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人至深的秦軍家書
1975年,湖北孝感市雲夢縣睡虎地,先後發掘出兩座古墓,裡面發現兩塊長約20公分的木牘,木牘正反兩面都寫滿文字,這是兩千多年以前,兩個秦國士兵寫給哥哥的家書,兩封家書或嚴謹,或調皮,解讀下來,完全是一個令人倍感心酸的故事。
-
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很多的中國人認識了翻譯家傅雷
晚年的傅聰回憶說:「我很少再看《傅雷家書》,因為一看就淚如雨下,無法繼續工作。」一本飽含深情的《傅雷家書》,讓無數的中國人認識了著名翻譯家傅雷,以及「鋼琴詩人」傅聰,看到了傅雷對兒子苦心孤詣的教誨。縱覽整部《傅雷家書》,可以看出,傅雷十分注重對孩子人格的培養,他認為,無論做什麼,做人都應該擺在第一位。在家書中,傅雷對兒子說:「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為某某家、某某家以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貢獻。」
-
美國醜聞!大批老兵慘死,本應照顧他們的機構,竟讓他們死去!
該養老院在3月底就檢測出了一位新冠病毒陽性患者,但是養老院擔心院內出現新冠肺炎患者會影響盈利,居然一直讓他住在院內,既沒有將其送往醫院也沒有進行任何隔離措施,直到4月下旬該老人的病情已經不可收拾,院方才將他送往醫院。這期間導致了多人受到了傳染。而且直到去年七月,院方都堅決反對員工戴口罩,理由是會引起老人們的恐慌,結果導致數十名醫護人員感染,兩人死亡。
-
歷史背後的歷史系列15(下)—美國電影《硫磺島家書》背後的歷史
上部:介紹硫磺島及其它在二戰中的戰略意義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那張著名照片的歷史背景中部:介紹整個硫磺島戰役的來龍去脈和很多細節下部:介紹從日本人的視角看硫磺島戰役和對歷史的反思今天要介紹的是《父輩的旗幟》的姐妹篇《硫磺島家書》這部影片
-
移防官兵的781封家書回信成「活教材」
部隊移防完畢,第76集團軍某旅官兵收到781封家書——一封家書一片情■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侯國榮 通訊員 相雙喜 段 青「寧挑家庭千斤擔「家書抵萬金,字字寄深情。」郭政委告訴記者,部隊調整移防至西部高原,官兵面臨兩地分居、環境艱苦等現實考驗。為此,他給全旅官兵家庭發了一封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徵路》的信,號召官兵親屬守好「大後方」,共同激勵官兵紮根高原幹事創業。沒想到,這封信在官兵親屬中掀起不小波瀾,有的親屬致信給官兵本人,有的致信給旅領導,781封家書成為教育激勵官兵的「活教材」。
-
藏彈弓鋼珠的包裹從美國寄到香港,收件人是……
據香港「東網」、《星島日報》等港媒報導,香港海關日前截查一份由美國寄到香港的包裹,內有彈弓和鋼珠等物品,追查下發現該包裹的收件人是一位名叫趙駿賢的學生,他被揭發另涉灣仔襲警且管有胡椒噴霧一案,後被控以一項企圖管有攻擊性武器罪。該案件今(29日)在西九龍裁判法院提訊,裁判官拒絕被告保釋申請,案件押後至明年1月10日。
-
老照片:圖1蔣經國和俄國妻子機場深情擁吻,圖6閻錫山和漂亮妻子
圖:60年代,蔣經國即將踏上去往美國的班機,他的俄國妻子蔣方良與他在機場公開深情擁吻,面對諸多的攝影鏡頭,蔣經國夫婦顯然並不避諱。圖:1939年,蔣經國任贛南行署專員時,和23歲的俄國妻子蔣方良、以及兒子合影。
-
致敬最美逆行者抗疫家書展17日開幕
由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晚報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致敬最美逆行者——抗疫家書展」今天在中華世紀壇拉開帷幕。圖為工作人員正在布展。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攝今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家書博物館、北京日報報業集團北京晚報和中華世紀壇藝術館聯合主辦的「致敬最美逆行者——抗疫家書展」在中華世紀壇一層綜合展廳開幕。展示的60餘封家書裡飽含著牽掛、擔憂,訴說著理解和包容,講述著北京人的抗疫故事。
-
2017ATP年終盤點——傑克·索克:美國一哥只是開始
美國男子網壇自從羅迪克退役之後就再無拿得出手的領軍人物出現,許多球員雖位列世界前端,但始終沒有能夠拿得出手的冠軍來為自己證明。直到2017年,一個名字和打法一樣簡單的大男孩傑克·索克打破了這一尷尬的局面,他用巴黎大師賽的冠軍+年終總決賽半決賽向世界證明:美國一哥只是開始!
-
姥爺一封家書勉勵新兵外孫改正「三大頑疾」
老兵的期盼 新兵的方向——推薦北部戰區空軍某旅新兵白晨志外公的一封家書編輯同志:近日,在北部戰區空軍某旅新兵營組織的「讀家書」主題活動中,新兵白晨志和大家分享了外公的一封家書。
-
杜甫十大經典詩句,僅僅第一句,就讓人感慨萬千
杜甫十大經典詩句,僅僅第一句,就讓人感慨萬千!1.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深省。出自杜甫《遊龍門奉先寺》。想要睡覺卻聽到晨鐘敲響,令人有所覺悟。2. 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語出唐朝杜甫《兵車行》。縱然那些強健的婦女們,能夠拿起農具去勞作,可是田地中的莊稼還是雜亂不堪。這句詩是指明了戰爭給農業帶來的嚴重損害。
-
「疫情下的家書」系列音頻今日上線荔枝APP!家書紙短情長,家國之歌...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古以來,家書便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家庭成員、親人之間情感表達和溝通交流的重要形式。紙短情長,家書中包含的濃濃親情,常使人動容。「疫情下的家書」線上音頻節目自今日起,每周上線一個系列。第一批「四海一家」12篇音頻節目出自海外來鴻——身在日本、英國、美國、柬埔寨、俄羅斯等國外以及港澳臺地區的同胞在疫情期間與家人、朋友的往來書信。
-
「百年家書——習之堂藏家書百種特展」正式開幕
9月26日上午,由中山大學哲學系、廣東哲學學會、廣東倫理學學會聯合主辦的「百年家書——習之堂藏家書百種特展」開幕式在錫昌堂一樓多功能廳舉行。本次開幕式由系主任張偉教授主持。會上,廣東省社科聯葉金寶副主席,共青團廣東省委唐銳副書記,中山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馮達文先生,廣州雕塑院院長許鴻飛先生分别致辭。
-
抗戰老兵葛世才:浴血戰場殺日寇 鋒火歲月滄桑人生
在一次聊天中,一網友告訴我說,遵義有一位抗戰老兵,今年已經90歲高齡,身體比較硬朗是貴州省參與過長沙會戰為數不多的老兵。筆者來到遵義市紅花崗區湘山社區裡,見到了曾參加過長沙會戰的抗日老兵葛世才。參軍那年,葛世才剛滿16歲,到了湘北新牆河前線,柏輝章憫其年齡太小,把他留在師部作勤務。後來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也隨大軍奉命參加了第二次、第三次長沙會戰等著名的抗日戰爭。戰場上,葛世才和戰友肩並肩浴血奮戰,交戰中,他數次和日本鬼子短兵相接,他憑藉瘦小個頭的機靈和果敢,英勇拼殺。一個個高大威猛的日本鬼子紛紛倒在他面前。抗戰結束後,柏輝章喜其機警把他留在身邊。
-
95歲老兵一生未娶,苦苦等候日本女友69年,只想生前再見一面
每當看見夕陽西下,相互攙扶著的老人,不禁心生羨慕,相信很多人都嚮往「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愛情,可是世間最難熬的就是情,並不是所有的愛情都會有一個好的過程,又或者是一個好的結局。有一位95歲的老兵就一生未娶,因為難以忘懷日本女友,所以苦苦等候了她69年,而他最終的目的就是想在生前見她一面。
-
一封封家書,拉近了兩代人的距離
可是家書作為維繫家人情感的一種最有效的聯繫方式,其中包含著濃濃的親情卻是數字媒介所不具備的。「魚傳尺素」、「鴻雁傳書」、「目斷鱗鴻」,代代相因、世世相襲,久之升華為中國鄉土文明重要維度的家書文化,沉積為融親情、鄉情、友情於一體的獨特民族文化現象。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聯繫家庭親情,2020年伊始,杭州大成實驗學校又開展了書寫大成家書的活動。
-
美國退役老兵回憶感恩節經歷,美國小姐去中東勞軍,難忘戰地節日
雖然在離家數千英裡的外國軍事基地慶祝火雞日可能很困難,但一些美國退伍軍人在反思之後,可能會深情地回顧這些經歷。這是2013年11月28日,也是當地時間的星期四,美國士兵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戴著火雞形狀的帽子參加感恩節晚餐。這是美軍在阿富汗的第12個感恩節。
-
軍人的戰前家書,看哭了所有人!
4月30日,東部戰區官方微信公眾號(ID:njjqfs)刊發了幾篇軍人家書。從主官開始,部隊官兵人人撰寫,有寫給未出生孩子的,有寫給妻子的,還有寫給父母、女友的……官兵們冷靜地將信稱為「戰前家書」,每半年修改一次,每修改一次,官兵們靈魂就受到一次觸動、軍人使命感就增強一分。
-
從家書看董必武的修身齊家之道
投身革命後,在聚少離多的情況下,面對家人和親友間的方方面面,董老以其堅定的理想信念,超凡的遠見卓識和質樸的家國情懷,通過一篇篇家書惕勵自己,教化家人,營造出一股清新之風和浩然正氣,為世人所重。對自己:甘為民僕恥為官董必武德高望重,備受尊敬。但他從不以老自居,恃功自傲,而是甘當民僕,自比「老牛」,時常反省,修身勵進。
-
紀念|曹可凡憶傅聰:「我離開《傅雷家書》已經很久了……」
鋼琴詩人傅聰先生傅聰先生的脾氣壞是出了名的。音樂會上,哪怕是微弱的耳語聲或拍照的「咔嚓」聲,都會惹他不快。有時,他甚至會中斷演奏以示抗議。張愛玲在美國唐人街看見一把紫紅色莧菜,不也怦然心動嗎?」說起張愛玲,不由地想起傅雷先生早年對這位傳奇女子的忠告:「技巧對張女士是最危險的誘惑。無論哪一部門的藝術家,等到技巧成熟過度成了格式,就不免重複自己。在下意識中,技能像旁的本能一樣時時騷動著,要求一顯身手的機會,不問主人胸中有沒有東西需要它表現,結果變成了文字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