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街白猿通背拳活背八法、活腿八法、活步八法,並稱「猿門初功二十四法根」。「法根」就是拳法的根基,也是牛街白猿通背拳入門必修的一門功課。此功修好可使周身靈活、三節貫通,從而為進一步學習通背拳打下堅實的根基。由於此功法簡單易學佔地小,非常適合不同家庭和年齡段的健身愛好者習練。同時還可作為過力運動後的恢復運動和腰椎、關節等部位病變的輔助治療。功深者還可用於自衛、防身。
活背八法是以固定步法做肩、肘、腕、手的運動,從而收到使上肢肌肉放鬆、關節韌帶拉開、增強肌肉活力的效果,使上肢達到放長擊遠的目的。活背八法中的步法,主要以四六步為根。四六步也稱四六樁、虛步。四六指兩腿承受重量之比,前腿承重十分之四,後腿承重十分之六。要求兩腿分開,右腿在前、左腿在後,在一條直線上,右腳前腳掌踏在直線中心,左腳腳根踏在直線中心,前後距離約同肩寬,後腿半屈、前腿微屈、前腳腳尖點地,此為四六步法。
1.單搖背——四六步站好,左手掌向前平伸,高與肩平,手心向下,目視前方。右臂以肩為中心作圓運動,前後每次各轉二十轉,然後左右交換、動作相同。注意要點:掄臂時應使掄的手超過平伸手臂,使之形成探臂送肩,但腰胯應自然放鬆,不可過於向前(如圖1)。
2.陰陽(鴛鴦)膀子——四六步站好,雙臂向前平伸與肩平,掌心相對。雙臂均以肩為軸心,一反一正做前後掄臂圓運動。目視前方。每組二十次,然後反向練習。要求注意松肩和肩部換梁(如圖2)。
3.後拉膀子——四六步站好,雙手自然下垂,手心在體兩側相對,然後兩臂做前後擺動,前臂高與肩平、不可過肩,後手應用力抬起後振;同時沉肩、松背。兩眼目視前方(如圖3)。
4.馬步掄背——馬步站立,兩手自然下垂,手心向後。雙臂以肩為軸由左至右,同時在面前做掄圓轉動。要求兩臂自然伸直,轉至上方是掌心向前,眼隨手轉。每轉動二十圈後,反向重複練習(如圖4)。
5.扔引手——四六步站好,雙手成掌自然放鬆,右手自胸口前從下而上向前扔出。目視前手。同時左臂由下而上曲肘,將左手扔至腦後背頸之間。如此兩手交替進行(如圖5)。
6.抖膀子——四六步站好,右手變扣拳,左手變掌,右拳自肋下提起,由胸部向前抖出與肩平;左掌作為護手置於右臂肘關節部位。右拳到點後變刁擄手,收回至胸前;左掌提至胸前打出。目視前方。右拳收回至胸前,變護手掌。每組二十次(如圖6)。
7.固丹田——高馬步站立,兩手自然下垂,一手為圓拳,一手為掌,用腰帶動兩臂前後擺動,前掌擊打丹田,後手用拳背擊打腎俞。用力不宜過重,應逐漸加重。兩手交替進行,目平視。每組二十次(如圖7、8)。
8.放鬆膀子——高馬步站立,兩臂自然下垂,屈膝下蹲,雙腳掌著地,後腳跟抬起,雙手同時自下向上做捧水動作(如圖9),舉過頭頂後兩足同時下落振動,雙手放鬆也隨之抖動(如圖10),用力不可過急、過猛。每組二十次。
練習活背八法的要求:站好步法,吸胸沉氣,氣沉丹田,意在頂懸,動作中始終應貫串一個自然,不可僵直。
氣沉丹田,指腹式呼吸,氣沉於臍下,呼吸力求自然。意在頂懸,指頭部微上領,並在自己面前有假設的敵人。抖膀子、扔引手是通背拳活背八法中最關鍵一環。對敵時首先要求四六步法永不變,手法要求發沉、長、冷、脆之勁,使松肩探背之法,雙肩注意換梁,要自然靈活,吸胸、沉氣、弓背、松肩不恬胸、不扎肘,兩肩頭自然向前突出。四六步站好,如胸部挺出就會影響雙肩突出,手法進出路線就會無形中變短。腰、胯要靈活,如果能在吸胸、沉氣、弓背的同時松腰、胯,則變化靈活,進退轉換得機得勢。
腰、胯是平衡的重心。含胸使氣不上浮,促使下盤穩固。發力大小關鍵在於拔背,脊背的肌肉是人體上肢最大的一塊肌肉,它在發力過程中起很大作用。後不扎肘,護手拳掌交錯時主要起對人體中門部位的防護,如撤回之手往後扎肘,無形中使下一手的進攻路線拉長,胸肋部則易出現空檔,使進攻者有機可乘。拳由口中發,指人體胸口正中部位。撤回歸肋下,是自然防護之法,同時應注意在保持自身中正的情況下探背松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