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電影《英雄》上映,2003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代表中國電影逐夢奧斯卡。在後來將近20年的時間裡,也再難有中國電影能夠如此走近奧斯卡獎。
之所以說《英雄》標誌著中國電影進入大片時代,是因為從這部電影開始,利用中國文化符號,講述中國故事,電影大片生產製作等電影的類型的主流化方向逐步確立。在這部電影中,作為視覺美學意蘊的色彩運用,又成為本片最具代表性的符號。
可以說,整部電影是張藝謀用5種顏色支撐起來的歷史空間和敘事情節。這是他電影攝影藝術創作色彩運用的發展和一個高峰。
色彩作為影視畫面和攝影構圖畫面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英雄》這部電影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可以借鑑和學習的色彩空間,那麼張藝謀在影片中應用了那些顏色,又是如何通過色彩來構成畫面和推進情節的呢?
秩序與肅殺——黑色的前奏
在《英雄》的開篇,刺客無名覲見秦王嬴政。來到秦宮,面對的是數百名身著黑色官服的秦國官員,還有無數甲冑在身的秦國士兵。在城牆高聳的秦國宮殿,戒備森嚴,密不透風,覲見的使者必須更衣接受嚴密的檢查之後才能覲見。整個過程中,從服裝,到環境,從城牆到服飾,全部黑色為主。進入宮殿之後,也全部都是黑暗凝重,壓抑肅殺的。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成為軍事機器國家。在所有方面都顯露出效率和秩序。在這種秩序之下,滲透著壓抑和力量,形成了強大的震懾。黑色的形象和黑暗的空間,有利於加強這種壓抑感覺。黑色形成的震懾也是形成在觀眾的心理層面。
黑色所帶來的視覺感知在最開始就形成了對於秦國和秦王的形象描述,一種深刻的冷漠和強勢最適合使用黑色來表現。
除了使用顏色,構圖上使用的對稱構圖,強化了一種均衡感和平衡感。對稱構圖是我們民族比較鍾情的一種畫面構成形式。對稱看起來完美均衡,但是缺乏活力和情感。但是在心理上形成的秩序感會形成慣性,就是權利結構帶來的絕大震懾力的一種表現,這種權利必須是在平衡狀態下的壓制。
畫面中仰視觀看著黑袍的秦國大臣,在對稱畫面中,逐層仰望,到最終遠處高臺上宮殿中,秦王所在的至高處。這種逐層推進,遞進的結構也給觀眾傳達著對於權力的仰視。
力量與激情的動能——紅色
紅色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色彩和顏色圖騰。紅色在色彩心理上象徵了活力與欲望,在視覺感受上是溫暖熱烈的。我們的祖先信仰紅色,也是紅色帶來的激情與能量讓我們穿過黑暗和困頓,一直生機勃勃的向前發展。血液一般的紅色象徵著滾滾流動的民族的生命力。
電影中在講述趙國故事中,通篇紅色鋪滿。書館老師講授中國書法精髓。殘劍飛雪情感糾葛、愛欲糾纏,秦國攻城血洗城池,都是在激情與獻血中流露的滾燙情緒。紅色成為這一段情節的主色調。
畫面中的紅色,集中出現在無名編造的情節部分。整個書館裡所有的人穿的衣服,所有的物件,全是紅色,與之前的黑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紅色其實是無名此時內心國讎家恨的表現,因為他編造整個故事,其目的就是刺秦,刺殺就意味著要流血,而紅色是血的顏色。此外,紅色暗示了無名最終會放棄刺殺,給秦王和天下蒼生以希望。
紅色是我們民族最熟悉的色彩,最容易感知情感的色調,在很多張藝謀電影中,比如他早期的《紅高粱》為代表,就以突出紅色的方式來營造視覺效果。
藍色不只有憂鬱
在講述先秦這個歷史時代的電影中,其實很少出現藍色。張藝謀在電影中設置了明度極高的藍色場景和情節。這種藍色從歷史時代的角度來說,是極為罕見的,正是這種與現實情況的色彩反差,是導演將更多心理層面的細節通過這種色彩環境進行表達。
影片中的藍色,集中出現在趙國的藏書閣段落中。場景中從簡牘到服飾,全部藍色。這種藍色是一種偏向紫色的藍,有點某種「輻射」效果。這場戲中,畫面呈現出青藍色的傾向,透明,宛若晴空,視覺十分搶眼,詮釋了殘劍、飛雪倆人的忠貞愛情。這種情感糾結符合藍色的色彩視覺心理在我們普通人的心理投射。這些藍色的使用增加了整部影片的情感元素的含量。
希望與死亡矛盾中的答案——綠色
全片最為精彩的是在殘劍刺殺秦王過程中,在激烈的搏鬥場景中綠色帷幔營造的大面積的綠色色彩空間。
綠色本身是生命的顏色。是希望的代表。在情節的發展過程中,殘劍通過對書法的參悟,通過書法的理念逐步轉移到對天下的理解,對刺殺秦王的態度的轉變。這裡的綠色充成為了和平、幸福的象徵,隱喻了殘劍對秦王認識的轉變——秦王統一天下,結束相互殺戮與報復,保留生命的最大公約數。秦王不能殺。
綠色為殘劍最終對秦王手下留情設置了生命的「綠色通道」。但是這個綠色又與刺殺這件事形成了絕對的矛盾,刺殺是要奪人性命,殿堂內卻充滿了生命的色彩。
這些綠色色彩的使用,也預示最後殘劍勸說無名放棄刺殺秦王,正是殘劍「悟道天下」精神內涵的外延。
羽化與終結——白色
影片中的白色大量出現在無名想秦王坦誠的將刺殺的整個過程全盤託出。整個刺殺計劃失敗,大義凜然赴死。在這些俠義之士在人情天下大勢和自己作出了最後抉擇之後,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終結。
白色象徵了貞潔和逝去。刺客們為了復仇,為了天下,最終沒有刺殺秦王,成為歷史上為天下成就的人物。殘劍與飛雪選擇自盡的方式,羽化終結,白色成為最佳的詮釋色彩。最終又形成了很大的空虛感。刺客們的大義凜然和俠客風骨,用白色來代表,是完全適合的。
影片《英雄》中的黑、紅、藍、綠、白等色彩,均是創作主體在考究當時歷史文化和民俗習慣的基礎上,根據影片敘事表達的需要而做出的選擇和表達。在創新的色彩和畫面中,做到了色彩在視聽語言上的極致表達和精緻體驗。
在平面攝影中,攝影色彩表達也是攝影語言的重要構成內容,與電影中的色彩一樣,色彩的表現和色彩帶來的視覺心理反應,是相同的。在前期拍攝過程中,光線的選擇和使用,場景布置和色調搭配都是攝影創作的必須要素。
在攝影后期製作中,我們經常通過後期修圖,改變畫面的色溫色調,或者直接營造某種色彩空間效果。在調整時一般的冷暖對比,也是常用方法。還有各種攝影風格,比如日系,歐美等其實都是有自身獨特色彩傾向和風格的攝影色彩。
在影視和電影中,前期的置景設置色彩基調,後期製作更是有更加專業的調色程序來實現對影視片的色調調整。這些色彩技術操作的目的都是為了在視覺呈現上體現色彩在畫面語言上的表現力和視覺心理的影響力。為了更好的表達藝術家的藝術創作內容和想法。
總結一下,《英雄》的成功,首先且主要歸功於張藝謀對色彩的匠心獨運。這種對色彩的匠心獨運在主觀與客觀上都隨著《英雄》的成功開創了中國電影的大片時代。同時,在影片中,色彩的運用所引起的情感變化及所承載的涵義的原理,具有客觀的設計價值。喜歡攝影的同學們可以從類似的影片中汲取色彩使用的經驗技巧,在自己的拍攝中嘗試運用。
這就是今天的內容,喜歡的同學不要忘記關注、轉發、點讚,有什麼想要討論的,了解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是你們的僑,為你們分享攝影技巧與攝影文化,咱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