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門視覺藝術。一部電影的美感營造,需要畫面、色彩、構圖、空間等各個視覺元素的合理搭配,而其中作為最具視覺衝擊力且最易被人們認知、理解的,便是色彩元素了。
色彩在電影中的地位與導演密切相關,它是導演風格的體現,而提到它,就不得不提到國內把色彩藝術運用得爐火純青,甚至已經成為個人電影象徵符號的第五代導演張藝謀。
在他的電影中,色彩不僅僅是營造場景氛圍和人物心理的工具,更是傳遞主題意識,影響影片整體藝術水準的關鍵。
2002年,一向以文藝片見長的張藝謀,在面對電影全球商業化的挑戰時,用一部《英雄》完成了個人的轉型。他將中國武學意境與動作片的暴力美學相結合,成功開啟了中國商業電影的產業化時代。
這部作品在當年收穫了2.5億人民幣的票房,而且還榮登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的「全球年度十佳電影」榜首,並獲得了第75界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可以說是中國商業電影在國內、國外同時綻放的高光時刻。
影片中,張藝謀正是將獨特的色彩設計和構成,完美地融合進故事情節、人文特色以及思想內涵之中,詮釋出蘊藉而唯美的東方韻味,以及何以為英雄的哲學思辨。
這部色彩美學在電影藝術上達到極致應用的經典之作,直到18年後的今天,仍然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1.用色彩烘託環境氣氛,詮釋不同敘事視角下的情感基調
《英雄》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戰國後期,秦國在群雄紛爭中雄霸一方,並有統一天下之勢,而不滿於秦王野心的各路俠士,紛紛伺機刺殺秦王。
其中,唯趙國刺客長空、殘劍、飛雪三人最為秦王忌憚,後者下令凡能擊殺三位刺客者,封官進爵,並可在大殿上近秦王數十步。
從小在秦國長大,但本是趙人的劍客無名,與長空、殘劍和飛雪密謀,想以三者的假死引得秦王召見自己,並在十步之內完成刺殺。
但最後,在社稷蒼生與天下宏圖面前,無名還是選擇了放棄,並以死明志,希望秦王能夠結束經年戰亂和恩怨,還百姓和平。
影片的故事情節並不複雜,張藝謀將它切割成三個版本的主體故事,並用色彩代替語言表達,來描述和呈現它們。
精妙的是,不同的敘事視角下,情緒基調和主題思想各不相同,而色彩仿佛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向觀眾娓娓道來三個時空下的不同寓意,讓整個故事變得豐富起來。
(1)黑與紅——無名的講述
秦王邀無名上殿後,無名講述了整件事的經過,為了襯託他半真半假的描述,這一段故事的主色彩是黑和紅。
無名首先講述了自己在棋館裡對戰長空。他們的對決是在秦宮武士的注視下進行的,也就是有著秦王的審視,此處充滿壓抑之感,影片用黑色作為背景,再合適不過。
而當他編造殘劍與飛雪互相猜忌的矛盾時,所有人的服飾都變為了紅色。
他用離間計來挑撥殘劍 、飛雪,而兩者心中的躁動使得他們自亂陣腳,飛雪竟在盛怒之下殺死殘劍,紅色代表了這種衝動、暴戾和懷疑的情感。
一對熱戀中的男女自然容易做出傻事,而無名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如此,整個故事都被豔麗的紅色所渲染,躁動的基調不言而喻。而其中,也隱隱透出無名對於刺秦的渴望,以及對黑色之秦的反抗。
(2)青藍——秦王的推測
然而,內心縝密的秦王並沒有就此相信無名的話,轉而說出了自己的推測。
敘事視角轉向了秦王,此時故事的整體色彩轉變為青藍色,褪去了紅色的緊張,環境氛圍變得莊重與冷靜起來。
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此處也證明了秦王本身要比無名想像中的強大,同時為後者心智的動搖埋下伏筆。
在秦王的推測中,無名為了接近秦王而行刺,需要至少兩名捐助者,長空因為認識無名而成為第一個,而無名找到殘劍、飛雪的時候,兩人會因為彼此愛得太深,而擔心對方安危,搶著去做倒在無名劍下的第二個捐助者。
此時,他們身上的藍色就代表著深情與犧牲。習書悟道的神仙眷侶,最後為愛情勇於赴死,這種色彩襯託出了他們超凡脫俗的氣質,以及愛之深、情之切的偉大。
(3)白色——事實的真相
經歷了黑色的威嚴,紅色的激烈,藍色的深沉,事情的真相終於在無名和秦王的敘述中逐漸明朗。
而白色正是象徵純潔和真理的顏色,同時,它也有一層殘酷現實的意味,所以張藝謀在講述故事的真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白色基調。
在白色的整體氛圍中,無名是自小流落秦國的孤兒,飛雪是一心想著復仇但又不得不被情所困的女子,而殘劍是胸懷天下而隱姓埋名的書生。
他們有過痛苦,有過孤獨,也有過刺殺秦王的機會,但是他們都沒有這麼做,這便是在夢想與現實間,不得不接受的無奈。
無名最後放手,是因為他守住了自己的初心,為儘快解決天下人的疾苦而選擇妥協;飛雪和殘劍則是愛恨交織了一生,最後回歸素淨真實的情感,共同赴死,不分彼此,而這也是他們最好的歸宿,也只有潔白的色彩可以詮釋。
三個不同視角下的故事,用色彩勾勒出了各種豐富的情感波動,也同時塑造和雕琢了人物的性格。
看似《英雄》只是把一個故事的重複敘述和推翻,但暗藏在敘述背後的主體意識和所處情境,卻有各自不同的意味。
張藝謀用色彩將觀眾的情緒與故事人物的情感糾纏在一起,或激動,或惋惜,極大地渲染了成為英雄道路上的坎坷經歷與心理波折,讓觀眾看後也為他們的大義所折服和感動。
2.用色彩勾勒畫面場景,呈現富有東方特色的人文意象
《英雄》之所以能夠在國外媒體收穫極高評價,除了電影本身的藝術性之外,還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展示。
它將色彩運用到每一個畫面的設計中,通過不同的象徵意味,呈現了極富想像力和詩意的視覺效果,將獨特的東方人文底蘊展露無疑。
(1)色彩在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色上的肆意揮灑
影片伊始,便是一隊以黑色為主的秦軍帶無名回城復命,馬蹄聲聲,塵土飛揚,來勢洶洶。
無名身著黑衣,沿臺階緩步上殿,滿朝的文武及數千甲士分立兩側,身著黑衣,穿戴黑甲,巨大的秦宮莊嚴肅穆,給人強烈的秩序感和壓迫感,也從側面展現秦國的強大。
接下來幾個場景的建築,亦有色彩上的勾勒。如無名與長空戰鬥的棋館,是以灰黑色為主,結構空曠簡單的多,仿佛是專門為武林高手過招而支起的擂臺。
而無名與飛雪舞劍的書館,色彩就變為了鮮豔的大紅,這種舞文弄墨的地方,本就是中華書畫藝術濃墨重彩的一筆,自然要令人眼前一亮。
以上種種,都是張藝謀用色彩在渲染中國古代的人文景觀,除此之外,他還把中華大地的自然色彩展示到了熒幕之上。
無論是胡楊樹林的金黃樹葉,在兩位紅衣女子的舞動間漸被染紅的瑰麗;還是高山瀑布間,由兩位藍衣劍客的絕世輕功而映襯得格外淡雅的青山綠水;或者是漠北大地上,一對情侶身著純白長衫,在望不到邊際黃沙中情誼綿綿。
劇中之人似乎把一切的詩情畫意都寫入到風景之中,也把風景中的動人美感帶回到自己身上,大自然的色彩和人文的色彩交相呼應,彼此依託,彼此成就。
張藝謀拿著手中的彩筆盡情地揮灑著他眼中的東方世界,帶給全世界觀眾的,則是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2)用色彩展現東方武學文化與書法文化中的精妙境界
空有景致,沒有文化底蘊是不足以打動人的,張藝謀深諳此道,作為一部古裝電影,中華武術文化和書法文化的呈現自然不可或缺。
電影中的棋館之戰,可謂是武學境界的巔峰所在。長空與無名間的打鬥,全部是在兩個人的意念中完成,此時,整個畫面使用了最為樸素的黑白色調,抽掉了所有色彩。
兩個人仿佛進入了異度空間,招式行雲流水,打鬥酣暢淋漓,一招一式間全部隨他們心意而動,單調的色彩中,長槍與劍仿佛是兩隻無形的筆,大開大合,把自己的畢生武藝盡數展示出來。
極簡的黑白色調間,再配合背景琴聲的停頓與武生的唱腔,當真有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使人沉溺於中華武學的別樣意境裡。
而殘劍與無名的竹海之戰,則有一種中國水墨畫的美感。兩位藍衣俠客,在清澈見底的湖水間,以輕功飄舞飛掠,偶爾對上一劍後,剛落到湖面再以蜻蜓點水之勢起來。
著名園林藝術家沈從周曾說:「池水無色,而色最豐。」 在被劍客的衣著和心境映藍的湖水上,藍色被格外凸顯,劍法招式似乎也被推升至臻美境界,大大增強了影片的浪漫主義氣息。
另外,導演還將武學與書法相結合。當殘劍和飛雪的武功技藝達到巔峰後,他們漸漸地悟出了 「武道」,需要借用書法來繼續提升。
書法劍術,同理同源。書法之真諦在於意境,劍法也是如此,他們從書法中領悟到一套劍法,而此時影片的整體色彩為恬靜自然的綠色。
綠色代表著生機,此時的殘劍,悟出了書法和武學巔峰境界中的返璞歸真,只有和平安樂,才能讓萬物生機盎然,於是他在看到秦王一統的決心和能力後,放棄了刺秦。
人文自然,武學書法,張藝謀用盡色彩之意,把蘊含古老東方特有的景致意象和文化境界
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僅讓國外觀眾嘆為觀止,也讓中國觀眾終於在大熒幕上領略了一次來自本土的視覺衝擊與文化洗禮。
3.用色彩糅合思想內涵,詮釋不同語境下的英雄氣概
張藝謀借用色彩賦予畫面以濃鬱的象徵意味,不僅用三個故事揭示出了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還將東方唯美的人文景致與文化傳承一併傳遞給了觀眾。
然而,作為一個在電影藝術的探索之路上求新求變的導演,張藝謀嘗試通過色彩的表現力,來詮釋 「何以為英雄」這一充滿哲學思辨的主題內涵。
其實從不同的語境出發,影片中每一個角色,都是英雄:
而他們隱含在內心深處的高貴品質與英雄氣概,則完全是通過色彩的變換和烘託而表達出來的,不得不說,這是一次大膽而又令人驚喜的嘗試,也使得整部影片的藝術價值再次升華。
(1)長空與飛雪的俠客風範
影片中,長空言語極少,動作極簡,身上的土黃色長衫襯託出了他不為人知的大俠胸襟。
這種厚重而沉穩的色調,一方面迎合長空深不可測的武功,另一面,則表現了他光明磊落的英雄氣魄。
他信任無名,只要對方能夠刺殺秦王,他就敢於將自己的生命都託付給對方,不存在一絲的猶豫和懷疑。
比起長空,飛雪的心路旅程就要複雜的多。
她有著堅毅的信念和不屈的鬥志,所以在蜂擁而至的秦國箭雨前,她穿上了炙熱的紅;而她也有著女人纏綿的情意和為心愛之人犧牲的覺悟,所以在決定誰要成為無名的捐助者之時,她身披深邃的藍。
而當她最愛的人,終究打破了她的刺秦夢想時,一身白衣的飛雪,留著眼淚向對方刺出了既憤恨又落寞的一劍,這一劍是她對奮鬥一生的目標的告別,一生的心願歸於空白。
無論是長空色彩的單調,還是飛雪色彩的多變,他們至始至終,都在為完成刺秦大業而努力著。他們是傳統意義上的俠客,抱著為民刺殺暴君的念頭,隨時都能做出任何犧牲,這份忠於初心的決絕,堪稱英雄。
(2)無名與殘劍的慈悲胸懷
如果長空與飛雪代表著俠客們行俠仗義的一面,那麼無名與殘劍,則是代表著他們胸懷天下的一面。
戰國末期,七國之間連年的徵戰已經耗盡了百姓的心力、財力,導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而能夠在短期內實現統一而結束戰亂的,唯有秦國。
殘劍和無名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為了和平而放棄刺秦,成為心懷慈悲的英雄。
影片中,殘劍從書法中,悟出了這個道理,此時的他身著象徵著希望的綠色長衫,而當他與飛雪殺入寢宮時,黑色的秦宮中也布滿了綠色的帷幔,他的希望仿佛被實質化了,蘊藏在秦王手中。
而無名直到影片的最後,才真正明白殘劍送給他「天下」二字的意思。
他經歷了紅色的激進,藍色的沉鬱,白色的通透和黑色的決意,這一路色彩的轉變,正迎合他從無畏到質疑初心,又通過提升認知為明白眾生疾苦,最後從容赴死的英雄旅程。
(3)秦王的一往無前
秦人尚黑,所以整部影片中,秦國都在一種肅殺、磅礴的黑色籠罩之下,顯得格外冷峻、莊嚴。
而黑色,對於秦王的內心世界,卻透出了另一層意味。他擁有雄才大略和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一統天下的決心卻不得不讓他站在其他國家和百姓的另一面。
他不被世人所理解,他的冷酷讓他成為了眾多勢力的嫉恨對象,他承受著常人無法想像的孤寂和痛苦,刺客們不計代價的刺殺,更是讓他疲憊不已,這幽幽黑色正是象徵著深淵般的磨難和未知的前路。
但秦王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放棄,他為了結束經年戰亂,讓黎民百姓交融來往,重建一個無國界的新家園,而不惜背負罵名和危險,也要毅然決然地冷酷下去,即使要殺掉唯一明白自己心儀的俠客,即使要繼續在黑暗的前路中穿行。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當時的紛亂下,人們也渴望有人能替他們結束長達數百年的分裂與戰爭,這種統一併不完全是侵略,而是歷史的必然演變,而力排眾議,忍受孤獨,一往無前的秦王也擔得起「英雄」二字。
縱觀整部影片,張藝謀運用了多種色彩的變化和同一色彩的不同象徵符號,表達出了多層的寓意,並將其融入特定的人物性格與心理變化中。
使得它們無論是在烘託情感氛圍,還是在表現東方文化和景致,以及詮釋不同的英雄氣概方面,都讓觀眾有種匠心獨運之感。而正是導演在色彩表現力上的把控,使得《英雄》成為了一部經典的、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大片。
4.結語
雖然《英雄》在國內收穫了不錯的票房,但上映初期,本土觀眾對它的評價卻與國外截然相反,直到其美學價值漸漸被後人所挖掘出來,許多人才有恍然大悟之感。
作為中國電影界,最具影響力和話題性的導演,土生土長的張藝謀,一直是用色彩講故事的高手,他所拍電影的視聽風格張揚有致,極富渲染力。
但與他的作品不同,張藝謀為人低調,比起大師,他更像一個為中國電影默默前行的巨匠。
從在國際斬獲大獎,到開闢中國大片時代,再到成功舉辦奧運會開幕式,他不斷地努力和耕耘著,他可能不是中國最好的導演,但絕對是最勤奮的導演之一。
他的好友姜文這樣評價他:「張藝謀是一個踏實幹活兒的導演,也是不斷為中國電影趟道兒的導演。」
中國影壇,因為有張藝謀,而多出了一道獨特的色彩。