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牛雜、陳添記、恩寧劉福記……藏在廣州老字號裡的人間煙火

2021-01-09 騰訊網

他們的身上都有一束光,每一位的人生都可以寫一本長篇小說。他們對美食的態度有著一種十分高級的嚴肅,這是非常吸引我們的。

文 | 柳浪、陸瑩瑩

全文約5070字,細讀約需10分鐘

阿婆牛雜:八旬老人的三十年傳承

圖/阿婆牛雜

夏日的廣州天亮得特別早,清晨五點半,陳桂珍便起床,趕在六點之前到市場賣牛肉的攤位。先用清水清掃乾淨一塊2/3平方米的位置。送牛肉的車一來,四五副牛雜就被壯漢扔在剛清掃好的位置,桂珍伸手一摸,血淋淋的牛雜,熱乎乎的,新鮮。桂珍只選水牛的牛雜,黃牛不行,牛雜不夠厚實,沒嚼勁。

她抬起牛雜裝進紅膠桶裡,放上手拉車,拖著回家。路上會經過陳年的青石子路,輪子摩擦發出哐當哐當的聲響,這聲音,她聽了30年。

1989年,在百貨公司做銷售員的陳桂珍退休,為了幫補家計,供養殘障的小兒子,50多歲的陳桂珍還是得工作。樓上的鄰居教桂珍煮牛雜,至今都是桂珍嘴邊念叨的貴人。

新鮮賣回來的牛雜拖回家裡的陽臺上,桂珍坐在一張矮腳凳上,彎著腰洗牛雜——這是煮牛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整副牛雜連在一起,先分開牛腸,用剪刀剪掉油脂以及每一塊內臟的硬塊,再用刮刀颳走表面的蘚,正面清洗乾淨,反過來再將每一個步驟重複一次。接下來給牛雜汆水,去掉血水,三成熟,再將牛腸放進篩子裡磨,搓掉表層的繭。清洗過程要花上三個小時。三十年過去,桂珍的背駝了,腰彎了,青絲變白髮。

下午三點,她推著手推車,哐當哐當來到芳村陸居路的巷子裡。為了不給城管添麻煩,桂珍選出一個垂直拐角位擺攤。她打開一把藍色的遮陽傘,拔掉周邊的雜草,用清水清洗乾淨攤位。這些儀式過後,才開火熬牛雜。

起初,桂珍三點開攤,擺到宵夜點還沒賣完。她每天只拿一副牛雜,賣不完不收攤。她賣的牛雜厚實、新鮮又乾淨,在街坊裡有了口碑。街頭巷尾都知道拐角處藍色傘下的「阿婆牛雜」。不少食客慕名而來,嘗了都誇上一句「阿婆牛雜,第一就是好吃。」阿婆卻會回復道,「乾淨才是第一。」賣牛雜的時候,桂珍一直盯著大鍋,隨時準備往鍋裡加食材。每賣出十幾碗牛雜,她就會往湯裡添兩勺花生醬,保證湯的濃稠和味道。

去年年初,年過八旬的桂珍逐步隱退。「年輕的時候怕水(下雨)不怕火(炎熱),現在年紀大了水火都怕,平時就在家保養身體,天氣好了再出來賣牛雜。」

巷子拐角處再也看不到那半邊撐開的藍色大傘了。土生土長的廣州仔阿亮惋惜這門製作廣州傳統味道的手藝失傳。多方打聽,最終在清潔工的指路下,摸上了桂珍的家門。「第一回上門,既不認識人,也沒介紹人,就被拒之門外了。」阿亮說。

隔了一周,再次敲門,阿亮獲得了進門的機會。他看到桂珍家裡的天花板陳舊得掉了灰,提出要幫忙裝修,桂珍拒絕了,「年紀大了,有什麼所謂,能住就可以。」阿亮明白,想傳承這門手藝,不能靠物質打工桂珍,誠意最重要。

每個月上門兩回,嘮嘮嗑,說說家常,足足半年,突然有一天,桂珍說「想學就明天早上五點來吧」。從選牛雜開始,到洗牛雜,熬湯,煮牛雜,阿亮學了兩個月才上手。最初,他在桂珍撒鹽巴、撒糖的時候都拿秤精準稱量。桂珍說這不用,你像抓中藥一樣,多了就熟了。阿亮悟出了傳承這門手藝,傳承的不僅是這碗牛雜味道,而是一種對自己出品的東西有品質的要求,「像阿婆常說的給別人吃的東西要先下得了自己的肚子才行」;還有的就是選定了一件事,就要持之以恆專注做好。

陳添記:原汁原味,現食現撈

圖/「陳添記」傳承人陳本明及其女兒陳映華

順德多桑基魚塘,順德人愛吃魚,魚生、鯪魚丸、鯪魚餅尤為之最。剃了魚肉花式烹飪,魚皮便扔掉了。1979年,「陳添記」開業,老闆陳程添正是順德人,店裡烹煮各式小炒。陳程添看到魚肉做成鯪魚丸、鯪魚餅之後,魚皮被扔掉,覺得可惜。他嘗試著將魚皮做成一道菜,試了很多款調味料,最終有了「爽魚皮」。

陳程添的兒子陳本明19歲便跟著他學做魚皮。陳添記出品的魚皮爽口而不腥,秘訣在於魚皮新鮮以及配料充足。魚皮出自鯇魚,為了保證魚皮的爽滑口感,宰殺完魚、刮淨魚鱗後,就要剝下最表面那層魚皮。隨後煮熟魚皮,將花生、蔥花和薑絲作配料,再加上祖傳的秘制醬油,這道菜便完成了。

陳添記的魚皮風靡了老西關。改革開放早期,人均工資36塊,5塊一盒的魚皮卻吸引了不少食客。陳添記的店面不大,對面馬路的街坊甚至搬出自家的摺疊桌椅來吃魚皮。隨著成本的增加,陳添記的魚皮賣到了25塊一盒。熟客說:「價錢變都沒問題,最重要是味道不變。」

2015年,陳本明年事已高,找來了侄兒來繼承這門手藝。侄子學了兩個月起魚皮,手都起繭了,他不願意來了。陳本明和朋友聊起了退休的想法。「做餐飲行業,全年無休,別人休假,就是你最忙的時候,我老了,也要退休了。」朋友當即寫了一篇《寶華路味道丨陳添記告別廣州,請你吃最後一碗陳添記魚皮》的文章,一天之內閱讀量達到了十萬以上。眾人紛紛來吃這最後一碗魚皮,從陳添記的店鋪排出了巷子,拐了個彎都還有排隊等候的顧客。

一個年輕女孩藏在了隊伍之中,她是陳本明的女兒陳映華,當時,她在中國銀行做貸款部審批經理,工作穩定、體面,她也是從網上知曉父親的店鋪要關門的消息。「當時是支行領導轉發給我看的,我也大吃一驚,父親也沒有跟我說要結業。」 陳映華和領導一起打車趕去陳添記,發現巷子裡街坊已排了長隊在等待購買「最後一次魚皮」。

圖/陳映華

有些老街坊居然叫出了陳映華的名字。有個老街坊以為陳映華回來接班,拉著她到一旁說,「你回來接班就好,我們就可以繼續吃陳添記魚皮。」最讓陳映華印象深刻的是,有個老街坊對她說,「你快回來接班,不然我以後怎麼和我的孫仔講廣州口味。」從小吃到大,工作之後很少過問父親生意的陳映華,終於在結業風波後決心回來接班。

她此前從未入過廚房, 「以前在銀行是幹手淨腳,現在的生活180度轉變,很不習慣。」陳本明要求女兒親力親為。每天早上六點,陳映華用祖傳的帶網紋瓦缸熬粥,一邊熬一邊攪拌,讓粥的口感更加綿軟。殺魚取皮也是必不可少的功夫。九點開門,迎接忙碌的一天,陳映華逐漸從一名「腦力勞動者」變成一名「體力勞動者」。付出的心機和時間換來了老顧客的一句「好吃」,陳映華倍感滿足。如今,她已經成了陳添記的第三代傳人,顧客稱她為「魚皮西施」。

接棒之後,陳映華想要通過工業化、標準化的手段,將爽魚皮批量生產,成為包裝食品,通過冷鏈技術保存運輸,讓更多地方的人都可以品嘗到這種地道的廣州味道。

父親偶爾也會來查崗,「我不用問,就看餐桌上客人有沒有吃完,吃完肯定是好吃,都剩下就肯定是有問題了。」

最近,父女又因為要不要上網絡外賣平臺產生了分歧。女兒希望將魚皮放上網絡外賣平臺,父親卻擔心通過其他人的手將魚皮送到顧客手中會變了味道。最終雙方達成協議是——調料和魚皮分開單獨包裝,放上網絡外賣平臺。「魚皮最好就是現吃現撈。」陳本明說。

恩寧劉福記:專注做一碗懷舊雲吞麵

圖/「恩寧劉福記」創始人劉高文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廣州市恩寧路的騎樓下,劉福記開始挑著擔子賣雲吞麵。一個擔子挑著一個熬湯的爐子,一個煮麵的鍋,一張小桌子,沿街叫賣。

劉福記做雲吞,熬湯要備足大地魚、豬骨、蝦子;雲吞的餡料七成瘦肉,三成肥肉;細面8-9毫米,粉寬一些。雲吞麵的味道從街上飄到騎樓二樓。住在樓上的人拿一根繩子拴住一個竹籃子吊下樓買雲吞麵,有的會先把錢放在籃子裡,有的先放下空籃子,拿了雲吞麵,再放錢,「那個年代的人淳樸,賣雲吞麵不會擔心不付錢的。」

1949年,沿街叫賣的劉福記在恩寧路邊搭了一個臨建鋪頭,鋪頭就叫「劉福記」,長方形的鋪頭前放了兩張餐桌,一兩分錢一碗的純肉雲吞麵受到街坊歡迎。

劉福記的二兒子劉高文四歲上了私塾,每天都期待放學後去父親的檔口吃碗雲吞。恰逢收市,熬湯的材料便成為了劉高文的零食,用蝦子等材料熬煮了幾乎一整天的豬筒骨完全入了味,骨頭上帶點肉,吃完肉之後,精髓還藏在骨頭裡。他常慢慢吸吮著骨頭裡的骨髓,蝦子的味道、大地魚的味道、骨頭的味道……全部交匯在口腔中。「那時候就想繼承父親的手藝了。」

六歲那年,劉高文離開了私塾開始給父親打下手。做雲吞麵需要用竹升,麵粉揉成團,壓薄,疊起來,再壓薄,再疊起來……8毫米是標準厚度。壓面不能用蠻力,要用「陰力」。尚且年幼的劉高文只能用一個手搖的機器幫父親先把麵團壓薄一點,減輕父親的工作。期間劉福記雲吞麵鋪頭經歷過關停,重開。

到了十歲,劉高文開始全流程學習做雲吞麵。劉福記白天在家裡打面,準備材料,晚上六點半搬出桌凳在馬路上賣雲吞麵。他熬湯,煮麵,劉高文打下手,坐在攤位的木桌子後面,在桌面上包雲吞,收了錢就往桌子下面的柜子裡扔。

劉福記常掛在嘴邊的一句是「寧願兩碗賺五塊錢,不願一碗賺五塊。」湯底放了充足的材料,必須熬製五六個小時以上;包雲吞時,左手拿著雲吞皮,右手拿著雲吞撬,一撬,雲吞餡料剛好落在雲吞皮的中央,全程手不碰肉。打面要看天氣,熱冷晴雨下的料都有不同。

劉高文學做雲吞麵時,父親握著一雙半米長的木筷子監督,看他一個動作不對勁,一雙筷子打過去。整整一年,他每日浸染在雲吞麵的氛圍裡。父親做了一輩子云吞面。

2015年春節,劉高文在東華東路看中了一家店面,「對面是樹,門前是馬路,很像我爸以前的雲吞麵店鋪。」在退休差不多六年之後,劉高文開了現在的「恩寧劉福記」。他想做一碗懷舊的雲吞麵,還原當年父親的味道。但以前用的小河蝦,現在買不到了。他不斷改良、調整配料。住在恩寧路的舊街坊特意坐公交車來捧場,嘗了一碗雲吞麵之後,說就是當年的味道,他覺得成了。

對於傳承老字號的味道,劉高文覺得質量是第一生命,不能偷工減料,正如老父親的話——寧願兩碗賺五塊錢,不願一碗賺五塊。有一回,他隨機抽查,發現湯底味道不夠,原來是員工少放了湯料,平時可以坐下和員工一起吃飯的劉高文大發雷霆,「其他東西我可以原諒。但是食品的質量不能。」

平時,往來的顧客常常叫他為師傅,他卻說顧客才是師傅。有時,遇到顧客碗裡剩下幾隻雲吞沒吃完,他會拿到廚房,用手掰開雲吞,看看裡面的餡料是否有問題,成熟程度是否有問題。在他看來,現在不是飢餓年代,顧客有很多選擇,要傳承老字號的品牌,就一定要嚴格要求食物的品質。

對話翁東華

希望為廣東市井文化留下人間煙火

經過文和友團隊兩年的遊說,以阿婆牛雜、陳添記、恩寧劉福記為代表的幾十家廣東市井美食悉數進駐超級文和友廣州店。

十年時間,文和友從2010年的一個小路邊攤發展為「美食和市井文化代表品牌」的超級文和友,現已成為城市的一張美食名片。

超級文和友涵蓋了當地最正宗的街頭美食,和最市井的文化體驗。其創始人文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文和友不僅是一家餐飲公司,更是一家文化公司,他希望通過美食讓更多人感受到市井文化與人文生活。

超級文和友廣州店位於太古匯·匯坊,面積大約5000㎡。文和友團隊希望打造一個具有廣州記憶的社區,通過對80、90年代的經典元素進行演繹與解構,表達一代廣州人的精神面貌。

筆者對話文和友聯合創始人翁東華,他代表文和友團隊,表達了這個根植於城市市井文化團隊的廣州願景。

Q

南方人物周刊:為什麼選擇廣州作為超級文和友走出長沙的第一站?

翁東華:廣東是美食大省,廣州人的飲食消費是北京人的四倍,我們吃遍了廣東, 我自己5年的時間就吃了1000多家店。同時,我們後臺的用戶畫像,有五分之一是廣東人。每一次發帖,閱讀用戶廣東省都排在第二。這個地方很多人知道我們,特別是年輕人。綜合考量下,我們選擇了廣州作為我們離開本土的第一站。

Q

南方人物周刊:經過五年的調查,你對廣東市井文化的印象是怎樣的?

翁東華:老廣對食物很講究,而且總是家庭用餐。我經常去老廣的家裡,他們的菜很講究、很豐富,很實在。喜歡用塑料和不鏽鋼的盤子,這也影響到了我們店內選擇使用的餐具。最讓我驚訝的是廣州的媽媽竟然會做沙琪瑪,我吃的時候就想我媽媽怎麼不會做?

我非常認可廣州人的生活狀態,大家都追求日常生活,不會說我一定要開豪車住豪宅,更重要的是生活,是日常,是家庭。所以廣州在我心中是非常完美的城市,因為它保存著務實而包容的性格,保留著城市的精神。

Q

南方人物周刊:商家的甄選如何進行?

翁東華:最開始,一般商戶都不會接受跟我們合作,他們有很酷的廣州市井精神:我就想維持現狀做我的生意,你們是誰?這需要長時間去聊,介紹我們的品牌和理念,表達我們對市井文化與美食傳承的信念。比如阿婆牛雜,我們就和阿婆的徒弟阿亮談了很久,阿婆和阿亮討論後覺得品牌要發展,也認可我們的操作方式,答應加入。在我們看來,這些品牌在超級文和友可以重新讓年輕人認識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Q

南方人物周刊:這些商家吸引你們的原因是什麼?

翁東華:他們的身上都有一束光,每一位的人生都可以寫一本長篇小說。他們對美食的態度有著一種十分高級的嚴肅,這是非常吸引我們的。作為同樣從街頭成長起來的品牌,我們希望能記錄下這些人間煙火的故事,所以策劃拍攝了一部《街頭大廚》為名的52集系列紀錄片,將會在本月發行第一集,講的是「風筒輝」輝哥的故事。

圖/文和友聯合創始人翁東華

(專題)

相關焦點

  • 超級文和友廣州太古匯店11日正式揭幕
    文和友創始人文賓表示,「我們希望促進廣州街坊文化的人間煙火,可以讓忙碌的城市人有了逃離現實的空間。」作為儀式的彩蛋環節,廣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文投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文投控股)和廣州文和友餐飲文化有限公司現場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文化、城市建設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 超級文和友成功登陸廣州一一開鑿出一條風味獨特的老廣風情街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團隊致敬食在廣州,跑遍了荔灣西關、越秀東山與海珠南華西。吃了上千家店,遊說了25家有故事的店主來到這裡。*老廣州人愛的甜品店——沙灣奶牛皇后老字號的店主們經歷著生活的沉浮,大都有著自己的堅持。靠著貨真價實口口相傳。廣州市民驅車三十公裡也要去吃的沙灣奶牛皇后,因為對食材的苛求,從未離開過番禺。
  • 廣州冷巷裡熱門的星—阿婆牛雜
    阿婆出攤的牛雜檔。阿婆年紀大了,逢周末不定期出檔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但只要阿婆出檔,廣州吃貨們必定不辭勞苦的大排長隊,一飽口福。阿婆出檔,排隊排隊還是排隊為什麼阿婆牛雜可以做到儘管環境髒亂,依舊滿滿的口碑好評?因為匠心。
  • 廣州千年老街「北京路」大改造,老字號變了
    廣州的步行街,是千年老街「北京路」,這條路作為廣州城建之始,在歷史長河中漫步兩千多年,中心商業區的地位始終不變。但凡是個廣州人,都會知道北京路這條商業步行街,上至新大新公司、廣州百貨大廈,下至各種老字號小吃,都會扎堆於此。放學後約上小夥伴,吃街邊小食,去新華書店買教材;哪天考試考好了,就纏著爸媽去吃太平館西餐廳。
  • 廣州從「神出鬼沒」到「登堂入室」的阿婆牛雜,還有最初的味道?
    牛雜中散發出獨特的香味,不但讓廣州的本地人愛吃,遊客來廣州也不免品嘗一番。 關於阿婆牛雜的叫法的來源,最早是起源於在廣州芳村陸居路的陸居市場內一位擺攤檔賣牛雜的阿婆,因為牛雜攤擋沒有名字,而賣牛雜的是位上了年紀的阿婆,於是,人們就自然地把阿婆開的牛雜攤擋親切的叫成「阿婆牛雜」。
  • 羨慕廣州朋友!阿婆牛雜時隔兩月開檔:清晨排隊、現場派籌限1碗
    你會為了等待買到一碗美味的牛雜排多久的隊伍呢?你能在早上幾點鐘從被窩裡爬起來,就為了吃到心心念念的牛雜呢?在廣州市芳村,12月16日星期天的清晨,就有這樣一個小攤位口排起了長龍大隊——阿婆牛雜。如果隨口問一聲,隊伍裡的人就會告訴你:「我們早上七八點鐘就來這兒了,等了兩三個小時嘞!」在隊伍中你甚至還能看見自帶小馬扎和簡易乾糧的一些人,看這架勢就是做好了長期排隊的準備,真可謂壯觀!
  • 首批老字號退場,廣州超級文和友還能走多遠?
    如今再訪廣州文和友,雖然人來人往,但周末晚上飯點時間大概1800多桌,工作日基本不用排隊,對比開業時排號3000桌、平均排隊四小時的場景已經不復呈現。此前更有傳聞最早一批進駐廣州文和友的老字號已退場。超級文和友作為外來品牌進駐廣州,是否水土不服?這種模式還能走多遠?
  • 風筒輝、炒螺明、阿婆牛雜……一次過「品味」廣州記憶
    7月11日夜間,超級文和友廣州太古匯店正式揭幕。二十五家廣州市井美食進駐於此,飲食江湖傳奇風筒輝、炒螺明、阿婆牛雜等聚集此地。 這個5000㎡的聚合空間裡,還原了廣州上世紀80~90年代的舊建築,涵蓋了當地正宗的街頭美食和市井的文化體驗。
  • 人間美味,牛腩做法,只要用心做,你也能做出阿婆牛雜一樣的味道
    牛腩、牛雜總是讓人垂涎欲滴、回味無窮,它的味道徵服了不少人的味蕾,而且是不分東西南北,幾乎人人都愛吃,對它讚不絕口。最稱心的美食,只會在民間,在一個尋不著的地方,在市井的街巷裡,每每藏著,人間最好的美味,廣州就有這麼一個美味,沒錯就是傳說中的「阿婆牛雜」,要吃阿婆牛雜得靠緣分,而且每星期只出攤一天,幾乎每次出攤都排起了長龍,你要吃到一份牛雜,估計得排上兩三小時,還未必吃得上,阿婆幾十年來憑藉著獨特的口味,和不忘初心的原則,吸引了大量的粉絲,阿婆的原則就是自己覺得不好吃的、不新鮮、不乾淨的,絕不給別人吃
  • 首批老字號退場 廣州超級文和友再引爭議
    在廣州,除了特立獨行的建築風格,超級文和友還標榜集合了25家地道的廣州小吃,包括荔銀腸粉、阿婆牛雜、風筒輝、八珍煎餃、炒螺明、沙灣奶牛皇后等,以及一些體驗式懷舊主題商店。但記者發現,有不少商戶已悄悄離場,並迅速易主。  在超級文和友一樓的外賣站,本來經營著無影腳陳氏盲公丸,現在已經換上陳添記的招牌,熱熱鬧鬧地賣著魚皮。
  • 廣州超級文和友水土不服?【飲茶論道】
    工作日晚上不用等位直接進去除了特立獨行的建築風格廣州超級文和友標榜集合25家地道小吃包括荔銀腸粉、阿婆牛雜、八珍煎餃等以及一些體驗式懷舊主題商店但部分首批進駐的老字號已悄然離場開業的路牌現時的路牌已退場商戶
  • 終於吃到傳說中的阿婆牛雜
    堅持    開檔30年陪伴廣州人成長    熟悉阿婆的人都親切地叫她「桂珍」,「桂珍」退休前在一家百貨公司做售貨員。退休之後,阿婆才開始做牛雜。樓上鄰居是她的領路人,「她是我師傅,也是我的貴人」。阿婆好學又勤奮,並不斷加以改進:每天早上4點起床,5點鐘去市場裡挑最新鮮的牛雜,回家清洗,慢慢烹煮;她還買花生米,自己挑、炒、榨油。
  • 廣州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牛雜
    有人說街邊檔才正宗,有人說老字號的味道出眾,要說哪裡的牛雜最好吃,在廣州,找不到一個標準的答案。因為每個廣州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那碗牛雜。丨阿婆牛雜丨在芳村陸居路賣了30年牛雜,每次出來擺檔,都是大排長隊。有時排著排著,牛雜就賣完了,就只能「下次請早」了。30年對味道、品質的堅持,讓阿婆牛雜獲得無數擁躉。
  • 廣州街頭這六家美味牛雜店,吃的不僅是牛雜,更是情懷!
    新一輪冷空氣準備入侵廣州,這個時候肯定要吃點暖笠笠的東西來補下,驅下寒。牛雜,是廣州街頭最常見的小吃,有那麼幾家老字號,不單單出品棒,吃的更是情懷。阿婆牛雜人氣很旺的牛雜攤擋,蘿蔔牛雜和麵筋都悶得很軟,很入味,深得街坊的喜愛。他家小店開在農林下路小學北側的小巷子裡,夫妻二人經營的小檔口。平常大夥看得多的是文叔,推著推車從家裡出來,一路牛雜飄香。
  • 阿婆牛雜走出芳村,老廣美食新地標等你打卡
    兒童節的到來讓朋友圈近期颳起陣陣懷舊風,一眾「超齡兒童」們紛紛懷念那些年吃過的零食、看過的動漫,而專屬於老廣童年回憶的還有潛藏在大街小巷裡的本土美食,其中就有廣州最火的阿婆牛雜。
  • 廣州阿婆牛雜培訓去哪昌都新聞
    廣州阿婆牛雜培訓去哪昌都新聞蘿蔔牛雜作為有近兩百年歷史的名小吃,發起於廣州西關及十三行地區。廣州市飲食行業商會已經全面啟動了廣州名小吃"申遺"工程,廣州將力爭在五年內使10種名小吃的製作技藝能被認定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 阿婆牛雜,三十年不變的味道,背後包含的是手藝人的專注和堅持
    阿婆牛雜的創始人是陳桂姐,牛雜美食經營了三十年,即使火遍了廣州,很多人慕名而來,阿婆仍然堅守在那條陳舊的巷子裡,一年365天風雨無阻的出來擺攤,這可能是阿婆心中的一份堅守吧。也有很多人是來拜師學藝的,但阿婆一一婉拒,她相信一時的新鮮感並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