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土族老人徐秀福民間文學作品《三川土族民俗文化大觀》獲「青海省文學藝術獎」

2021-02-19 青海深夜青年







        民和三川信息網

              滿坪、前河、甘溝

              官亭、中川、杏兒

6月5日,我市召開全市省級以上文藝獎獲得者表彰大會。會議傳達了市委書記鳥成雲對表彰大會的批示精神,並為李萬華等8名省級以上文藝獎獲得者頒發了獲獎證書和獎金。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李青川參加會議,市委常委、宣傳部長任瑞翔主持會議。

批示指出,海東河湟文化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廣大文藝工作者歷來有紮根群眾、反映時代的優良傳統,希望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順應時代召喚和人民期盼,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精品力作,講好海東故事、弘揚海東精神,為海東城市崛起、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會議要求,要堅定正確方向。全市文藝事業取得長足發展,全市文藝工作者創作生產了一大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可讀性俱佳的優秀作品,精品佳作大量湧現,從不同角度弘揚主旋律,從不同視野揮毫潑墨,關注現實貼近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為我市深入實施「五四戰略」,奮力推進「一優兩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要厚植河湟文化。廣大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切實堅持為人民服務和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創作方向,緊扣時代脈搏,立足河湟文化,精心創作一批充分體現海東創作水平、富有鮮明時代氣息和河湟地域特色,在全省、全國叫得響的文藝精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廣大群眾。

要打造精神高地。堅持做德藝雙馨的靈魂工程師,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全市宣傳和文化主管部門要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者的領導,加大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為繁榮我市文藝事業提供可靠的組織保證,奮力譜寫我市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會上,第十八屆「百花文學獎」獲得者李萬華、第八屆「青海省文學藝術獎」獲得者楊秀珍代表獲獎文藝工作者作了發言。

1.第十八屆「百花文藝獎」獲得者李萬華

 作品:散文《丙申年》

2.第八屆「青海省文學藝術獎」獲得者

李秉廷    作品:《秘境坎布拉》 

曹生淵    作品:畫冊《瞿曇寺》

李萬華    作品:散文集《西風消息》

楊秀珍    作品:中短篇小說集《在我之上》 

李卓瑪    作品:長篇小說《拉仁布與吉門索》

李宛谿    作品:楷書立軸 

徐秀福    作品:民間文學《三川土族民俗文化大觀》

互助縣文化館  作品:大型土族秦腔傳奇劇《土族元帥》

來源:海東時報(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民和三川信息網

後臺回復"作文",領取作文素材

後臺回復"課本",查看學校教材

相關焦點

  • 【榮譽榜】贊!民和縣土族老人徐秀福民間文學作品《三川土族民俗文化大觀》獲「青海省文學藝術獎」
    6月5日,我市召開全市省級以上文藝獎獲得者表彰大會。會議傳達了市委書記鳥成雲對表彰大會的批示精神,並為李萬華等8名省級以上文藝獎獲得者頒發了獲獎證書和獎金。批示指出,海東河湟文化悠久,人文底蘊深厚,廣大文藝工作者歷來有紮根群眾、反映時代的優良傳統,希望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主動順應時代召喚和人民期盼,創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的精品力作,講好海東故事、弘揚海東精神,為海東城市崛起、鄉村振興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會議要求,要堅定正確方向。
  • 對話徐秀福 「三川大地民俗文化的執著守望者」
    1945年生於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現身兼青海省「花兒研究會」理事、青海省土族研究會理事、民和縣民族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黃河上遊民間儺——人神狂歡》(合著),《三川土族民俗文化大觀》。徐秀福還搜集整理了土族婚禮歌、土族情歌二百餘首,搜集整理土族民間故事三十餘篇。
  • 豐收季節,聆聽三川土族納頓的「喜訊」——民和縣土族納頓節開幕式隨記
    圖為精彩的舞蹈表演民和縣土族納頓藝術協會負責人祁正祥告訴記者,今天是我們土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納頓節開幕式,我非常高興帶領納頓協會的鄉親們參加演出,我們要用土族兒女特有的方式,表達對黨的感恩心聲,同時也想著把三川土族的納頓文化發揚光大
  • 金聲玉振集大成——記國家一級作曲,土族音樂家:馬佔山
    青海省委,省政府專家庫專家,國家藝術基金會專家,青海省文化藝術系列職稱評審委員會專家評委,青海省非物質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西寧市非物質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先後為大型土族歌劇《拉仁布與吉門索》、電影《土族風採》,大型歷史歌舞《彩紅部落》作曲。
  • 小莊土族民俗文化村紀實
    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展民俗旅遊,現有土族民俗接待點34處,風情園5處。1992年從事旅遊經營以來,小莊民俗村遊客量逐年快速增加,2004年被評為首批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7年縣政府把小莊村從古城村單列出來,設為專門發展土族民俗旅遊的行政村。
  • 土族的歷史名人
    土族祁土司自始祖貢哥星吉至民國時祁昌壽十七代土司文治武功,是土族歷史深厚的大家族.李宜晴(1919年—1977年),土族女詩人,西夏皇族後裔,青海民和縣人,被著名學者章士釗先生譽為「少數民族難得的女才」,李宜晴一生道路坎坷,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引起文學界的重視,縱觀她的詩,清新婉麗,音調和諧,對仗工整;詞或豪放激越,或悽清哀婉。其作品感情真摯,情韻纏綿,生動感人,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是土族文學成就的一個裡程碑。
  • 相約美麗彩虹部落,感受土族民俗風情!
    互助土族自治縣:青海省海東市下轄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海東市北部,大板山脈的青石嶺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
  •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區留守婦女針線繡出致富圖
    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區留守婦女針線繡出致富圖盤繡助力「彩虹之鄉」脫貧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有著「彩虹之鄉」的美譽。「彩虹之鄉」源於當地土族婦女傳統服飾中的彩虹袖。在土族阿姑(姑娘)的歌聲裡有著這樣的唱詞:「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跳起安召舞,恰似彩虹下凡來。」土族盤繡,是製作彩虹袖的傳統技藝,也是土族傳統文化的代表,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2006年5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5月,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 民和土族來源及變遷
    土族是青海高原的古老民族之一,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漫長的歲月裡,土族人民生息、繁衍在河湟地區。對青海高原遠古文化的弘揚,東西方交通的溝通,經濟文化的發展曾有過重大的貢獻。其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以及黃南州的同仁縣和海東地區的樂都縣,在甘肅省境內也有一定分布。民和三川地區是土族主要聚居區之一。
  • 青海省文化藝術職業學校
    2、2000年12月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藝術教育學校先進單位」。3、2001年12月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單位」。4、2003年在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第七屆「桃李杯」民間舞青年組的比賽中,獲優秀表演獎。5、2006年3月被評為青海省「全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
  • 作曲家張啟元:用青春和熱血為土族人民縱情歌唱
    多年來創作的許多歌曲,由國內知名歌唱家演唱,多部作品的MV在央視以及地方電視臺、電臺播出。擔任音樂創作和導演的大型電視文藝晚會《花兒唱祖國》獲建國六十周年全國電視文藝晚會類最佳作品獎(即一等獎)和青海省第六屆文學藝術創作獎;擔任編導、撰稿的電視文藝專題《放歌一曲為青海》《才倫多森林屋的主人》雙雙獲得第九屆中國電視文藝「百家獎」三等獎。
  • 土族花兒的特色
    ,富有鮮明個性的藝術成分。談到「花兒」的曲調共性,第一個使我們注意到的重要因素就是曲調的旋律特點,因為作為音樂藝術來說,旋律是完成藝術表現力的第一要素,「花兒」在旋律方面與一般的說唱音樂、民間小調相比,有著極其鮮明的獨特性。 土族少年「花兒」中有一種很重要的旋法類型,這種類型具有一種意味深長的抒情性格,曲調進行委婉柔美,並具有內在的含蓄之感。這種特性的形成,是因為土族少年「花兒」旋律中有一種獨特的級進運動。
  • 喜大普奔,這個冬季互助彩虹部落土族園將免費開放!約嗎?
    為感謝廣大人民群眾幾年來對彩虹部落土族園的支持和關愛,讓廣大群眾深入了解土族悠久的文化歷史,體驗濃鬱的土族民俗風情,決定2016年冬季期間彩虹部落土族園向全省人民免費開放,具體事宜通知如下彩虹部落土族園是一座大型土族民俗文化主題公園,坐落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西南部,距省會西寧30公裡,是互助土族故土園國家AAAA級景區的核心景點,也是環夏都西寧旅遊圈中的一個重要景點。
  • 王國龍:土族鄉村更好的日子還在後頭
    在黨的各項惠民政策支持下,我們緊緊依託民俗文化發展旅遊產業,精準脫貧全面完成,社會治理和諧有序,基礎設施建設提檔升級,村民們住進了新房、開上了轎車,過上了好日子。「捧起哈達,唱起歌兒,祝願朋友吉祥,歡樂祝福長相伴……」7月的河湟谷地,正是油菜花怒放的時節,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小莊村迎來了旅遊旺季。村民席玉秀唱起熱情的祝酒歌,歡迎遠方的客人。
  • 【視頻】土族歷史歌舞劇《彩虹部落》——序
    中國土族大型歷史歌舞劇《彩虹部落》劇情概述祁連山下,青海湖畔,生活著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積澱豐厚的古老民族。約1600年前左右,在這片草肥水美的高原上,建立過一個歷時350多年之久的地方政權——吐谷渾國。他東與隋、唐兩代王朝會盟聯姻,又和西域文化相交流;漫漫絲綢之路曾從這裡穿越,吐谷渾人培育的青海驄,影響了宋元時期的「茶馬互市」。
  • 土族歷史
    在漢文史籍中,關於土族或「土人」這一稱謂,最早出現於蒙元帝國時代,但在蒙古文記載中一直稱其為「察漢蒙古爾」(意即「白蒙古」),操蒙古語的大部分土族——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達拉土族鄉和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的土族現在也這樣自稱之;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及與其相鄰的甘肅積石山縣等地的土族多自稱「土昆」;黃南州同仁縣土族自稱「土民」或「霍爾」;甘肅卓尼縣的勺哇土族則自稱「土護家
  •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管轄的縣 人口43萬 轄8鎮、14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省海東市下轄縣,位於青海省東部邊緣,東北與甘肅省永登縣、蘭州市紅古區相連,東與甘肅省永靖縣接壤,南隔黃河與甘肅省積石山縣相對,西、西北及北與本省循化縣、化隆縣、樂都區毗鄰,縣境南北長約96公裡,東西寬約32公裡 ,總面積1890.82平方公裡。
  • 高原土族小縣城有個「洋教練」
    圖為2019年11月7日,喬西·羅賓遜(左)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網球場內帶領學員進行接發球練習。 新華社記者吳剛攝圖為2019年11月7日,喬西·羅賓遜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的網球場內帶領學員訓練。 新華社記者吳剛攝圖為2019年11月7日,喬西·羅賓遜(右)在訓練結束後與學員談心。
  • 三川—黃河特賜的明珠
    土肥水美,花草茵茵,大片溼地,蘆葦蕩漾,鳥鳴魚躍,酷似江南,猶如蘇杭,好一處勤勞優秀的土族兒女時代居住的水鄉!有水就有財富,有水就有文明。四大文明古國都無一例外的誕生在大河流域。我國的文明就誕生在黃河流域,三川又是黃河邊上的一顆明珠。黃河文化,黃河文明就從這裡起步,沿河而下,不斷播撒中華文明的種子。
  • 民俗活動、民族節日、文化藝術節...青海這16個不同民族和習俗的節日​,你都知道嗎?
    每逢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縣的許多土族鄉村都要舉行「波波會」,時至今日,每年的「波波會」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這是一種原始宗教氛圍濃烈、文化形態與文化內涵複雜而豐富的人文現象。納頓節是居住在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及其周邊地區的土族人民為祈福還願,以自然村為單位在每年的特定時間進行集體舞蹈(會首舞)和儺戲(面具舞)表演,以此來娛神、謝神和酬神的民族傳統宗教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