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午兩點半,早已過了用餐時間。但在位於北京市雍和宮大街46號的渝味川菜館裡,還有四五桌客人。
「這是過了飯點了,剛才店裡還在排隊,3個廚子炒菜都忙不過來。」老闆娘李芳蘭說。
看著她店裡熱騰騰的景象,記者禁不住想起今年4月29日第一次來店裡採訪她時的情景:午飯高峰期竟然一桌客人也沒有,一個多小時裡只有零星幾個外賣小哥來取餐。
「現在好了,生意基本恢復到去年的水平了。」李芳蘭掏出手機給記者看,「今天上午美團外賣賣了949元,餓了麼少點,也賣了401元,加起來有1300多元。好的時候,一上午能有2000多元。堂食人更多,算下來一天流水有1萬多元。」
這個收入差不多是疫情期間的100倍——今年4月份,店裡一上午也就有100多元的外賣收入,而且幾乎沒有堂食。
7月28日,雍和宮正式恢復接待遊客。對這個日子,李芳蘭記得特別清楚,因為從那天開始,店裡的生意就逐漸恢復。
渝味川菜館離雍和宮大門只有不到100米,遊客溜達幾步就能看到。李芳蘭是重慶人,店裡能做正宗川菜,周邊的居民也願意照顧生意。所以,今年國慶期間,生意比去年還好,天天排隊。李芳蘭記得10月1日那天正好也是中秋節,店裡一直忙到晚上12點才關門。
渝味川菜館生意的起伏,與餐飲行業的命運息息相通。在中國市場監管學會近日舉行的「餐飲質量安全提升研討會」上,市場監管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馮軍介紹,今年2月1日全國要求關停餐飲的縣市有1048個,要求停止外賣配送服務的縣市有295個。今年3月開展的另一項調查顯示,有九成餐飲企業停業,五成餐飲企業的現金流僅能支撐一個月的運行,62.2%的餐飲企業認為自己在2020年破產倒閉的可能性非常大。
一直到今年10月,我國實現餐飲收入4372億元,同比增長0.8%,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
「現在餐飲業競爭激烈。為了讓客人吃得滿意,下次還點我們家,我們都是一份一份現炒,跟店裡賣的一樣。」李芳蘭說。最近,菜館再度掛出了招小時工、洗碗工的牌子。李芳蘭說店裡正在全力備戰今年春節。這是每年餐飲消費的黃金季節。「只要疫情不反覆,我們今年不說賺錢,但至少不會虧錢。」李芳蘭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