般bo若re波羅蜜多心經》,總共只有54句,260個字,卻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經典。
在《心經》原文的第二句中這樣寫道: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可能是由於《心經》短而易誦讀,所以傳播最為廣泛,從而使這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為大眾所熟知。其實,《心經》雖然短,但是也是非常晦澀難懂的,即便是去看白話的翻譯文,大多數人仍然會是一頭霧水。
普通人即使上網去查這句「色即是空」是什麼意思,大概率的結果會是看了半天依然莫名其妙。這裡的「色」指的是「色相」,也就是看到的有顏色有形狀的事物外在的表相,這個容易懂。那麼這個「空」就難懂了,它指的是「空相」,不過這個「空相」究竟是個什麼意思,你去看解釋的話,一般會得到這樣的說法:空相就是虛無的相,但是這個虛無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看到這裡一般人都會一臉茫然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一連串的車軲轆話,其實講的都是一個意思:色和空是一樣的,沒什麼不同。如果我們不看那些佛經中的彎來繞去的口水話,用現代語言和道理來講是很好理解的。所謂的「色相」就是事物外在的形象,能用五官感受到的表相。而這個「空相」也就是事物內在的本質。所謂的「色即是空」也就跟「透過現象看本質」差不多意思。
舉個例子,人看到地球上水往下流,這是表相,即色相;其本質是地球引力對水產生的作用,這就是空相。人聽到聲音是色相,而聲音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物體的振動,這就是空相。所謂「色即是空」就類似這樣的。當然,這是對其解釋的一種類比,佛教本身是唯心主義,不是唯物主義。
當年的慧能和尚看到風吹動旗幡時,他說了句著名的偈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意思是你的思維在動,看到任何東西都是動的。這就好比那句「心靜自然涼」了。實際上,涼不涼由溫度決定,不是由心裡的想法所決定。但是,這並不是說佛教就完全是迷信,唯心主義本身是一種哲學思維,它不等同於迷信,它也有其正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