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金石錄」——發見明代鄉賢丁堯相父母塋前墓表碑文

2020-12-14 古韻汝州

『汝州金石錄』——發見明代鄉賢丁堯相父母塋前墓表碑文

劉孟博/文

丁佔傑/配圖

丁堯相,字宗順,號雲峰,明代河南汝州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河南鄉試第五十名舉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進士,授成都府推官。其為官耿直方正,一心為民,辭官歸隱後,築廬而居,寄跡庭園。每日執經課子,含飴弄孫,延親識,周貧乏,裡人德之,歿後祀鄉賢祠。清道光《直隸汝州全志.人物.鄉賢》卷六記載曰:「丁堯相,字宗順,嘉靖丙辰進士。捐金代完大戶漕米,並捐買驛馬入官。裡民李逢元等被人誣告主鬻妻子,相捐金周全。又輸腴田百餘頃,贍養士子,多有遊泮發科者。任成都府推官,祀鄉賢。」

丁堯相祖籍汝州東和豐鄉丁家村(今紙坊鎮丁村),其族為汝郡之名門望族,自古及今,人才輩出,歷代屢有賢達名士或飽學碩儒,以其賢孝卓越之跡,載列於州乘方志,而垂德後世。追溯汝東丁氏先祖名諱及始遷何時,因代遠年湮,史料無傳,今已無從考稽。然觀睹汝東地區所存明代碑碣,明中葉以後,丁堯相同輩之家族成員甚多,由此可知,斯時汝東丁氏一族已支分派衍,人文蔚起,枝葉蔥茂,直逼雲霄。現今丁堯相家族後裔門第興旺發達,繁衍出眾多支派,主要分布於汝州市紙坊鎮丁村、紙坊鎮牛王寨、汝州市區、焦村鎮水溝、焦村鎮梁窯;郟縣茨芭鎮上丁村、茨芭鎮小丁村、茨芭鎮吳家寨;寶豐官衙;魯山水地溝;及鄭州、周口、光山、靈寶、陝西韓城、陝西合陽、遼寧瀋陽等地,人口已近萬數。

汝東丁氏家族自明代中葉後人丁繁盛,族人漸次析居於黃界河畔諸村,後經明末之亂,兵火相仍,前此譜牒,蕩焉無存,遂致世系中斷,先代無考,諸分支間次序不明。清代諸丁氏後裔於祖塋春秋二祭未輟,然一直未能聯合編修宗譜,惟汝州丁村及郟縣吳寨族人,曾在清乾隆十五年、道光二十三年、鹹豐八年、同治十三年多次局部修譜。改革開放後,政通人和,百姓生活安定,各地續譜、修譜的熱潮再次興起。丁氏族中有識之士,首先聯絡已知的各村族人,於1993年清明節,在郟縣上丁村祖塋舉行樹碑祭祖活動,此後各村族眾,又倡議統一續修家譜之事,先後成立統一續譜籌委會及統一續譜編委會。經過編委成員近兩年的奔走抄錄,登記整理,始將可收集之族人資料彙纂成帙。此次續修家譜,分為若干部分,基本按照丁氏家族住地和繁衍發展遷居順序,先郟縣上丁村,再汝州紙坊丁村,再郟縣吳寨,再汝州紙坊牛王寨,各村散遷其它地方的,由各村編入。至1996年3月,新修的《丁氏家譜》印刷成冊,隨之分與各村族眾庋藏,此次修譜實乃上可告慰祖宗,下可安親睦族之善舉,與家與國,功莫大焉。

近年來丁氏族中熱心家族事業者,有感於通譜續修已近三十載,恐遷延日久,世系難敘,意欲再行續修家譜,以聯疏遠,篤宗族,昭雍睦。同時在上次續修通譜之時,因通訊、交通等諸多不便,未能與遷居汝州市區及魯山之族人及時聯絡,使得相關信息闕如,誠為憾事。故丁氏族人此次成立統一續譜編委會後,即組織人員前往市區及魯山尋找當地丁姓族人,功不唐捐,果然在魯山水地溝找到了由汝州牛王寨遷居於此的一支族人,稍候又在市區找到了丁堯相一脈的子孫後裔。在近幾個月的信息採集中,編委成員極其重視家族相關史料的收集,除大量查閱方志文獻外,還在汝州、郟縣、魯山丁氏族人聚居地周邊的寺廟內,抄錄了大量與丁氏族人相關的碑刻文字,這些史料多數為首次發現,可謂彌足珍貴。

丁堯相父母塋前墓表碑文,為編委成員在汝州市區收集到的一個近代手抄本上的內容,該文未註標題,亦未書撰寫人姓名,其內容有別於墓志銘,提測或為丁堯相父母塋前墓表碑文,在尚未損毀前由家族後裔所抄錄,故筆者根據文章內容,為其擬名《明恩賜壽官鄉飲賓丁公暨德配侯氏墓表》。

茲將碑文內容附錄於後:

明恩賜壽官鄉飲賓丁公暨德配侯氏墓表

公諱道,字由之,號古顓。生於成化庚子1十一月念日,年八十有六,恩賜壽官2,延致鄉飲3。自少淳樸,不嗜虛誇,躬耕節儉,未嘗忘費一錢。事親以孝,處兄弟無間言,待族姻以恩義相陶4浹5。家中僅中產,亦無利財6,每有輒欲以濟人,族人之無妻室者取之,失怙持者撫之,缺衣者給之,以致鄉鄰之貧乏者,亦量為之助,有修造寺觀者,款待而原遺之。以至其鹹有負欠者,往往貸借,撫而費償焉,不計也。收度坦夷7,淡然無累,飭勵8行始,終如以一,其以太上之立德者也,鄉人不問識不識者,皆以君子長者稱之。

子孫繩繩,克昌厥後,天春德為何如□。臨終召諸子戒曰:「吾平生事父母處以□□,□鄉黨務盡孝友,不虧其身,無愧於心,□□餘年吾願畢矣。爾輩其尚知所繼述以孝,天倫以敦行誼,勿墜此門戶可也。」言訖,整襟手倏然而逝,時嘉靖甲子9四月十七日也。胡待御10、劉少參11、湯憲僉12、朱州守13鹹躬奠,制文以寵異14之。

配先妣侯氏,鄉進士15炎16之孫女也。敬事舅姑,睦於妯娌,治家以嚴,訓子以義,婦道母儀,聲著兩族,其賢矣乎。生成化丁巳年17五月十二日,卒嘉靖癸丑年18正月初七日,享年六十有九。生男有五,長堯相,次堯臣,三堯卿,四堯賓,五堯士。

(汝州劉孟博據文整理並試注)

註解:1、成化庚子:成化十六年(1480年)2、壽官:壽官是明朝出現一種官名,按照明代的制度,這是個虛職,又是一種榮譽。獎勵「德行著聞,為鄉裡所敬服者」,只有官帽官服、沒有爵位。受賜年齡最初為百歲,到萬曆以後降為七十歲。對壽官的選擇要求,在不同時代有所不同。由於壽官稱號只在恩詔頒布時才得以賜給;整個明朝三百多年裡僅授過十九次;每次每縣多在四人以下,故能夠獲賜的,殊屬難能可貴。3、鄉飲:鄉飲酒禮的賓介。周制,鄉飲酒禮舉鄉裡處士之賢者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其後歷代相沿,名稱不盡相同。明清時又有「賓」(亦稱「大賓」)﹑「僎賓」﹑「介賓」﹑「三賓」﹑「眾賓」等名號,統稱「鄉飲賓」。4、陶:陶冶,化育。5、浹:融洽。6、利財:財物貨利。7、坦夷:坦率平易。8、飭勵:亦作「飭厲」。謂使思想言行合禮制規範。9、嘉靖甲子: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10、待御:為監察之官,約自秦始。《漢書·百官公卿表》:「監御史,秦官,掌監郡,漢省。」漢御史因職務不同有侍御史、治書侍御史。曹魏增殿中侍御史。晉又有督運御史、符節御史、檢校御史。北朝魏、齊沿設檢校御史,隋改為監察御史。隋又改殿中侍御史為殿內侍御史。煬帝省殿內侍御史員數,增監察御史員數,又一度增設從九品的御史。唐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宋同。元有治書而無殿中。明、清以監察御史分道糾察,員額甚多。11、劉少參:明代於各布政使下置參政、參議,時稱參政為大參,參議為少參。12、湯憲僉:僉都御史,官名。明都察院置,分左、右,正四品,位次於正三品之左、右副都御史。明代將前代的御史臺改為都察院,都察院級別與六部相同。主要負責官員為左右都御史二人;左右副都御史二人,左右僉都御史四人。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六部尚書均為二品。下設監察御史分掌地方監察,每布政司置一道,以其名名之。數量隨布政司的增減而增減,最後確定為十三道。各處理本布政司及代管在京各衙門行政監察事務。據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職官表·巡道》卷二 記載曰:「湯彬,山東霑化人,進士。」13、朱州守:州一級的行政長官。據道光《直隸汝州全志·職官表·州守》卷二 記載曰:「朱景賢,江南崑山人,進士。」14、寵異:指帝王給以特殊的尊崇或寵愛。15、鄉進士:指鄉試中式的人。明清稱舉人。16、侯炎:據道光《直隸汝州全志·選舉·舉人》卷八 記載曰:「侯炎,正統甲子科,任山西芮縣教諭。」17、成化丁巳年: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18、嘉靖癸丑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

相關焦點

  • 汝州訪古 汝州紙坊鎮發現清代名人丁浩墓墓表
    2011年4月16日,寶豐丁氏後人第二次來到紙坊鎮南許莊尋訪資料時,在知情人的幫助下找到了當年被掩埋的丁浩墓墓表,原本打算運回寶豐妥善保存,結果被南許莊一村民提前運回家中,此後寶豐丁氏後人幾次前來討要,因故而未能遂願。今年春,經汝州丁氏宗親的調停,最終使秘不示人多年的丁浩墓墓表,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 「汝州金石錄」——紙坊鎮濟眾渠暨濟眾渠碑銘兩則
    『汝州金石錄』——紙坊鎮濟眾渠暨濟眾渠碑銘兩則劉孟博/文圖 濟眾渠位於汝州市區東部二十五裡許紙坊鎮境內,是民國時期黃澗河左岸的重要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該渠道由紙坊鎮著名士紳李海晏倡議開鑿於民國十七年冬十二月
  • 「汝州金石錄」——發現清代武進士花翎侍衛王寶仁墓志銘
    『汝州金石錄』——發現清代武進士花翎侍衛王寶仁墓志銘劉孟博/文 清末民國時期,在汝州南關黨莊村西街,曾有一座朱漆紅門,輝煌耀目的豪華官邸,寬敞氣派的大門樓上豎掛這的藍底金字「御前侍衛府」匾額,和門前兩側高高矗立的兩根旗杆,無不彰顯著大院主人當年的顯赫和威嚴。
  • 「汝州文史」韓裕如先生墓志銘,由陶春芳先生親筆書寫,珍貴!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刻石,前清光州(今河南光山縣)辛卯科舉人、汝州鄉賢曹卓然撰文,臨汝縣第一區小學校長陶春芳書丹。該墓志銘原石,2013年出土於焦村鎮李樓村韓氏墓瑩,今保管於紙坊鎮紙坊街韓氏祠堂,其碑文,載民國汝州紙坊《韓氏族譜》。汝州楊佔營、許宗合、劉孟博等共同抄錄並覆核。韓先生諱宗皋,字裕如。
  • 汝州大峪鎮摩天嶺——郭溝、郭姓及郭釗其人(劉佔江)
    ▲大峪郭溝郭氏始遷祖碑(1906年立)郭溝西北不遠處的山腳下,在一處高臺地裡,有一座郭溝郭姓始遷祖郭莪及李氏的合葬墳塋,墳前有大清光緒叄拾貳年(1906年)所立的《旌表祖塋碑記暨清顯始祖郭公諱莪妣李氏二位合葬之墓》石碑一通,為郭公後人所立。其碑內容: 「此郭公之祖塋也。嘗聞世籍河南汝郡東雙郭樓苗裔,復遷至東北山至城伍十裡創業,產室名曰「郭溝」。
  • 明代——汝州軍屯營史話
    (任學/文 ) 在平頂山廣大鄉村,有一個奇特的現象,許多村落名稱不是叫做某某村某某莊,而是叫做這個營、那個營,如石橋營、楊官營、鄭家營、馬旗營、校尉營,或是大營、小營、前營、後營等等。查閱歷史文獻資料,這種現象緣起於明代洛陽伊王府在汝州屯田形成的軍屯營。有明一代,汝州屯田村落近300處,正規軍隊屯田的軍屯營就有126處,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鄉賢統戰」嶧縣鄉賢文脈
    嶧縣鄉賢文脈一脈相承文/ 邵明思嶧縣鄉賢祠,是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把金元時代的嶧州降制為嶧縣之後,隨著嶧縣城的興建而作為配套工程所建立的祠堂。二疏的理念是:如果子孫賢明,不接受上輩遺產,也會憑自身實力去發家創業;如果子孫愚昧,給予他們的惠贈越多,金錢所產生的副作用越大,甚至將會損害社會。「二疏散金」傳為千古佳話。4、匡衡匡衡,是世代農奴出身的寒門學子,一貧如洗。
  • 清末兩位進士與鄉賢楊繼賢記略
    碑陽右側縱書陰刻小楷「楊處士墓表」,志文縱刻十六行共約600餘字,中榜陰刻楷書的「清處士楊公諱繼賢字巽佔鄉諡文惠府君大人之墓」21個大字,把志文分為前後兩段。志文記載的是清處士楊繼賢的生平及其家史淵源。令筆者驚訝的是,碑文竟然是由「翰林院庶吉士棗陽王榮先撰」、「姻愚侄劉元弼頓首」書丹。如此兩位身份顯赫的朝廷命官竟然甘為一位山野村夫撰文及書丹,墓主楊繼賢的社會影響力可見一斑。
  • 《汝州賦》
    「西掖梧桐樹,空留一院蔭,」杜甫《送賈閣老出汝州》;「朝發汝海東,暮棲龍門中,」李白遊汝州後赴洛川。「歷盡興亡,」「不隨世俗」,範純仁讚美溫泉;「青山簇簇」,「春雲浩蕩」,元好問取道梁縣。美哉!紫雲紅寨,地質公園;蔣姑山下,羅圈冰川。玉皇怪坡,亞洲之最;河南曲劇,斯地發源。壯哉!
  • 不要見「單星」就說有雙重父母!紫微鬥數宮位淺析
    由此可見,天相的本質是一顆性質良好的星曜,但卻由於其化氣為印,則多有被「利用」之嫌。也就是說,即便其自身是吉星,但表現出來的象義未必是好的;需要視與其同度的星曜性質的良莠,與吉星會則表現為吉,與煞曜會則表現為兇。不但如此,觀察天相星,還需格外觀察其左右兩宮的星曜為何,亦有較大的影響。此般性質的天相,當其臨父母宮時,會表現得怎麼樣呢?
  • 歷史滄桑的汝州黨屯古寨(劉佔江/圖文)
    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集市》記載:「党家屯,屬在一裡,城東北十裡。逢單日集」。依此證明黨屯為清代汝州二十七個主要集市(包括在民國時期划走地區中的五個集市)之一,黨屯古寨不但是清代汝州著名的村寨,也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商賈聚集之地。
  • 汝州訪古 玉皇山玉皇廟
    汝州訪古 玉皇山玉皇廟劉孟博/文陳素貞、高明利/攝影玉皇廟,又稱「天盤廟」,位於汝州市區北部13公裡許,玉皇山之巔。另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卷一 山川記載曰:「玉皇山,與太祖山接,上有玉皇廟,創始無考,道光十九年裡民馬永福集資重修,並開闢徑途,有碑記,州北三十裡,採訪補」。清人尚夢書亦有言,「環汝皆山也,而郡諸峰聳秀可愛者,則玉皇山為最。予嘗二三人攀躋於其山上,見其孤峰特立,北望嵩山如屏,南望汝水如帶,而周圍眾山又羅立如兒孫焉,豈非天造地設勝地名區,或一世之偉觀者哉。」
  • 父母合葬碑文的樣式及寫法
    自古以來,合葬墓碑就很流行,大都數人會給父母挑選合葬墓。墓碑都是端莊大氣的,同時又沉穩乾淨,只為給逝者一個安寧、平靜的環境。那麼父母合葬碑文的樣式及寫法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合葬墓碑其次,父母合葬碑文的寫法應當考慮主碑的面積,不論大小,在刻上碑文時,基本上都遵守著相同的原則,先根據需要把各部分內容寫好,然後分別數每部分的行數、字數和總字數,如果有不「合生老
  • 柏宇洲丨​明代「大禮議」與「不二嫡」制度變遷 ──以嘉靖朝皇后禮制變革為切入點
    武宗皇帝去世之突然,使得大臣們措手不及:由於武宗生前未預立皇子,朝中竟有數十日無君;然而繼承皇位的藩王朱厚熜(1507-1567)抵京、登基為明世宗之後,大臣們遇到了更大的麻煩,明世宗不肯接受大臣令自己過繼為明孝宗之子、稱本生父母為伯叔父母的「廷議」,因「尊親禮儀」而引發「繼統」與「繼嗣」之爭的「大禮議」由是而起[1],其核心主題,即是明世宗如何在繼位後安置其本生父母在皇室之中的位置。
  • 丁浩,一位鮮為人知的汝州歷史文化名人
    丁浩這位與汝州文化有著密切關聯的歷史人物,如今隨著時光的流逝,已逐漸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不光在汝州鮮為人知,在寶豐也是乏人提及,僅1996年出版的《寶豐縣誌》有過略述。近年來隨著丁浩墓誌、墓表的出土,逐漸引起許宗合、張懷義兩位汝東文化愛好者的關注,筆者聽到他們講述丁浩安葬紙坊鎮南許莊及丁浩的部分事跡後,對丁浩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汝州虎搖頭——東漢光武帝的龍興之地
    虎頭村的人文歷史,根據碑文、史志,最早可追溯到漢朝。西漢元鼎五年,漢武帝詔封韓千秋之子韓延年,為成安候,置成安國。     明代正統叄年,知州沈公庭開通聚民渠,使此地,旱澇皆慶有備,物阜民豐。
  • 「歷史傳說」——劉仙姑是汝州劉圪壋村人
    劉仙姑的父親叫劉禹錫,是唐朝詩人,先後為脾山縣令和汝州知州。劉禹錫的妻子姓郭,黎良村人,生有三個女兒,老大叫秀芳,嫁小屯街,老二叫秀蘭,嫁黎良村,老三叫秀英,閨名聰慧,即劉仙姑,也稱劉三姑。老大、老二死後,均被奉為「火神仙姑奶奶」,老三死後,葬於庇山山頂,人稱「劉仙姑」,我們稱「仙姑奶奶」。這事俺1998年新修的《劉氏家譜》中都作了記載。
  • 「文化汝州」——執著於收集汝州電影放映史的老放映人
    『文化汝州』——執著於收集汝州電影放映史的老放映人王國成、譚國強、史千斤/文二0一七年,幾個老放映員一起閒聊,提到了席榮堂老師、孫長旺老師、魏幹基老師、關泉山老師、劉金保老師、常法定老師的一個個遠去,便有人建議把過去的往事回憶回憶
  • 「汝州傳說」——楊其營下馬碑
    村南嶺下有條寶豐通往汝州的官道,道路南邊地垓子上有塊大石碑,人們都叫它下馬碑。       傳說在明朝萬曆年間,有幾家姓魏的住在這個村的西頭。魏家有個小閨女叫鳳,不大點兒就沒爹沒娘,家裡只剩她和一個哥,日子過得很艱難。
  •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汝州人物 中州名士張維新 劉孟博/文 張中紅/配圖 多善事,載州志,祀鄉賢,封文林郎,重褒方伯。」張維新母丁氏,亦出自汝上名門,乃嘉靖丙辰進士丁堯相之女,婉慧有淑德。張維新初娶祁氏,繼娶史氏。長子楚瑜,年方十歲早夭。次子繼諫,字清浦,任國子監博士,王府儀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