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金石錄』——發見明代鄉賢丁堯相父母塋前墓表碑文
劉孟博/文
丁佔傑/配圖
丁堯相,字宗順,號雲峰,明代河南汝州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河南鄉試第五十名舉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進士,授成都府推官。其為官耿直方正,一心為民,辭官歸隱後,築廬而居,寄跡庭園。每日執經課子,含飴弄孫,延親識,周貧乏,裡人德之,歿後祀鄉賢祠。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人物.鄉賢》卷六記載曰:「丁堯相,字宗順,嘉靖丙辰進士。捐金代完大戶漕米,並捐買驛馬入官。裡民李逢元等被人誣告主鬻妻子,相捐金周全。又輸腴田百餘頃,贍養士子,多有遊泮發科者。任成都府推官,祀鄉賢。」
丁堯相祖籍汝州東和豐鄉丁家村(今紙坊鎮丁村),其族為汝郡之名門望族,自古及今,人才輩出,歷代屢有賢達名士或飽學碩儒,以其賢孝卓越之跡,載列於州乘方志,而垂德後世。追溯汝東丁氏先祖名諱及始遷何時,因代遠年湮,史料無傳,今已無從考稽。然觀睹汝東地區所存明代碑碣,明中葉以後,丁堯相同輩之家族成員甚多,由此可知,斯時汝東丁氏一族已支分派衍,人文蔚起,枝葉蔥茂,直逼雲霄。現今丁堯相家族後裔門第興旺發達,繁衍出眾多支派,主要分布於汝州市紙坊鎮丁村、紙坊鎮牛王寨、汝州市區、焦村鎮水溝、焦村鎮梁窯;郟縣茨芭鎮上丁村、茨芭鎮小丁村、茨芭鎮吳家寨;寶豐官衙;魯山水地溝;及鄭州、周口、光山、靈寶、陝西韓城、陝西合陽、遼寧瀋陽等地,人口已近萬數。
汝東丁氏家族自明代中葉後人丁繁盛,族人漸次析居於黃界河畔諸村,後經明末之亂,兵火相仍,前此譜牒,蕩焉無存,遂致世系中斷,先代無考,諸分支間次序不明。清代諸丁氏後裔於祖塋春秋二祭未輟,然一直未能聯合編修宗譜,惟汝州丁村及郟縣吳寨族人,曾在清乾隆十五年、道光二十三年、鹹豐八年、同治十三年多次局部修譜。改革開放後,政通人和,百姓生活安定,各地續譜、修譜的熱潮再次興起。丁氏族中有識之士,首先聯絡已知的各村族人,於1993年清明節,在郟縣上丁村祖塋舉行樹碑祭祖活動,此後各村族眾,又倡議統一續修家譜之事,先後成立統一續譜籌委會及統一續譜編委會。經過編委成員近兩年的奔走抄錄,登記整理,始將可收集之族人資料彙纂成帙。此次續修家譜,分為若干部分,基本按照丁氏家族住地和繁衍發展遷居順序,先郟縣上丁村,再汝州紙坊丁村,再郟縣吳寨,再汝州紙坊牛王寨,各村散遷其它地方的,由各村編入。至1996年3月,新修的《丁氏家譜》印刷成冊,隨之分與各村族眾庋藏,此次修譜實乃上可告慰祖宗,下可安親睦族之善舉,與家與國,功莫大焉。
近年來丁氏族中熱心家族事業者,有感於通譜續修已近三十載,恐遷延日久,世系難敘,意欲再行續修家譜,以聯疏遠,篤宗族,昭雍睦。同時在上次續修通譜之時,因通訊、交通等諸多不便,未能與遷居汝州市區及魯山之族人及時聯絡,使得相關信息闕如,誠為憾事。故丁氏族人此次成立統一續譜編委會後,即組織人員前往市區及魯山尋找當地丁姓族人,功不唐捐,果然在魯山水地溝找到了由汝州牛王寨遷居於此的一支族人,稍候又在市區找到了丁堯相一脈的子孫後裔。在近幾個月的信息採集中,編委成員極其重視家族相關史料的收集,除大量查閱方志文獻外,還在汝州、郟縣、魯山丁氏族人聚居地周邊的寺廟內,抄錄了大量與丁氏族人相關的碑刻文字,這些史料多數為首次發現,可謂彌足珍貴。
丁堯相父母塋前墓表碑文,為編委成員在汝州市區收集到的一個近代手抄本上的內容,該文未註標題,亦未書撰寫人姓名,其內容有別於墓志銘,提測或為丁堯相父母塋前墓表碑文,在尚未損毀前由家族後裔所抄錄,故筆者根據文章內容,為其擬名《明恩賜壽官鄉飲賓丁公暨德配侯氏墓表》。
茲將碑文內容附錄於後:
明恩賜壽官鄉飲賓丁公暨德配侯氏墓表
公諱道,字由之,號古顓。生於成化庚子1十一月念日,年八十有六,恩賜壽官2,延致鄉飲3。自少淳樸,不嗜虛誇,躬耕節儉,未嘗忘費一錢。事親以孝,處兄弟無間言,待族姻以恩義相陶4浹5。家中僅中產,亦無利財6,每有輒欲以濟人,族人之無妻室者取之,失怙持者撫之,缺衣者給之,以致鄉鄰之貧乏者,亦量為之助,有修造寺觀者,款待而原遺之。以至其鹹有負欠者,往往貸借,撫而費償焉,不計也。收度坦夷7,淡然無累,飭勵8行始,終如以一,其以太上之立德者也,鄉人不問識不識者,皆以君子長者稱之。
子孫繩繩,克昌厥後,天春德為何如□。臨終召諸子戒曰:「吾平生事父母處以□□,□鄉黨務盡孝友,不虧其身,無愧於心,□□餘年吾願畢矣。爾輩其尚知所繼述以孝,天倫以敦行誼,勿墜此門戶可也。」言訖,整襟手倏然而逝,時嘉靖甲子9四月十七日也。胡待御10、劉少參11、湯憲僉12、朱州守13鹹躬奠,制文以寵異14之。
配先妣侯氏,鄉進士15炎16之孫女也。敬事舅姑,睦於妯娌,治家以嚴,訓子以義,婦道母儀,聲著兩族,其賢矣乎。生成化丁巳年17五月十二日,卒嘉靖癸丑年18正月初七日,享年六十有九。生男有五,長堯相,次堯臣,三堯卿,四堯賓,五堯士。
(汝州劉孟博據文整理並試注)
註解:1、成化庚子:成化十六年(1480年)2、壽官:壽官是明朝出現一種官名,按照明代的制度,這是個虛職,又是一種榮譽。獎勵「德行著聞,為鄉裡所敬服者」,只有官帽官服、沒有爵位。受賜年齡最初為百歲,到萬曆以後降為七十歲。對壽官的選擇要求,在不同時代有所不同。由於壽官稱號只在恩詔頒布時才得以賜給;整個明朝三百多年裡僅授過十九次;每次每縣多在四人以下,故能夠獲賜的,殊屬難能可貴。3、鄉飲:鄉飲酒禮的賓介。周制,鄉飲酒禮舉鄉裡處士之賢者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其後歷代相沿,名稱不盡相同。明清時又有「賓」(亦稱「大賓」)﹑「僎賓」﹑「介賓」﹑「三賓」﹑「眾賓」等名號,統稱「鄉飲賓」。4、陶:陶冶,化育。5、浹:融洽。6、利財:財物貨利。7、坦夷:坦率平易。8、飭勵:亦作「飭厲」。謂使思想言行合禮制規範。9、嘉靖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10、待御:為監察之官,約自秦始。《漢書·百官公卿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漢御史因職務不同有侍御史、治書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晉又有督運御史、符節御史、檢校御史。北朝魏、齊沿設檢校御史,隋改為監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為殿內侍御史。煬帝省殿內侍御史員數,增監察御史員數,又一度增設從九品的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宋同。元有治書而無殿中。明、清以監察御史分道糾察,員額甚多。11、劉少參:明代於各布政使下置參政、參議,時稱參政為大參,參議為少參。12、湯憲僉:僉都御史,官名。明都察院置,分左、右,正四品,位次於正三品之左、右副都御史。明代將前代的御史臺改為都察院,都察院級別與六部相同。主要負責官員為左右都御史二人;左右副都御史二人,左右僉都御史四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部尚書均為二品。下設監察御史分掌地方監察,每布政司置一道,以其名名之。數量隨布政司的增減而增減,最後確定為十三道。各處理本布政司及代管在京各衙門行政監察事務。據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職官表·巡道》卷二 記載曰:「湯彬,山東霑化人,進士。」13、朱州守:州一級的行政長官。據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職官表·州守》卷二 記載曰:「朱景賢,江南崑山人,進士。」14、寵異:指帝王給以特殊的尊崇或寵愛。15、鄉進士:指鄉試中式的人。明清稱舉人。16、侯炎:據道光《直隸汝州全志·選舉·舉人》卷八 記載曰:「侯炎,正統甲子科,任山西芮縣教諭。」17、成化丁巳年: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18、嘉靖癸丑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