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到底在講什麼,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020-12-15 周易微學堂

心經句解之五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批註】:舍利子: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即舍利弗也。「弗」是梵語,譯為子,「舍利」也是梵語,譯為印度的鳥類鶖鷺,鶖鷺的眼睛很銳利明亮,舍利弗的母親自從懷有舍利弗以後,突然變的聰明,眼睛猶如鶖鷺一般的銳利,出世以後取名「舍利子」。

「舍利子」也可以比喻為自性。色:指身與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的萬物。不異:各異。空:究竟沒有實體,分二種解釋:一、物質方面:例如軀殼是水火風土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當體即空。二、精神方面:六根塵(眼耳鼻舌身意)、五蘊(色受想行識)都是虛妄不實在,故曰空。色不異空:色雖然分明顯現,但是可以分明顯現萬有,故云空不異色。色即是空:一切形色皆因緣而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終歸空無,故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真空可以產生妙有,所以說空即是色。

【解釋】:南海觀世音菩薩向舍利弗尊者傳授智慧到彼岸的心法曰:「舍利弗!世間一切萬物都是緣生緣滅的假相,都是沒有實性的空相」,但是空相仍是一切實相的根源。空相可以幻化出宇宙的一切色相,所謂真空妙有也。當我們體悟到真空的本性時,必能顯現本性妙有的善美行為。人生中一切的思想、行為、意識、感覺,也都是空相不實在的。

【心得記要】:

一、 舍利有幾種解釋,一是鳥名;二是佛的身骨。

二、 佛、菩薩、羅漢、高僧圓寂火化以後,每凝結舍利,其形狀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舍利,也有五彩舍利,此是生前修持戒、定、慧,累積無邊無量功德而得的堅固子,如是佛舍利,堅固無比,世間無物能損,菩薩以下的舍利,其堅度相應減少。三指佛世尊的十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

三、 舍利子在此指觀世音菩薩向舍利弗說以大智慧登彼岸的心法。色不異空:世間上形形色色的萬物,顯現的時候,我們看得見,摸得著,損壞隱藏的時候,看不見,摸不著,所以世間一切色都是空無的。

四、 例如水可以轉換為看得見的雨、雪、霜、霧、冰、露::等,也可以變換成看不見的水蒸氣。

五、 道德經四十章曰:「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大意是說萬物生生滅滅反覆的運轉著,最後還是歸於柔弱與寧靜,天下萬物皆從「有」「太極」之中而生,可是這個「有」(太極)還是從「無」(無極)之中生化而來。即是色不異空。

六、 我們的思想、行為、意識、感覺和一切色相一樣,都是虛妄不實在的,此色不異空。

七、 空不異色:但是在真空裡面,又含攝了一切的妙有,即道德經所謂「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道理也是一樣。

八、 色即是空:觀世音菩薩再次強調色不異空,意思就是空即是色,因為眾生對於世間上色相的執著很深,所以再次強調色不異空,空即是色的道理。

九、生命應當著重,智慧增長,煩惱妄想逐漸剝離,對於世間的酒色財氣,名利恩愛自然遠離,由內心透出喜悅,這是「色即是空」。

十、 空即是色:知道世間萬事萬物都是「色即是空」以後,心中已經沒有執著妄想,日後起心動念,都是本性真善美的流露,便是空即是色。

十一、 所以「空」是真空、真理、能源、無極 老 ,空無一物,虛靈一團,在佛法上稱做「實相」,是一切萬有的根源。「色者」,既然知道真空本性以後,一切視聽言動,行住坐臥,由真空的本性直接展現慈悲喜舍,行持十條大願::等善美行為,就是空即是色。

相關焦點

  • 《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十六個字就是大乘般若學說的核心綱要的核心綱要。所以,它非常重要,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深入人心,一度成了很多朋友們的口頭禪。在上一篇中,我們重點介紹了色和空,這兩個重要的概念。
  • 《心經》逐句解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玄奘法師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
  • 「色即是空」到底是什麼意思?
    所以常人很難對佛經產生興趣,普通人對佛經的了解,恐怕最熟悉的就是那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這句話出自佛教的《心經》,佛教的千經萬典中,唯有《心經》最為特殊,它全稱是《摩訶he般bo若re波羅蜜多心經》,總共只有54句,260個字,卻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的第一經典和核心經典。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心經》全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摩訶意為「廣大」,般若即「智慧」,波羅蜜意思是「到彼岸」,多為語氣助詞「了」。《心經》的譯本繁多,但流傳最廣的,要屬唐代玄奘法師翻譯的版本。它全文不過兩百六十餘字,被譽為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色即是空」,空是什麼?
    沒錯,就是《心經》,全稱是《波若波羅密多心經》(拼音讀音:Bo Re Bo Luo Mi Duo Xin Jing),這是心經的題目,什麼意思呢?大體就是登上彼岸,獲得智慧。具體每個字的意思大家可以百度查詢。
  • 《心經》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
    前幾天,有個朋友問我,《心經》中有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到底是什麼意思?要想明白這句話,不僅要結合整部《心經》來看,還要結合自己的修行來看。缺少其中的某一部分,都不會使你真正明白這句話。《心經》裡面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關於「五蘊」的問題。什麼是五蘊呢?也就是「色、受、想、行、識」到底是什麼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玄乎?有三重境界,並非指色相皮囊
    到底是什麼動了?佛教裡面有很多不好理解的話,「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如此。不才淺析一下,說說自己的理解。色相都是空,只是說得通在平常,許多人喜歡從字面意思理解,特別是這個「色」字。「色」是有,「空」是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代表著「有」,「空」代表著「無」。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有就是無,無就是有」。
  • 《心經》中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
    《心經》雖然僅僅二百多字,卻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也是一部大乘佛教佛弟子日常背誦的經典。這部經中有一句話被廣為流傳,很多不信佛的人也都很熟悉,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心經》中的「色」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色即是空」?
    《心經》 是觀自在菩薩用般若智慧開悟眾生的一部經文,所謂「般若」智慧首先便是要證得「五蘊皆空」,只有有了這樣的覺悟才能如觀自在菩薩一般「行深般若波羅多」。從經文中可以看出,菩薩曾多次提出色與空的概念,其中有兩句經文都有「色」字的出現,但這兩個「色」的意思是不一樣的。
  • 「色即是空」什麼意思?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
    《心經》上有這樣一句話:「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一些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會從一些出家人口中聽到「色即是空」,很多人其實都誤解了這句話,尤其是不懂佛法的人,根本想不到,這句話與「美色」沒有任何關係。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與「三生萬物」,原來我們都想錯了,這才是正解
    最美女和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代表著佛家的哲學,出自佛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靜則靜,心不靜即便去到絕對的安靜空間也不靜。心靜指的就是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哲學原理——不被外物而擾亂身心,失去正確判斷的能力。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家的典型哲學觀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二章,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宇宙中萬物都是從一開始,量變引起質變形成二,隨著進化形成新的物質三,三生萬物。
  • 「色即是空」從何而來?玄奘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不解之緣
    在佛教的眾多經典著作中流傳最廣的當然要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了。無論是耄耋的老者,還是年幼的孩童,無論是在鄉間,還是在大都市,人們都會時不時地朗誦這篇經文。人們最為熟悉的那段「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處便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色」僅僅指女色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傳達的佛家文化內涵
    小時候看過一部張衛健主演的電視劇叫《機靈小不懂》,當時有一段經典的對對聯橋段:臺主:色色空空,空空色色,無色無空,無空無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悟色悟空,悟空悟色。當時第一次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便以為其中的「色」所講的便是女色。也是在那個時期,看過《少年包青天》裡面,展昭在寺廟裡面的法名叫做:戒色。同樣,也認為這個「色」也是女色之意。直到現在,才越來越明白,一個「色」字,包羅萬象。
  • 《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
    眾所周知,《心經》是一部關於講述「真空妙有」的佛經。雖然《心經》篇幅短小,但對於佛家講空的實質,闡述得淋漓盡致。作為佛家修行的人,一定要理解空的本意。在《心經》中,空的本意,是在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之後出現的。那麼在《心經》中,空的本意到底指的什麼呢?
  • 《心經》的道理,易經早已經給出了答案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若是稍微懂些我講的先天易,讀《心經》基本上就是一目了然了。完全無需被《心經》翻譯的一些奧語所迷惑。其實無論《易經》還是儒家道家都講了佛所講的道理。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空與色,本就是一體!
    很多人讀了無數遍,仍然希望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心經》中的義理。《心經》中的內涵比較深奧,這是因為,它是一部真正指導人修行的佛經。經過許多年的品讀,很多人逐漸指導,《心經》中主要講的是「真空妙有」。但是,到底什麼是真空妙有呢?既然真的空了,又怎麼會存在有的可能呢?
  •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找一個恰當的佛教用語來描述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中的「色」字。「色」也即物質。 我們能看見的物質的存在,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表述,一個是顏色,一個是形狀,除了顏色和形狀以外,不存在物質。 大家都認為,紅、綠、白等顏色存在,所以有些人對顏色非常執著。買衣服的時候,會挑三揀四,選取自己心儀的顏色。
  • 有一種豁達,有一種平常心,自然比什麼都好!龍奔《色即是空》
    龍奔這首《色即是空》為什麼,明明是色即是空,卻有一股風塵之味,也許太快太急反而平淡不了,說著無所謂的話,卻未遁入空門,到底不過是說服自己而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來四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什麼是色、什麼是空呢?
    我曾舉過秦跋陀禪師問生公法師的公案,今天不妨拈來再講一講。生公法師當時名震全國,享有「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的盛譽。秦跋陀來看生公,問他:「大師,你年紀這麼大了還講經,講的什麼經啊?」生公說:「我講《般若經》」。我們知道《大般若經》六百卷,是專門講色與空的,它的縮本是《金剛經》,《金剛經》的縮本是《心經》。《心經》講「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講色空之義。
  • 《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般若經典,核心即要內外結合!
    般若經共有六百卷之多,其中較具為代表性的有《金剛經》與《心經。》那麼,《般若經》的核心到底講了什麼呢?本文大茶經就來分享與探討以《金剛經》和《心經》為代表性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核心是什麼。談起佛教經典,並非幾個字就能說清,一部《金剛經》就能讓許多人用其一生的專研,更何況幾篇文字能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