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祠 . 宗祠
從1517年"一本堂"建成以後到明末止,奇峰各村又先後建起了本門宗祠,奇嶺裡門"澄心堂",中門"徵心堂",外門"餘慶堂",張村"聚慶堂",周村"重慶堂",河東"敬義堂",河西"敦德堂"蘭溪(今為南溪)是清.嘉慶至道光年間從奇嶺裡門移居來的,不另建祠堂,各門祠堂只管理本門宗族事務,在整體上要由"一本堂"統一,具體表現在:一.明.嘉靖時奇嶺鄭嶽.鄭維藩.鄭維誠父子三人主纂<<奇峰鄭氏本宗宗譜>>(習慣稱一本堂宗譜)的派行詩(即"輩字行")是:
"一本兆基開萬世,
忠貞孝友為家風,
貽謀燕翼冠棠遠,
啟迪詩書統業榮,
政治端芳欽顯道,
豐亨裕泰紹奇功,
時勤祀事修倫紀,
睦祚敦宗志量同"。
這五十六個字是"一本堂"派名,到清代有"澄心堂","敬義堂","聚慶堂"分別在雍正,道光,光緒年間編纂了本門宗譜,但仍延用"一本堂"的輩字行。
二.根據現有資料統計,奇峰自宋.元.清共有49人以文章登上仕途,其中:進士6人,解元1人,中舉7人,非進士.舉人而入官36人,按歷史朝代分,清.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後有23人,為何有這樣的飛躍?看一看"一本堂旁邊有一個塾學館(現在改為茶葉加工廠),館內北牆有六塊紫砂石石碑,石碑上刻著奇峰開置私塾學,輸銀輸租的祥佃記錄,這裡轉載;
<<奇峰鄭氏塾學序>>
古者立教,家有塾,黨有癢,術有序,國有學,皆所以明人倫,正人心,齊風俗者也。故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德行德藝修於家,鄉舉裡選斤於朝,教化大行,人心正而風俗美,後世學校如故,取士如故。天下遂莫不窮徑習古,家弦戶誦,毓粹儲精,以待國家之用,本族自宋.元.明以來,積學力行,以文章登仕籍者代不乏人,故歷世之人心風俗多有可觀,夫讀書者眾,則達禮明義,雖有邪僻之士,不敢肆行無忌,顯然為非,且一切盛德大業,無不從讀書中來,豈特為一功己哉。
近日人思復古,共樂維風,輸銀輸租,開置塾學,習業者有課,應試者有贐,發蒙者有俸,此非一二家私利也,乃舉族興費盛衰轉關一大機會也。但未合聚生童,延順肄業,恐人情懈馳日久,無不懷私觀望之意,爰勒石於祠,傳名於後。勿謂今日不讀書,安知異日無興起者乎?綠芹丹桂,根在詩書,任人拾取,誰能禁之!蓋此局成,人心風俗由此而善,採芹食餼由此而進,登科發甲由此而升,子孫世蒙其休,不徒目前而已也。後之人尚其思慷慨好義之風,去偏小嫌疑之見,爭輸焉共守焉,俾勿壞則幸甚,蒙學每名先生來修叄錢,不交本家,應縣試每名叄錢;招復每試加壹錢;應府院試每次每名壹兩;府招復每試加壹錢;已進歲考每名壹兩;已進科考每名壹兩伍錢;鄉試每名拾兩,以五十為率,人多照派;會試每名五拾兩;每年四季會課閱卷,送筆資伍錢"。
大清乾隆五十三年戌申歲冬月立
從序文看到由本族各門祠堂祀會.個人捐錢捐租.開置塾學,多數兒童能讀書,蒙學先生的酬金也增加,鼓勵先生認真教學,在經濟上基本能解決學子參加各級各類應試中盤纏及費用不足的實際問題,這一措施鼓勵,鞭策奇嶺年輕學子爭入仕途的上進之心。
辛亥革命後,廢科舉,原"一本堂"開置塾學的租又歸各門祠堂掌管,各門祠堂根據自身的經濟能力給本門一些要求繼續深造的年輕學子予以補助,如鄭肖喬.字履霜,幼時家境貧寒,天賦聰穎,由"聚慶堂"資助,早年考入保定軍校,畢業後在傅作義將軍下屬任旅長,後任湖北孝感縣(現為地級市)縣長1943年告老還鄉。
文: 鄭志錫 圖: 安 安 編輯: 正 劍
簡介:世上最幸福的是什麼,是家的港灣,更是對健康精彩好生活的嚮往!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